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是居民生活和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社區建設和每一個社區居民有緊密的聯系,通過社區營造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也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社區服務。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藝術類型,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功能。在社區營造中,公共藝術作為一種特定類型并沒有過高的門檻,因此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不僅能夠實現優質的文化表達,還能夠凸顯藝術的情感價值;不僅與城市規劃的要求一致,還與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匹配。文章立足社區營造的背景,分析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的特點,探討公共藝術在社區營造中的優勢,并提出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的有效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藝術;社區營造;介入方式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4-0-0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正積極探索特色城市營造的有效途徑。社區作為城市的重要自治單元,通過有效的社區營造能夠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感,也能夠為社區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間,從而形成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社區人文景觀[1]。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不僅能夠展現藝術的文化魅力,還能夠表達創造者的情感態度,對社區營造有積極的幫助。在公共藝術進入社區營造的研究中,我國正積極探索本土化的營造和介入方式,以便為進一步提高社區營造質量提供更多的參考和范本。
1 藝術介入社區的特點
1.1 公眾參與
公共藝術的重要前提是公共性,因此公共藝術必須有效滿足公眾的不同需求,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公共藝術不僅要滿足社區居民提出的各種功能性需求,還要符合社區居民的審美,這樣才能讓公共藝術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有效結合在一起,讓公共藝術能夠更加自然地融入社區。同時,在創造公共藝術的過程中,應該給予社區居民參與創造的機會,讓社區居民為創造公共藝術提出更多建議。
在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公眾性主要體現在設計師和社區居民共同對社區營造進行有效的討論和設計分析,且每一個參與討論的人都是自發主動地加入社區營造中。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最核心的主題包括人文、生態、土地等[2]。這樣不僅能讓社區活動的主題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還能在社區內形成一種良好的藝術氛圍。因此,進一步提升社區營造中公共藝術設計的公眾參與度,不僅能讓社區居民更加積極地為社區營造建言獻策,還能讓公共藝術真正扎根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對社區群眾起到良好的美育和價值引導作用。
1.2 扎根社區
根據相關的藝術理論,藝術可以扎根于社區,為社區提供更多的服務和功能支持。美國美術史家格蘭特·凱斯特的研究顯示,對話美學是藝術的一種重要功能,是立足于當前藝術實踐所產生的多種藝術形式的“對話”,是對“關系”形式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這一觀點和尼古拉斯的“關系美學”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根據“對話美學”的觀念,一旦“對話”產生,就發生了相應的“關系”,由此產生了相應的“合作”[3]。因此,“合作式藝術”能夠更好地體現集體主義思想,也能夠凸顯藝術作品的互動性,讓藝術實踐真正扎根在社區,與社區居民形成良好的對話關系。
1.3 重視在地
在地性同樣是公共藝術的顯著特點,它要求公共藝術是立足于藝術存在區域而特別創造出來的,強調公共藝術需要更好地適應所存在的場所。因此和純藝術相比,公共藝術具有更加明顯的地域文化特點,能夠充分展示區域特色。因此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在地性的特點也對公共藝術的介入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配合社區營造提供更加完善的社區服務,還要有效提高社區居民在營造中的參與度,幫助社區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為社區各項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1.4 增強意識
公共藝術還能夠起到增強公共意識的有效作用。公共意識是社會意識的重要體現,能夠反映出一個公民的價值理想和自我角色定位。因此,公共藝術是立足于人們生活的具體環境,向人們傳達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雖然一些公共藝術的表達相對含蓄,但所蘊含的深刻價值和思想觀念符合人們的基本認知。在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人們的文化素養也在提升,公共意識有所增強,這為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使公共藝術在文化傳承和價值傳遞方面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2 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的優勢
2.1 參與溝通和信息傳遞
公共藝術一般存在于公眾活動的主要場所,能夠為場所內的所有人員提供平等的活動參與機會。在公共藝術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技藝,實現更加高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讓公共藝術的集聚功能和停駐功能得到充分發揮[4]。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不僅能為社區居民創造良好的社區生活環境,還能讓社區外的人員加入社區,從而形成社區內外的有效交流。同時,公共藝術也能傳遞更加多樣化的信息內容,人們在停駐的同時能獲取相應的信息內容,如公益信息、活動征集等,從而進一步拓展信息傳播的范圍。
2.2 公共藝術的象征價值
公共藝術在我國同樣可以找到一些痕跡,如古代的壁畫、雕塑、牌坊、石像等,都被賦予了古人的情感和精神,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這為公共藝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展示水牛雕塑,能夠傳遞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人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承擔起為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作貢獻的重要使命,這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社區氛圍,也能夠賦予社區更豐富的精神內涵。
不同的公共藝術在介入社區營造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文創產品的介入,能將城市的歷史文化濃縮在小小的社區,從而凸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一方面能夠為社區營造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積淀,另一方面能夠引導社區居民復蘇關于城市的記憶[5]。除此之外,社交媒體可以宣傳公共藝術介入后的社區營造成果,有利于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推動其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社區營造中。
2.3 增強歸屬感與認同感
