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宋獻北走上了從事農民教育培訓的工作崗位,這一干就是33年。作為黑龍江墾區農廣校八五二農場分校(以下簡稱八二五農廣校)校長,為了使農廣校在農場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他提出,要把農廣校教學與農業生產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農廣校這個廣闊的陣地搭建科技平臺,助力農場的農技推廣與發展。這一觀念的轉變使八五二農廣校重新煥發了生機,學校成為當地農技推廣的重要平臺。
一、充分利用學員的專業優勢,培養不同層次的農技推廣人才隊伍
八五二農廣校每年開展農場基層干部、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培訓。在培訓中,宋獻北重視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他要求技術人員掌握本專業的新技術、新知識、新經驗,培養他們成為農技推廣的指導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宋獻北加大外聘教師的力度,和省內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聘請專家授課,把最前沿的農業科技教授給農廣校教師,增加教師授課的課堂含金量。
培訓前宋獻北對培訓學員進行遴選,選出符合條件的學員參加培訓。為了提高培訓質量,八五二農廣校在各管理區和農場科技部門重點建設10余處實訓基地,每塊基地承擔著不同的教學與推廣任務。宋獻北在集中培訓的授課內容上進行改進:培訓課程重點教授新技術,培訓內容與現場實訓緊密相連,讓學員既能學到還能親自動手。讓高素質農民成為新技術的最先使用者,通過典型示范帶動更多的種植戶。他還主動提出下沉基層,為廣大種植戶提供科技培訓服務,讓農技推廣走進千家萬戶。
二、利用農廣校培訓平臺優勢,助力農業成果的轉化
八五二農場是墾區的大型農場,農場科研部門每年承擔多項省級科研項目。這些科研成果的推廣轉化,為農廣校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例如,玉米精播、早播農業技術的推廣就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玉米精播是指淘汰技術含量低的播種機,使用進口精密播種機,通過提高播種的精度與勻度來提高產量。宋獻北盯準了這一技術,經過五年的牽頭推廣,農場玉米推廣面積累計達到了300萬畝,每畝平均單產達到850公斤,比常規種植提高20%,按照平均市場價格每斤0.7元計算,實現種植戶增收7.14億元。
農作物精量施藥減藥技術,是由黑龍江省首席農藥專家陶波在八五二農場2017年試驗推廣的,這項技術采用智能化噴藥機,通過在常規農藥中添加硅力助劑,增加農藥附著力來提高藥效,比常規用藥減少20%,每畝節省農藥成本2元。宋獻北組織學員學習,通過開展現場集中培訓的形式,推廣到八五二農場。現在農場每年精量施藥減藥面積80萬畝左右,減藥的同時降低了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物,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三、廣交農民朋友,成為他們農業生產中的貼心助手
每次科技培訓結束,宋獻北都會組建農業技術答疑的微信群,解答種植戶提出的問題。尤其是每年的農業生產關鍵期,宋獻北聯合農業、科技部門的技術人員,為種植戶開展一線的技術跟蹤服務。技術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查看農作物的長勢,了解種植戶在生產實際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幫助種植戶查找原因,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指導。及時在農戶微信群中告知正確的技術方法。宋獻北還每年組織學校教師和農業專家編寫各種農技推廣手冊,其中編寫的《優質高產大豆示范種植明白卡》《玉米“四精兩管”技術措施》等資料,成為種植戶愛不釋手的農業科技“工具手冊”。此外,宋獻北的辦公室成為了農戶們咨詢的會議室,農閑時節農戶們找他索要農業技術資料,學習農業技術。前來咨詢的高素質農民們絡繹不絕,用農戶們自己的話說,八五二農場農廣校真正成為了一所沒有圍墻的農民學校。
在宋獻北的帶領下,八五二農廣校的教學與農技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多年以來,八五二農廣校被墾區農廣校多次評為先進集體。“農廣校的培訓平臺是個筐,農業技術是個果,筐要大,果要多,才能助力農場農業的快速發展,才能發揮農廣校的真正價值。”宋獻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