馮英鴿
【摘 要】數學教學存在注重記憶與模仿、形式與表面,忽視探索與創新、本質與內在的問題,一線教師如何克服表層化的教學?執教者需要對教學的本質與過程進行對比、反思,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本文以“運算律”單元教學為例,從教材挖掘、探索體驗、數學思考、巧妙質疑、問題反思五個要素,談如何引領學生深度學習,如何在真實的探究過程中建構知識。
【關鍵詞】深度學習 五觀 運算律
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有些學生在新知學習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經老師講解后恍然大悟,但再次遇到變化的知識點時,又會不知所措,想不出思路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教師們不得不思考:是不是執教者的教學只注重記憶與模仿,而輕視了探索與創新?是不是執教者的教學只注重形式與表面,而輕視了本質與內在?一線教師究竟該如何克服這些表層化的學習呢?答案是教師需要對教學的本質與過程進行對比、反思,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教師引領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學習理念。下面以“運算律”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據法則和運算律進行正確運算的能力。”其中,運算律指在運算方面的一系列定律。小學階段,學生通過例題學習了5個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在練習中,又學習了兩個性質: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教學中,學生對于這些定律和性質的理解和運用,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大難點,學生們往往會死記硬背這些定律、性質的內容及字母表達式,但對這些定律、性質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形式上。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索性讓學生記住一些硬性的判斷方法,例如,只要位置變就說明運用了交換律;只要運算順序變就說明運用了結合律;兩數相乘再求和,且有一個相同的乘數,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征……教師對于運算定律的教學可謂是煞費苦心,但實際效果卻欠佳。教學應樹立深度的教材觀、體驗觀、思維觀、問題觀、反思觀,讓教學活動不斷走向深入,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真實發生,從而在真實的探究過程中建構知識。
一、教材挖掘,樹立深度學習的教材觀
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剖析,是實現深度學習的必要條件。從教材的編寫上看,運算律是高度概括的運算知識,是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通過大量的計算現象歸納出來的教學內容。本單元需要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把積累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那么在教學中,如果單純地只關注從四則運算本身入手,學生的學習就會缺少對運算律在生活中的感性認識。一位教師在執教“加法交換律”時,直接出示兩組試題讓學生進行計算比賽,先出示第一組:59+62、176+298、368+596、526+7768,然后出示第二組:62+59、298+176、596+368、7768+526,讓兩組學生分別計算,通過計算感受比賽的不公平,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加數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而和不變的規律。乍一看,這樣的設計確實能激發學生探索算式背后規律的興趣,可是,教師這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解決實際問題換成了純計算的規律探索,脫離了生活情境。因為失去生活情境,學生遠離了對運算律存在原因的分析,得到的規律是純粹的、無現實意義的。對運算律的教學,應該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觀察對比對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法,再通過舉例驗證、概括歸納,最終完成對運算律的建構。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才能為深度學習指明方向,這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首要保證。
二、探索體驗,樹立深度學習的體驗觀
深度學習需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學生親身參與、主動探究是實現深度學習的有力保證。教師講得再透徹,演得再精彩,總結得再通俗易懂,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生的思維就得不到深度發展。例如,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引導學生開展“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看到一個數學現象—進行類似的實驗—在眾多的案例中抽象概括—用符號表示發現規律”5個層次的探索活動。首先,課始出示問題情境:有28個男生在跳繩,有17個女生在跳繩,還有23個女生在踢毽子,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解答,得出等式(28+17)+23=28+(17+23),接著啟發學生觀察、比較:等號兩邊的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交流初步發現:等號兩邊是相同的3個數相加,左邊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三個數相加;右邊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相等。初步感受其中的規律。接著追問:是不是所有這樣的算式都有這樣的規律呢?引導學生再自由寫幾個這樣的算式,全班學生通過計算、比較,發現都可以用等號把這些算式連接起來,這樣幫助學生更充分地感知規律,體會規律的普遍適用性,并自主歸納這些算式的共同特點,獲得對加法結合律的主動建構。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遞進式的探索活動,引導學生由初步感知到抽象認知,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加法結合律內涵意義的深層次認識,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學習。
