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廣西羽毛球隊隊員,曾入選國家羽毛球二隊。退役后一直從事執教工作,作為羽毛球原創作者及賽事評論員,其作品深受廣大業余愛好者的認可與喜愛。現為專業隊教練。
為什么視頻里那些大咖殺球的效果這么好?我明明用到了全身五百年的功力,殺出來的球還是跟放氣一樣?我相信大多數同學都有這樣的困擾。我也認為你確實發揮了全身的力量,既然是這樣,你有沒有懷疑一下,我們現在學的殺球是有問題的呢?
羽毛球運動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回顧過去的那些影像,即便是林水鏡這樣的天皇巨星,他的動作也不會被現在的人所采用。難道他不是高水平嗎?不!他水平當然高,只是過時了而已。明確了這個概念,也就明確了技術一定是不斷發展和變革的,所以教學方法也一定是不斷發展和變革的。
一句話,你的殺球過時了。
我們來看一下傳統動作和現代動作的區別。傳統動作強調力的傳動,所謂鞭打發力,這個力一定要沿著每一個關節到達末梢,所以它有很明顯的遞進效果。問題在于有多少個關節就一定要有多少次遞進嗎?這種方法對于廣大業余球友真的非常不友好。我又不是那種有童子功的人,專業球員從小便開始天天揮拍幾百上千次,說實話他們都還有的做不好,我怎么能保證這么多個遞進都可以做得又到位又流暢呢?可見,不論你是否能做好,也不論你有沒有啟蒙基礎,傳統的旋臂動作都是一個相對更難完成的動作。所以,這里體現了傳統教學的思維邏輯——把高難度做到高質量者為優。


殺球暫且放在一邊。我們看看過去二十年間,頂級男單球員網前技術的改變。過去,我們對網前技術的要求是一致性為先,突變性為次。所謂一致,指前期動作一致,在出球之前讓對方無法判斷,也就是看不出來;至于突變的意思,就是做決定打什么球的時間越靠近球越好,簡單說就是一直憋,憋到最后一刻才變,讓對手猝不及防。能把以上兩點都做到頂峰的,唯趙天王劍華是也。和他同期的另兩位雖說也是世界冠軍,手法成色上卻遜色很多,難稱大師了。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用最優個體做標準的話,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呢?作為一個混過國家隊的人,我自以為其中的大部分人這輩子都不可能達到趙劍華的水平,那我們就不打球了嗎?“我們”的路在哪里呢?
丹哥給出了答案——鎖定末梢關節,用手臂擺動出球。作為過去一個時期最重要的兩個男單人物,大家對林丹和李宗偉的了解程度實在不需要我再多說什么。我們只要對比一下他們的網前手法,就會發現李宗偉更偏向傳統翻轉的動作模式。比如說他的正手區,出拍靠近身體就是搓球或者直線,出拍遠離身體一定是對角,因為他的對角球基本都是翻轉出拍擊打,只有出拍遠離身體,留出足夠的動作空間才能完成。而丹哥的動作則看起來很“不專業”,在那些老教練眼中,這種整個手臂略顯僵硬的動作被批評為“你這動作太死了”。可是實戰說明一切,動作更不專業的丹哥出球安全性極高,而一致性突變性更好的李宗偉并不能靠這些換來多少分數,反而會因為動作的繁瑣增加失誤率,再加上他明顯的出球“手跡”頻繁被丹哥抓推突擊,暴露出“一致中的不一致”,令人貽笑大方。
由此可見,過去那種靠玩幾個手法就可以橫行霸道的時代一去不返了。器材性能和球員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動作的一致和突變已經不再是實戰的第一剛需。羽毛球進入到球速為王的時代,我們還停留在頂肘旋臂發力的一致性美夢之中,豈非被時代淘汰而不自知?其實,現在很多球員已經把丹哥這種動作模式運用到更多的技術之中。鎖定手腕、手指、肘關節,更多的依靠手臂和身體整體發力,不僅有助于加強動作的穩定性,減少失誤——因為犯錯更少的人是這個時代的勝者,更重要的是簡化了多關節的遞進過程。鎖定一個關節就減少一個關節,就減少一個遞進過程,從而得到比傳統動作更短的“動作路徑”,在能力相當的情況下,我完成動作比你更快,也更節能。
回到前面的話題,把高難度做到高質量,顯然不是我們這些凡人的路。對于趙劍華,我們雖不能至,心也最好不要向往之,因為那只能使我們虛耗年華,最后卻只能徒喚奈何臣妾做不到。但我們有辦法降低動作難度,用更短的動作路徑來得到一樣甚至更好的出球效果。換一個賽道奔跑,局面豁然開朗,又何必坐困愁城,糾結于教條主義的“羽毛球一定要這樣打”呢?我相信,你已經做出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