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靜
我園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建構了園所特有的節慶主題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三五”的探索,我園將節慶主題和幼兒為本的項目式探究活動相結合,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幼兒發展目標為依據,從幼兒興趣點出發,尋找出了適合幼兒認知發展的節日主題,從中挖掘了可以探究的元素。節日主題項目式探究活動是一個生成大于預設的活動,它是根據幼兒的興趣生成的主題活動,而不是教師預設的教學計劃。現以小班“小雞出殼記”為例,探討教師如何在項目式探究活動中有效整合“預設”與“生成”,從而支持幼兒探索、引導幼兒學習、推進探究活動深入開展的。
護蛋激發興趣
婦女節就快來了,為了讓幼兒感受母親對孩子的愛護,教師預設了經典的“護蛋”活動:幼兒每人從家里帶一顆生雞蛋到幼兒園,用自己的方式護好這顆蛋,并在3月8日這一天集體展示自己的護蛋狀況。幼兒聽了之后,立馬展開行動,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小心翼翼呵護著蛋寶寶,蛋寶寶們紛紛穿上了各式各樣的厚實“外衣”。3月8日到了,幼兒把自己的護蛋成果展示出來。在自由活動的時候,他們三五成群地觀察了每個蛋寶寶穿了什么樣的保護外衣。教師本想讓幼兒重點關注護蛋行動的難度和護蛋過程中他們對蛋的情感變化,但是幼兒的興趣點卻并不受教師的控制。隨著觀察的深入,幼兒的疑問隨之產生了:雞蛋是哪里來的呀?雞蛋是怎么變成小雞的?小雞生出來要很久嗎?他們越來越興奮,問題也越來越多。對此,教師并未堅持預設的活動計劃,而是敏銳地捕捉到了幼兒的興趣點并及時追隨,生成了項目式探究活動“小雞出殼記”。
解密雞與蛋的關系
什么樣的蛋才能孵出小雞?這是幼兒最為關心的話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組織幼兒展開了探究之旅,讓他們自主尋找相關的資料。通過討論,幼兒確定了三條尋找相關資料的途徑:查閱圖書;網絡查詢;向家里長輩咨詢。通過查找圖書,幼兒找到了繪本《小雞從哪里來》,知道了原來只有公雞和母雞交配后產生受精卵的蛋才能孵化出小雞。隨后,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通過網絡尋找到了受精蛋的圖片,對于受精蛋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
幼兒主要通過觀察、體驗等方式進行學習,只閱讀相關的書籍與圖片難以讓他們獲得豐富的經驗。在家長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受精蛋,并讓幼兒把受精蛋敲打開后放在一個碗里,同時再敲開一個普通蛋放在另一個碗里,然后觀察兩個蛋有什么區別。在仔細觀察之后,幼兒發現了兩顆蛋盡管都有蛋黃和蛋液,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區別。小敏說:“老師,我看到了第二個蛋黃上面有一個白色的點點。”隨后,幼兒都關注到了這個白色的點點,我們結合前面讀過的繪本《小雞從哪里來》,知道有白色東西的蛋叫受精蛋,只有它才能孵出小雞。上面沒有白色東西的是未受精的蛋,是不能孵化出小雞的。在此過程中,幼兒把原有的間接知識經驗與實際觀察獲得的直接經驗進行了聯結。
孵蛋進行時
了解到只有受精蛋才能孵化成小雞之后,幼兒又對孵蛋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積極尋找相關資料后了解到:想把受精蛋孵化成為小雞,母雞需要在蛋上面坐三個星期,期間它需要一直坐著,讓雞蛋保持一定的溫度,偶爾起來翻動雞蛋,讓雞蛋平均受溫。但是,找尋母雞來孵蛋顯然是不現實的,不過幼兒很快就知道,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現在的小雞也出生在“保溫箱”——孵蛋器里啦。為了孵化小雞,幼兒園購置了一臺智能孵化器。幼兒第一次接觸神奇的智能孵化器,對這個長長方方的機器充滿了好奇,特別是打開機器之后,顯示屏會顯示一些數字,它們是什么意思呢?跟孵蛋有什么關系嗎?教師和幼兒通過查看孵蛋器的說明書,知道了孵化器可以模擬母雞媽媽孵化的環境,孵蛋器上面有兩個數字,一個是溫度,另一個是濕度,這兩個數字太高或者太低孵蛋器都會自動發出警報聲。
有了智能孵蛋器,孵蛋終于可以進行了。第一天,幼兒就紛紛跑來詢問:“老師,小雞什么時候才能出來???”盡管前面已經學習了相關的知識,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孵蛋,而且小班幼兒對時間的感知比較模糊,對21天這么長的時間跨度更是沒概念。于是,我們在主題墻上設計了一個等待小雞出殼的記錄表,讓幼兒每天記錄。
