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招娣
內容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老師不僅要把書本的知識輸送給學生,還要知道如何在某些學科中實施深度教學,達到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教師應該深化對學生閱讀深度學習的培養,增強學生對于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活動中教師應改變單向灌輸式教學的教學方法,對此,本文就語文如何開展深層次學習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 深度學習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充分落實深度學習的理念,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知識,并且還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去看待學科知識,將感知和感受融入到原有的課文知識結構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夠積極探索問題并適應新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科綜合素質,為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活力。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深度學習的意義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并非如此和諧,尤其是在有些課堂上出現了“兩極”現象。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儼然成為了“這場演出”的“總指揮”,而學生好像只是老師手中的牽線木偶。一“極”是課堂上問題設計極多極碎,限制了學生思維。由于課堂中老師設計的問題太過細化,學生表面上好像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事實上這必然導致一個后果,那就是學生一直在遵循教師的思維,喪失了對文本富有個性的解讀,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呆板。二“極”是教學過程極其開放,學生無所適從。有些語文課堂上流行這樣的語言:“請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一讀!”,“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這一部分文字!”,“和你的周邊同學交流交流!”……由于指令過分開放,加之教師引導功力不夠,課堂上亂象叢生:不少學生只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當然也可能很多學生確實是奉命而為,但因為自身能力所限,他們的選擇沒有深度,游離于文本重點之外,于是,教師開始進行干預,課堂在表面“自主”之后又重新歸于“專制”。這樣的課堂無疑是低效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能力的成長也無疑是低效的。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 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而語文的“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將文本深層的人文內涵挖掘出來,旨在關注學生對語文文字的深層次感悟。的確,教師教學,如果只注重文字的表象,那么再談及文本深度含義的闡釋就無實際意義,更不用提起傳承好母語教育了。我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也曾提出主題教學的課堂應當有“溫度、廣度、深度”這三個維度,她認為深度好比人的神經,不可或缺。同樣,只有讓學生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讓學生的精神之樹枝繁茂。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深度學習的原則
(一)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發揮深度學習的優勢,教師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活動的恐懼感,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暢所欲言,對待學生時保持信任和尊重,使老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感受到學習漢語知識的輕松,這可以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獲得更快的成長。
(二)語文教學過程要公正、公平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則。教師應該給每個學生獨立發言和表達意見的機會,對于學生的想法和觀點要愿意去給予一定的鼓勵,提高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教師應改變過去單向灌輸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討論和互動中獲得知識,而不是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1]。
(三)語文教學要遵循體驗性原則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遵循體驗的原則,創設積極的情境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學習,通過互動與合作,使學生產生獨特的感知和體驗,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深度學習的策略
(一)注重深度對話,全面解讀文本內容
在初中語文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借助深度對話教育活動,讓學生學會深入全面地解讀課文內容,加強對課文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從而建立一個高效的漢語課堂。在進行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學會逐字逐句地領會和思考,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內容,在探究文本內容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面對文本,教師首先要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參考書或有關教學,而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態接觸文本,用心靈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平靜地傾聽文字的敘述,傾聽作者的敘述,從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之進行情感的交流與碰撞:走近《老王》,去向那善良淳樸而又平凡的小人物致敬;漫步于《荷塘月色》,品味淡淡的喜悅與哀愁……自主領悟作品內涵與情感,形成自己的閱讀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而不再把教參當作“圣經”。如竇桂梅老師教讀《秋天的懷念》時,伴隨哀傷的音樂,讓學生閱讀《我與地壇》《有關廟的回憶》等有關作者自強不息的片斷,之后提問:秋天的懷念,懷念的究竟是什么?有學生回答:懷念的是母親,懷念的是母親陪伴的那些時光。有一個學生淚流滿面:懷念的是母親讓他“好好兒活”。竇老師及時抓住亮點再作引領:母親的“好好兒活”化作了“我”的血液,成就了“我”的一生,是這句話讓史鐵生在無法彌補的身體缺撼中,找到了另一種生命的延展!比如在對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的學習中,老師們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童年的時候做過哪些有趣的想象或者有趣的事情,緊接著等學生回憶之后,教師可以播放有關于童年趣事的多媒體音視頻,以此來讓學生重溫并感受童年的奇趣。眾所周知,《童趣》這篇文章全文有大量比喻的手法,通過這種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與童趣作者同一境地下的心境,這樣在之后對這篇文章的解讀過程中,將會大大方便了學生們對文言文的理解與學習。