對社區居民而言,公共藝術能夠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公共藝術的設計者往往會充分考慮社區所處區域的歷史文化、地理特征、風俗習慣和居民特點,從而打造獨屬于該區域的公共藝術作品[6]。這種具有地標屬性的公共藝術能夠成為社區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社區居民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亮點,在社區居民長久出行返回社區時,能夠通過公共藝術的地標屬性喚醒社區記憶,從而進一步產生歸鄉的親切感,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人們對社區產生眷戀之情,這是公共藝術發揮的家園認同作用。
3 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的有效路徑
3.1 選好社區文化主題
社區的文化活動應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應該承擔地方文化的傳承使命,只有這樣才能讓社區居民產生更加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在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重點考慮社區居民對社區營造的需求,讓社區活動能夠真正滿足不同社區居民的個性化需求,為社區居民的精神升華提供更多的支持。
首先,可以讓社區居民自主選擇社區公共文化議題。社區工作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社區營造過程中人的重要價值,要充分尊重社區居民的各種意見和看法。社區工作人員應該積極走進社區,與社區居民形成良好的交流關系,廣泛收集社區居民對公共藝術和社區營造的意見,按照意見有效劃分、歸納總結社區居民的重點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向社區居民展示可選擇的公共文化議題,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議題的選擇中,從而為活動方案的確定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打造社區文化空間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立足于現代文化和社區居民的現代生活特點,有效融合傳統文化內容。同時,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層的社區居民對不同文化的看法和意見,這樣才能為公共藝術設計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方案,盡可能滿足不同年齡層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讓所有社區居民都能夠對公共藝術的介入作出良好的評價。
再次,工作人員還應該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并向社區居民公布評價標準,讓社區居民按照評價標準有效評估各類公共文化活動,充分尊重社區居民在公共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社區文化活動正式結束之后,工作人員應該根據社區居民的反饋和意見反思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從而總結活動開展的經驗和不足,以便為下一次文化活動提供更加科學的方案。
最后,組織社區文化活動時還應該進一步豐富社區文化活動的形式,增加社區文化活動的內容,這樣才能為公共藝術的良好介入提供更多渠道。同時,社區居民、街道辦、社會組織和相關專家應該形成協同治理的良好關系,共同努力創新社區文化體系,為社區營造提供更多的支持。
3.2 文化空間的運營
社區居民的文化參與程度和社區的公共文化空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公共文化空間越完善,社區居民的文化參與度就越高。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社區營造工作順利開展,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參與度,應該通過有效的手段進一步豐富社區公共空間的公共藝術表達形式,讓公共藝術能夠真正下沉到社區居民中,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社區居民接受公共藝術。
除此之外,還應該結合社區營造的實際效果,與外界其他組織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搭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活動形式和藝術形式。同時,還可以在平臺上對不同社區居民進行有效的層級劃分,從而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公共藝術服務,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
運營社區公共文化空間時,不僅需要設計良好的空間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創新空間的各項服務。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的重要性,并且始終立足居民生活和居民利益的角度,進一步提高特色公共藝術在社區的融入程度,從而讓社區居民通過公共藝術產生集體記憶,進一步豐富文化空間的內容和形式,既能夠滿足社區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夠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
同時,藝術進入社區營造的關鍵要素還包括空間功能的有效創新,只有實現功能的創新發展,才能讓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的公共活動中,實現社區公共文化空間的進一步完善,打造更具活力的社區文化。一方面,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要給公共藝術的空間主題留下更換的余地,從而滿足不同時期居民的文化需求,讓社區組織更加高效地運營;另一方面,要在公共藝術空間進一步加強社區記憶建設,通過各種老物件和文創產品彌補空間的留白,使社區營造更加符合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求,促進社區營造質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3.3 文化空間生產社區記憶
社區記憶往往產生于文化空間,因此只有良好的文化空間環境才能夠產生更加深刻的社區記憶。從本質上講,記憶不僅能讓社區居民形成更強大的凝聚力,還能讓社區居民對社區印象進行再生產。為了在社區營造過程中產生更有效的社區記憶,要深入挖掘和探索社區的文化空間,以有效活化社區文化空間,讓社區文化空間真正發揮應有的效能,滿足不同社區居民的實際文化需要。
同時,一個優良的社區文化空間應該讓社區居民不斷產生快樂的記憶,從而讓社區居民產生更加強烈的情感共鳴,讓社區居民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與誤解,形成更加溫馨和諧的社區氛圍,為社會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4 結語
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公共藝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充分發揮公共藝術的價值和優勢,實現公共藝術在社區營造中的有效介入,才能進一步提高社區營造的質量和水平。這就要求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確定鮮明的公共藝術主題,完善空間運營,激發社區記憶,讓公共藝術更加有效地融入社區營造中,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和生活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夢雅.數字化背景下公共藝術創作如何助力社區營造[J].藝術品鑒,2022(5):33-35.
[2] 范曉莉,孫磊.社區美育下的公共藝術實踐探索:以上海吉浦小區為例[J].創意與設計,2021(3):98-104.
[3] 魯懿瑩.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社區營造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1.
[4] 粟上海·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J].建筑實踐,2021(2):54-55.
[5] 魯懿瑩.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研究: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為例[J].西部皮革,2020,42(23):129-130.
[6] 于飛洋.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0.
作者簡介:羅云南(1989—),女,貴州貴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教育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