孵到第10天,幼兒紛紛表示想要知道小雞在雞蛋里變成什么樣了,但是隔著硬硬的蛋殼,怎么才能看得到呢?幼兒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候教師就站出來告訴他們有辦法,就像寶寶們在媽媽的肚子里,醫生用B超檢查儀就可以看見寶寶,用一個工具——手電筒照到蛋上,就能看見蛋殼里小雞的樣子了。幼兒將信將疑地拿起了手電筒開始了照蛋,他們驚喜地發現雞蛋的內部能通過照射顯現出來。然后,他們就對照射中的發現展開了討論。幼兒議論著那黑黑的一團到底是小雞的什么部分:“可能是身體吧?!薄安粚Γ瑧撌撬哪X袋。”……看到幼兒對小雞胚胎發育的過程十分感興趣,教師迅速提供相應的視頻與圖書,幫助他們了解相關的知識。
孵到第16天時,我們進行了第二次照蛋。“老師,我發現蛋寶寶一小半的地方都是空空的,為什么呀?”“老師,小雞躲在什么地方乖乖睡覺啊?”“老師,小雞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出來???我都急死了。 ” 不只是人類,動物孕育生命的過程也一樣艱辛而充滿挑戰。大家繼續在緊張和期盼中等待著……
孵化到第 21 天早上時,我們聽到了“嘰嘰嘰”的聲音,于是便去一探究竟。尋著聲音,幼兒向孵蛋器內望去。呀!小雞真的孵出來了。最先出殼的一只小雞還站不穩,陸續進班的幼兒都不敢說話,生怕驚擾了它,還有一只小雞正在努力啄殼。最終在幼兒的期盼下,小雞終于出殼了。等待了整整21天,小雞出殼的好消息使教師、幼兒和家長都激動不已。在21天的守候中,幼兒知道孵蛋需要一定的溫度、濕度,而且每天都要翻一翻雞蛋。他們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分析、討論等方式,進一步感受了蛋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的不斷變化。在21天孵蛋的過程中,幼兒學會了用手電筒去觀察小雞在蛋殼里的生長過程,通過真實體驗、實踐操作,他們對孵化小雞的漫長過程多了一份耐心、細心,也對小雞孵化有了全新的認識。當小雞出殼時,幼兒激動不已,這是對一個生命降臨的珍惜和驚嘆。孵化過程中,幼兒經歷了欣喜、著急、擔心、害怕等情緒情感,說明他們開始有了照顧生命的責任感,且對生命充滿期待。
照顧好小雞
新生命的到來讓幼兒驚喜不已,他們細心地觀察小雞寶寶,通過多感官的參與(用眼睛看一看、用耳朵聽一聽、用手摸一摸),了解和發現小雞寶寶的基本特征,成為“名副其實”的小爸爸、小媽媽。然而,要保證全班每一個幼兒都能對小雞有充分、細致、深入的觀察,同時教師能及時地回應、指導和幫助,是不太現實的。因此,我們在家長的大力支持下商議決定每天離園時、雙休日和小長假都會“分雞到戶”,幼兒輪流認領一只小雞帶回家飼養,入園時再將小雞帶回來。別看這小小的活動形式的改變,卻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幼兒每天來園都會分享自己與小雞的有趣故事。如:小雞喜歡吃什么,怎么讓小雞晚上回窩。
幼兒和小雞一起生活了四個多月,他們給小雞喂食、取名、造房子、清掃雞舍,對小雞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梢哉f,幼兒就是“雞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齊心協力,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把幼兒園里的保育員、炊事員、保安叔叔、園長媽媽,以及其他班的老師、哥哥姐姐們都發動起來了,寫信、調查、投票、到其他班倡議,一起為小雞們創設更加舒適的環境而努力。平常還需要大人照顧呵護的小班幼兒,在這幾個月里成長飛快,自我服務、為他人(小雞)服務、人際交往等能力都得到顯著發展。
活動思考
在項目式探究活動中,我們看到了幼兒的成長,這也讓我們堅定了課程信念。隨著探究活動的推進,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與小雞互動,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從我會照顧小雞、我給小雞起名字、邀請小雞去我家、我給小雞造房子到我為小雞辦喬遷、我和小雞玩游戲,等等,在這一系列的活動進程中,幼兒真正地去嘗試、去探索、去發現,通過多種形式豐富了有關于小雞的經驗。他們真正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主人,多領域的能力獲得了充分的發展,自身的情感需求也得到滿足,心底那顆小小的“愛”的種子發芽長大。
作為教師,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項目式探究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內容,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教師要把握活動中“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追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及時調整探究活動內容,使活動的開展真正成為師幼互動、交流、共同建構的過程。整個項目式探究活動實施了整整一個學期,探究、表征等活動仍在繼續,幼兒與小雞的精彩互動還在不斷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