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對教學正在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信息技術怎樣與教學更好的結合,如何通過信息化教學扎實提升中職學校課堂教學效率,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化教學;《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
信息化教學已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很多老師也在信息化教學中探索前進,并付諸實踐。到底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正在為人類開辟新的發展空間——“虛擬空間”, 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互聯互通,極大拓展了人類的生存視野。信息化教學的英文直譯是Information Teaching,但是經過筆者的思考研究發現,信息化教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相當于Connected Teaching,是在信息技術幫助下,對各個層面、各個方向的網絡空間學習知識進行處理,并且集中到課堂上進行展示和運用,實現互聯互通。本文就筆者關于信息化教學的思考作以下探討。
一、信息技術影響整體教學模式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課堂、實訓室是教學發生的主要場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在線學習,老師將教學資源放到網上后,學生就可以自己查看,很多老師甚至會擔心,以后的課堂教學是不是不需要老師了,但這種擔心后來發現是多余的,十年前開始有“混合教學模式”的提出,發現必須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的結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所以,像微課、視頻等其他教學資源在網絡空間中使用,并跟課堂教學相結合,成為現在信息化教學的主流方式。教學的范疇從單一的課堂,發展到已經超出了課堂,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整體教學模式產生的推動和影響。
二、信息技術影響課堂教學環節
在二十年以前課堂教學中出現了電化教學,也叫多媒體教學,教室里面有電視機,可以播放教學錄像、視頻等,因為當時信息化水平的制約,素材來源有限,對課堂的實質影響并不大。計算機開始普及后,教室里可以使用電腦,最初是臺式電腦和講臺的結合,即中控臺,配合投影儀、投影屏幕,展示教學PPT等素材。后來電子白板開始興起,一體機開始推廣,近年又開始出現“智慧課堂”這一新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中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就是電子書包,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使用平板上課,出現了一些PAD班級。其實筆者認為,將書本電子化并不是信息化教學的核心所在,PAD使用的優點更多是在于提高課堂反饋的實時性,課堂中學生的答題、討論馬上可以得到分析、匯總、反饋,這也是第一次信息技術在教學環節上影響了課堂。
三、信息化教學現狀分析
信息技術和教學已經進入了深度融合的階段,很多職業學校多媒體教室已經普及,投影甚至智能黑板一體機已經成為標配,為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硬件保障?,F階段一提到信息化課堂,大多數的老師就是采用PPT展示圖片、視頻的方式進行教學,只是把教學素材數字化呈現,并沒有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并非真實的信息化教學,或者有的課堂在事先設計好的各類闖關游戲軟件中進行教學,課堂活躍、花哨,實則推廣應用意義不大,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沒有太大幫助。信息化教學的框架需要搭建在合理的育人機制上,不能把課堂變成華而不實的作秀,而是應該實實在在地通過與課堂改革的結合,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推動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四、信息技術嵌入教學方式
(一)硬件基礎
信息化教學的硬件基礎是計算機和互聯網。根據要求,中職電子專業學生在二年級需要參加學業水平測試,其中包括涉及《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的技能測試,不少學校在建設學測實訓室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信息化升級,形成信息化課堂教學與學測技能實訓整合的綜合教室,學測前可在實訓室進行集中訓練,其他時間作為信息化教室進行課堂教學。此外,需要加強數字化媒體制作中心、數字化錄播教室等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礎建設,進一步優化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環境。虛擬仿真實訓基地,解決以往實訓場所進不去、看不見、動不了、難再現的問題。
(二)軟件基礎
就《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而言,為了更好地將課本知識展現給學生,可以建立網絡學習空間,為學生和老師的學習活動提供互聯網平臺,在平臺上學生可以提交作業、觀看微課,進行大量的交流、探討等,平臺不斷地積累學生的動態教學資源,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仿真模擬軟件在本課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解、分析電路原理,模擬電路安裝、調試、檢修,可以在實際動手前先解決理論問題,實際動手后再解決實操問題,讓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更容易得到解決。
(三)創新應用
