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0月,豐收的喜悅仍舊洋溢在田野之上。我們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廣校系統深入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圍繞著力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問題,將培育高素質農民作為核心任務,大力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積極推動農業遠程教育融合發展,切實加強全國農廣校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教育培訓條件能力,著力拓寬事業發展平臺,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回首向來蕭瑟處,亦有風雨亦有晴。農民教育培訓這十年,是與農業農村發展休戚與共的“黃金十年”,是與廣大農民學員手握手、心連心的“農情十年”。2014年原農業部和財政部共同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同年教育部、原農業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職業教育向務農農民敞開了大門,2019年轉型為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高職擴招又圓了無數農民的大學夢。
這十年,全國各級農廣校累計培養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層次農民近78.7萬人;承擔各類農民培訓專項工程,系統培訓農民1049萬人;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5億多人次;開展產業扶貧教育培訓,培訓貧困農民477萬人次、產業扶貧帶頭人190萬人次;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8萬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這十年,越來越多的高素質農民站上了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一大批高素質農民成長為全國十佳農民、全國農業勞模、全國三八紅旗手,更有像石玉蓮、向輝、張凌云這樣的優秀農民代表,將參加黨的二十大。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發光發熱,照亮父老鄉親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生逢盛世,重任肩扛。當前,三農工作重心已經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對農業農村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個階段更加迫切。農廣校作為農民教育培訓的主體力量、三農政策宣傳的重要窗口、農村農民服務的有效渠道,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聚焦主責主業,加強體系建設,在服務大局中擔當作為,在守正創新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