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榮 張淑貞



河北省桃城區農廣校圍繞桃城區產業結構調整和主導產業培育高素質農民,設立蔬菜、果樹、小麥、玉米、香料等培訓班,為桃城區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農民。桃城區農廣校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幫助農民轉變理念、對接市場,提高其生產經營水平、增收致富本領和示范帶動能力,以高素質農民引領桃城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勇于探索,創新農民教育培育模式
桃城區通過對務農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年齡結構、性別比例開展調查研究,發現農村務農勞動力的老齡化現象明顯,農村務農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多停留在大田作物和蔬菜種植的常規種植技術方面,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過程慢;培育對象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能力弱。針對這些問題,桃城區農廣校經過探索研究,制定了“三嚴三新”培育模式,提高培訓實效性。
遵循“三嚴”。按照年齡和種植規模等條件,對報名者進行調查摸底,經過層層篩選,實現“選拔嚴”;制定了學員守則,對學員的考勤、請假、課堂秩序、考試紀律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建立雙班主任、班長制度,做到“紀律嚴”;對考試成績、出勤率、課堂筆記、心得體會、課堂紀律、綜合實踐能力等內容進行綜合考量,實現“考核嚴”。
做到“三新”。桃城區農廣校開展的培訓增加了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內容。針對衡水湖國際香料小鎮項目,開設了香料作物的培訓,之后又增加了種植脫毒紅薯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的培訓內容,實現“知識新”;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教學、外出觀摩、現場解答生產和技術難題等模式,進一步開闊眼界,更新思維,達到了“思維新”;將農民教育與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相結合,將農民學員優先定為科技示范主體,抽調優秀技術人員與科技示范戶進行“一對一”對接,開展及時、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和指導,提升農民學員的經濟效益,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做到了“技術新”。
“三嚴三新”培育是一種高標準、嚴要求、針對性強、方式靈活多變的培育模式。越來越多的農民學員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激發了農民學員發展創業聯盟的積極性,輻射帶動更多農戶更新理念,大膽創新,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員代表,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帶頭嘗試新品種、新技術。
二、更新理念,人才培育與技術推廣相結合
應用新技術,促效益再提升。針對桃城區傳統農業單一的種植模式,大量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出現務農勞動力短缺的現實問題。桃城區農廣校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2018年至2019年,組織高素質農民開展高質量農業生產示范推廣活動,將玉米小麥生產新技術集成示范加以應用,將人才培育與技術推廣相結合,加快新技術的推廣及應用,探索創新了農民教育培訓和技術推廣新的途徑,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為推進桃城區糧食高質高效安全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輻射帶動,引領科技種田。桃城區農廣校開展科技入戶、送教下鄉活動,采取技術指導員與農戶對結幫扶的形式,定時、定點、定人做好農業技術服務,讓技術服務直通田間,科技指導直接到人,加快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人才培育和技術推廣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高素質農民的示范帶動作用。桃城區種糧大戶劉乃新參加了高素質農民培訓,深刻認識到種植新品種、運用新技術給種田帶來的好處,她運用在培訓班里學到的種植技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培訓隊伍中來。
教學互動,助力農民增收。為了做好農民教育培訓的后續跟蹤服務指導工作,提高培訓質量,桃城區農廣校研究學員需求,結合實際,跨地域組織開展學員交流互動活動,開啟“學員跨區域交流”新模式,讓農民有機會走出去,學習新技術新模式,使農民開闊眼界,更新知識,提高技能。
三、“三個課堂”,送技術解農困
每年春耕備播的關鍵時期,桃城區農廣校充分利用“三個課堂”,采取線上與線下培訓相結合、田間指導與跟蹤服務相配套,因勢利導,因地施策,緊跟農時農事,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助力實施冬小麥科技壯苗“百日戰”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專項培訓行動,千方百計保障糧食生產。
“手機課堂”面對面。農民用手機上網課學技術。桃城區農廣校利用體系優勢,對注冊參加學歷教育的農民學員、高素質農民、農技人員、農村實用人才等,進行分類入庫管理,以便后續開展走訪跟蹤服務。
“流動課堂”送技術。定期組織農技專家和技術人員舉辦科技下鄉活動,現場為農民答疑解惑,發放農技手冊、技術明白紙等,并適時組織農民前往外地開展觀摩學習,學習先進經驗,拓寬經營管理思路。
“田間課堂”手把手。桃城區農廣校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鄉土專家等成立“科技服務小分隊”,分村包地,走進小麥種植基地,近距離指導農民春耕春管,將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對高素質農民學員進行跟蹤服務,提供小麥穩產增產技術指導。其中,桃城區按照“促出苗、保全苗,早管理、促早發,保粒數、增粒重”的技術路線,編寫《2022年小麥春季管理技術建議》,組織農廣校教師、農技人員“分鎮包村”,到農戶田間開展冬小麥春季管理技術培訓40余場,培訓1000人次。
四、技能大賽,促生產技能提升
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技術人才搭建展示交流平臺,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桃城區舉辦高素質農民夏玉米高產技能競賽,采用“農廣校+企業”模式,遴選積極性高、責任心強、示范帶動作用好的高素質農民參加比賽。競賽活動實行優種配套優良栽培技術,并通過玉米高產示范,輻射帶動周邊農民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強科學種田能力,為桃城區糧食增產做貢獻。“十四五”開局之年,桃城區農廣校舉辦競賽活動,深入貫徹落實“三重四創五優化”活動,優化了桃城區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了桃城區糧食生產。
五、產業育人,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上半年,桃城區農廣校對學員杜文豐的“果樹種質資源收集儲備及優良品種篩選研究”課題進行立項申報,把“果樹種質資源儲備、引種和生態種植”作為農場的發展方向,初步建成桃城區果樹種質資源庫,開展果樹種質資源收集儲備和優良品種篩選研究,進行品種適應性評價試驗,同時探索與其配套的生態栽培技術和種植模式,確定了以“生草種植,魚果共生系統”為主的發展思路,努力做到不用一粒化肥,打造自然、健康的原生態畝純利潤創萬元的種植模式,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果品產業,提供品種和技術支撐。
桃城區始終秉承著綠色、健康、安全的理念,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實施綠色防控技術,在桃城區農廣校的幫助下,學員李彥秋創辦的仙桃園家庭農場打造成集果樹種植、采摘、觀光、新品種研發推廣于一體的果樹種植示范基地,是桃城區首家綠色食品生產示范區。未來要開展的綠色認證工作,也將有效推進仙桃園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和品牌農業的步伐,促進升級。
近年來,桃城區農廣校積極做好政策宣傳,本著“培訓一次,服務一生”的原則,不斷提高農技服務質量,滿足農戶的服務需求,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推廣應用綠色種植技術,打造綠色農產品,強化品牌效應,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將農業與旅游、采摘深度結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者單位:河北省農廣校桃城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