現如今信息化發展迅速,如果學生學習的范圍只是集中在課堂部分,其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容易導致課堂學習過程沒有連貫性。利用信息化技術產生的課堂、學校以外的學生學習成果、成績,都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出來,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借助信息化手段加深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師引導下的探索學習相結合,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用信息化手段深化介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和效果反饋,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推廣“工匠進課堂”、“企業標準進課堂”等崗課融合的遠程協助、實時互動,借助課堂的翻轉、學習的多場景切換,促進教與學的全面互動,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實現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五、信息化課堂展示
(一)研究課程與項目
1.《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
《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是中職電子應用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目標是學習電子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科學研究問題的辦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后續電類課程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職業素養,具備運用相關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程是電子專業學生在繼物理之后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起到非常關鍵的領頭羊作用。在傳統的中職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被動者,在教師的灌輸下背公式、背概念,可能在課程開設的初期還能積極投入課堂,但因為缺失自主學習的習慣,基礎知識掌握薄弱,理解能力有限,課后缺少及時有效的反饋,導致不會的知識點越來越多,從而學習效率低下,失去學習信心。
2. 《聲光控制開關電路的裝配與檢修》教學項目
該項目是課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教學案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內容涉及元器件識別與裝配、電路原理學習、基本檢修與排故方法,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采用項目教學法,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項目的教學過程有很多信息化技術介入的途徑,比如元件的識別,以前課堂教學只能通過PPT展示電阻器、二極管等元器件的圖片,直觀印象刻板、不生動,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建立電子元件的3D模型庫,將元件的模型、名稱、用途、運用實例等多維度統一,并上傳到“互聯網+”信息化教學平臺,學生課前可以自主預習,為課堂學習原理、電路裝配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二)教學過程
1.調研學情
(1)學情調研。授課班級是電子專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相關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具備簡單電路裝、調、修的能力。課前通過在信息化平臺上的答題統計,發現他們電路原理、電路檢修方面自主學習情況不夠理想,仿真維修完成情況一般。
(2)崗位調研。主要從事電子產品安裝與檢修,通過多渠道(微信、QQ等)對17級電子專業學生(共28人)進行崗位跟蹤調研,得到數據如下:現今學生從事電子專業的11人,達到崗位技術能手的5人,轉行的12人;學生在工作中遇到所學過的技能時表現很好,而遇到新設備、新技術時,則很難適應。
2.設立目標
依據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大綱,并結合學情調研、崗位調研、課前仿真維修,確定課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進一步理解電路的工作原理、制作的流程及安裝工藝;(2)理解熟悉電路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與檢修流程。
能力目標:(1)會電路常見故障檢修;(2)會電路典型故障檢修,尤其555 電路的有聲無控故障維修。
素養目標:(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終身學習的需要);(2)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與今后可能的不同方向發展奠定學習基礎。
教學重點:電路常見故障檢修。教學難點:電路典型故障檢修,尤其555電路的有聲無控故障維修。
3.教學策略
采用預習鋪墊、課前自學統計,循序漸進、分層目標等教學模式;借助仿真微課,合作引導等方式處理重難點;通過在線答題、現場點評等手段使反饋評價更加及時準確,學生課后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完成自主學習的再鞏固、再提升。為此在下面的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化平臺顛覆常規教學,將教學生學習知識技能變為教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自主學習方法,推動技能型人才向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轉變。