(二)設定課堂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初中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們要充分認識到,在日常教學中不能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而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設定一定的課堂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在設定課堂問題之前,老師應進行充分的備課,準備將學生可能回答出來的問題答案做一定的分析,防止教學過程中不能對學生答案進行及時的解答解讀和分析。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節課時,不僅要教導學生這篇課文的寫作手法以及表現形式,還得讓學生了解到這篇文章給予了讀者什么樣的啟示。本篇文章從始至終都可以讓讀者真切地體會到濃濃的父愛,雖全篇在寫父親的背影和買橘子等一系列小事,但是卻能深刻地表現出頹唐的父親的背影,是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同時也能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期待和愛。因此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問學生,你們對父親的看法隨著年齡的不斷變化也產生了哪些不同,同時讓學生充分回憶自己父親平時隱藏在生活中的細節,有哪些能夠體現出是對自己的愛,借此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寫作,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作者的意圖,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再比如,學過《愚公移山》后,老師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每個人也只是說要學習愚公的精神。可有學生說讓愚公搬家就行了,讓人大驚失色,他怎么有這種想法,不過想想也是,搬家也算一種方案。這可稱之為課后延伸。而當今課堂,快餐式的閱讀讓人能靜下心來進行思考都算不易,讓孩子在忙碌的手腦互換中進入深度學習也算是一種拔高吧。不過深度學習的確應該走到前臺,否則碎片化,表層化,程序化,板式化的課堂會讓孩子們走進空靈的天地。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可回到新教育的原意。朱永新教授提出新教育的目標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有幾人能做到超越自我。不能超越的原因很簡單:路走的多了,靈魂卻不在了。“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什么是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一句話人性。讓他明白他是一個生活在美好世界里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除了提問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主動提問,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使學生在提問過程中深刻解讀課文內容,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互動能力,為以后參與社會生活和學習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三)轉變教育角色,更新語文教學理念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真正實現語文課堂的深度學習,教師必須轉變自我教育角色,更新語文教學觀念,為學生構建多樣化、趣味性強的教學模式,和學生一起共同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師嚴道尊”屬于傳統的教育美德,而在現代教育活動中,“師嚴道尊”則有時會成為教育的障礙。教師們認為他們是權威和知識的象征,因此很多老師通常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設置教學活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說教和教育意圖,根本無法整合自己真正的學習理念和觀點。受“師嚴道尊”教育理念的制約,教師無法實現與學生的平等對話與溝通,因此,教師必須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對話和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有一定的話語權,并在師生對話和學生對話中加深對課文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教師應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深入學習。例如,在課堂介紹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要學習的課文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使后續的語文學習活動有方向和目的。此外,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機會,重視語文課堂活動的啟發和探究,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運行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拿《趙州橋》一課的分段教學來說吧,屹立千年的趙州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那么1300多年前的李春是怎么建造出如此雄偉、美麗而又堅固的趙州橋呢?這就要說到趙州橋獨特的創新了。如果單純地問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應該怎樣分,就缺乏訓練性。反過來,如果那句過度句應該分到哪,為什么,訓練性就比較強了,通過學習能讓學生認識到承上啟下的過渡段適宜歸在下一段。這樣有訓練性的問題,無疑使學生在掌握閱讀規律的過程中,發展了語言,又發展了思維。
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做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需要的問題,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有一個學生在讀完《西游記》后寫了這樣一段話:他是一只不幸的猴子,沒有父母親人和朋友,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時,卻被一個叫釋迦的和尚用一座大山壓了五百年。他后來被一個唐代僧人所救,這僧人加給他一種名叫“緊箍咒”的刑具,利用他保護自己去往西天求取真經。一路上他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和來自合作者的種種非難……經書后來終于取到了,而他據說也修成了“正果”——這不過是給他已心力交瘁的軀體上又加一道無形的枷索。我仿佛看到他以一瞬間十萬八千里的速度逃逸,卻逃不出一只手掌的長;他舞起“千均棒”掃盡了人間不平,但那些為非作歹的惡棍總是改頭換面投往他無能為力的一面。面對這光天化日之下的罪惡,他卻最終一籌莫展。與其說他是一個英雄,毋寧說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古人講:“文貴自得”。懂的這點才算懂的了閱讀的三昧,才能做到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
總而言之,在初中對語文的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注意師生地位平等,同時注重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進行層次化教學。在對課本知識進行解讀的時候,要注重讓學生和文章作者進行情感上的對話,通過一系列設定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在當前核心素養背景下,對于初中語文深度學習的思考應從多個步驟進行,一方面要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過程,保持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的初中老師要對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進行一定的改變。此外,教師應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進行深入地思考和實踐,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養成深入學習的習慣,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努力,使學生對文章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幫助學生在初中學習語文課程時獲得更好地體驗。
參考文獻
[1]楊秋鳳.農村初中語文課堂中核心素養與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關系的實踐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9,000(2019年30期):113.
[2]賴寶珍.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探究與實踐[J].2021(2019-8):30-31.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生語文深度學習行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1035。)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水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