三、數學思考,樹立深度學習的思維觀
數學思考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核心。深度學習是學生在各種現實問題情境面前,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運用數學的知識和數學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例如,在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教學中,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問題:
68×101-68
= 68×(100+1)-68
= 68×100+68×1-68
= 6800
明明有更簡便的方法,68×101-68可以轉化成68×101-68×1,即101個68減去1個68,就是100個68。可為什么偏偏有那么多學生把101拆分成100加1,再去運用乘法分配律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死記硬背乘法分配律,只記住了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機械地套用模式,背后反映的是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意義理解不夠深刻。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應該組織學生根據情境列出算式:6×24+4×24和(6+4)×24,通過計算得出兩道算式結果相等后,啟發學生思考:你能從乘法的意義上解釋其中的道理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現:6×24+4×24表示6個24加4個24,是10個24;(6+4)×24表示的也是10個24。這樣,從乘法意義的角度引發出來的思考,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內涵。對于68×101-68就很容易理解為101個68減去1個68等于100個68,而不再只是關注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再如,教學中,一些教師在小學階段就給學生整理出加括號、去括號、帶號移位等運算規律,這些規律都需要建立在數學思考之上,否則,對這些規律的認識就會是膚淺的、不深刻的。
四、巧妙質疑,樹立深度學習的問題觀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求知的導火索,更是深度學習的催化劑。例如,在學習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之后,就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既然有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那有沒有減法交換律和除法交換律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立馬熱鬧起來。有的學生贊同,有的則搖頭,也有的認為有可能。這個時候有學生振振有詞地舉起了例子:1-1=1-1,2-2=2-2,3-3=3-3……面對這樣的質疑,教師可以組織一次討論,讓反方同學列出理由:這樣的算式雖然也是不勝枚舉的,但它只是一種特殊情況,并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同時讓反方同學舉出了類似2-1≠1-2的例子。最終,通過在質疑聲中的思辨,學生深化了對運算定律的普遍意義的理解。可見,在教學中巧妙地利用學生的質疑,在不同情況中比較驗證,能使學生對運算定律的認識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淺層走向深刻,對以后其他規律的探索起到促進作用。
五、問題反思,樹立深度學習的反思觀
生活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心走得太快,會迷路;腳走得太快,會摔倒。數學學習同樣如此,學生如果沒有停下來回顧與反思的過程,對所學知識就不會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做好一節課的反思。例如,每個定律教學之后,及時引導學生反思探究的規律和探究過程。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既能對一節課所學知識在腦海里進行一個系統化的整理,還能再次感受每一次探索知識的過程,而這也為常態化的深度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做好對前后知識的反思。例如,學完交換律之后,回頭看加法口算和列豎式加法筆算,列豎式計算512+371時,數位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個位2+1=3,十位10+70=80,百位500+300=800,和即是883,主要依據的就是加法結合律。再如,三位數乘一位數,把三位數的個位、十位、百位上的數分別和一位數相乘,主要依據的就是乘法分配律;三位數乘兩位數,把三位數分別和兩位數的個位、十位相乘,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相加,這也是運用了乘法分配律。學生在學習這些計算法則的時候,由于年齡和智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對這些法則的理解只能在生活情境中去完成,但在學習了運算律之后,從數學的角度,運用運算律再來認識這些計算法則的時候,學生才會豁然開朗。而正是有了這樣的反思,深度學習才會變得更加全面、深刻。
深度學習是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指導理念和行為表現,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深度的教材觀、體驗觀、思維觀、問題觀、反思觀,從挖掘教材入手,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活動,積極為學生創設深度思考的環境,巧妙利用學生的質疑與問題進行反思,讓教學活動不斷走向深入,從而促使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夠真實發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官湖新華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