4.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教師:(1)建設完善互聯網教學平臺,準備導學案課件;(2)帶領學生企業見習;(3)上傳微課視頻、工作原理和流程圖等;(4)遠程指導學生自主仿真檢修。
學生:(1)登錄互聯網教學平臺,觀看平臺使用、仿真維修微課視頻,(2)學習微課后自主探究,完成老師安排的12個仿真維修、提交;
【第一環節 任務分析】
通過播放生活中“樓道燈長亮”視頻,引入項目。實物展示,介紹聲光控制開關電路的功能;由學生介紹自己課前自學的聲光控制開關電路的實際應用;指導學生填寫“任務分析”欄。
【第二環節 安裝調試】
課前,學生在微課引導下完成電阻電容等元器件的安裝,課堂學生首先進行仿真安裝,在仿真軟件重點完成干簧管、光敏電阻等元器件的安裝,裝配完成后評選出“最佳工藝電路板”。學生驗證電路功能,測試電路參數,和維修手冊進行對比,如果參數不對,進行下一步故障檢修。在此過程中練習參照原理圖,根據故障現象找到故障點這一基本排故方法。
【第三環節 維修方案】
(1)引導學生分析聲光控制開關電路檢修流程,指導學生制定聲光控制開關電路的項目分解,對共性問題集中講解,個別問題單獨指導。
(2)學生從聲光控制開關電路的檢修流程、項目檢修中,重難點等方面思考討論并制定一套實施計劃、項目分解,填寫任務書。
【第四環節 項目實施】
任務一 :仿真修—仿真維修
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仿真維修:(1)學生課前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完成12個仿真維修。(2)學生對錯誤率較高的四道題再次進行仿真維修。(3)教師巡回指導,對平臺統計的完成情況進行點評
任務二 自主修—常見故障檢
(1)布置任務:完成與仿真故障想象相同的維修。提示:參照仿真維修的步驟。(2)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途徑,對電路常見故障進行檢修。
任務三? 探究修—典型故障檢
(1)播放微課視頻。(2)將電路分解為電源部分、聲控部分、光控部分,引導學生分析原理。(3)提問:以有聲無控為例,對應這一現象有哪些元件損壞?教師布置組長任務:幫助本組學生完成常見、典型故障及探究故障的維修。(4)還原想象,引導,交流。探究問題:其它元件損壞是否有同樣故障現象,說明理由,設置故障檢驗。進一步討論探究正確與錯誤理由與假設。
【情景創設】模擬維修部,小組范圍內,學生扮演維修人員和顧客,在情節活動中進行自檢查和檢修。
任務四? 拓展修—樓底燈長亮故障檢修
(1)學生檢修樓底燈壞電路(實況轉播),學生檢修,演示成果。(2)學生創意作品展示,遠程控制家用電器作品。
【第五環節 反饋提升】
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完成信息化平臺上的測試題;通過自動統計匯總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在線點評,進一步分析解決遺漏難點。(1)信息化平臺命題考核。(2)平臺自動統計分析,定量評價,對典型問題集中點評,彌補教學不足。
5.反思與改進
本教學項目在研討過程中采取了以下信息化手段介入教學環節:(1)開發了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互聯網教學平臺,課前在平臺上教師上傳了導學案、微課視頻、電路原理,學生可自主學習,平臺上可反復仿真維修,自主檢測,自動評價,統計反饋等。(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供可供學生參考的電子制作、電子發燒友等網站,指導學生創新發明制作,課堂讓學生展示作品,學有所用,讓學生體會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同時,在授課過程中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由于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小組內完成時間相差較多。(2)該電路的工作電壓為220V,考慮到學生安全等方面的原因,在通電檢修時,要求學生必須在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才能通電操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進程,導致后邊的教學環節的實施較為緊迫。
結合以上不足改進措施:(1)需要倍加注重實踐內容和體系建設,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高水平的實驗隊伍,多管齊下,這樣才能確保研究性開放式實驗教學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2)在信息化平臺上建立學生的“項目電子檔案”,將學生每一次的項目作品、項目小結、項目沙龍等文獻、視頻資料全部歸類歸檔,對優秀作品進行櫥窗展示,對優秀學生和優秀團隊頒發榮譽電子證書,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學內容電子化不是其核心意義,信息化教學追求的應該是在個性化學習、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創新應用軟件支持的互動協作學習和情景創設。在此過程中,教師職能也在發生轉變,發揮的作用從灌輸、填鴨,轉變成引導、激勵,從課本、練習的“宣讀者”到網絡學習知識的收集者和分享者。從深化教學模式的創新、加快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建設與應用、提高師生信息化素養等方面繼續努力,相信教學的信息化之路將越走越寬。
作者單位:孫銘堯? ? 江蘇省高淳中等專業學校
參? 考? 文? 獻
[1]談文潔.信息化教學在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中的應用實踐[J] .職業·下旬》,2009(02) :71-72
[2]陳綏.項目教學法在《電工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福建輕紡,2008(04):18-22.
[3]姚纓英,孫盾,王小海.研究性開放式實踐教學的思考——電工電子基礎實驗創新教學初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