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霞
“沉浸式”理論在初中英語分層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是一項比較新穎的課題,它以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為核心,秉承“因材施教”原則,充分尊重學生智力潛能與求知欲望的差異,通過分層教學模式幫助各個層次的學生掌握所學的新知識,提高閱讀鑒賞與解題能力,不斷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信息和決心,為全面提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一定要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新理念,群策群力,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全面提升初中英語分層閱讀教學效率鋪平道路。
“沉浸式”理論在初中英語分層閱讀教學中應用的研究現狀
1研究現狀
(1)國外:沉浸理論最早于1975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提出,他認為沉浸理論是指一種個人全身心投入學習的狀態(tài)和氛圍,猶如自己目不轉睛地完成某一件事情,不會產生由于復雜的探究任務而感到忐忑不安,并產生亢奮的情緒與快樂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學者做了全方位地調查人們舞蹈、閱讀等活動感到時間快、效率高的現狀,最終把這些感受稱為“沉浸體驗”。
(2)國內: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化給我國學術教育研究和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新鮮活力,沉浸理論日益受到大家的青睞,不少學者把沉浸理論稱為“心流”,其本質就是指人在完全沉迷于具體事物的狀態(tài)中產生忘我的感覺,部分學者也稱為流體驗和最佳體驗。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探究者的技能與挑戰(zhàn)之間處于平衡狀態(tài);二是探究者的精力必須達到全神貫注的程度;三是探究者必須具有明確的任務目標。
2015年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和中小學對分層教學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北京師范大學華國棟教授,他從學生個體差異的角度出發(fā),靈活采取分層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筆者所在學校屬于海邊的農村初級中學,學生基本上來自農村,他們欠缺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也得不到家長們的鼎力相助,導致不少學生進入“學困生”行列。況且譯林版牛津英語新教材所選內容難度偏大,題材廣泛,詞匯量特別大,這既是學生遇到的嚴峻挑戰(zhàn),又是教師難以跨越的門檻。他們?yōu)榱颂岣邔W生考核的增長率與優(yōu)秀率,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教學進度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很難走出“注入式”教學的“圍城”,許多忙于背單詞、抄寫單詞、默寫單詞,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表現沉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新知識的狀態(tài),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導致了“學困生”隊伍規(guī)模日益增長的趨勢。為此,我們確定了“沉浸式”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分層教學中應用研究的課題項目。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觀點與創(chuàng)新之處
1.主要觀點
(1)本課題研究的落腳點是讓師生共同沉浸其中,在沉浸中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注重調動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fā)揮“沉浸式”理念優(yōu)勢,確保學生在45分鐘內自始至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并享受到學習英語的無窮樂趣。
(2)“沉浸式”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分層課堂教學實踐與因材施教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主要途徑如下:一是全身心沉浸于誦讀中感悟;二是完全沉浸于語言中品味中體會;三是百分之百沉浸于文本中探究新知識。
(3)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處于雛形階段,教師在分層閱讀指導過程中,務必腳踏實地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排憂解難,采取求實高效的方法加強指導與督促,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其學會撰寫學習英語的心得筆記。
(4)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是本課題的核心觀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fā)現問題,大膽分析問題和善于解決問題。
(5)既要加強分層閱讀教學管理,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又要鼓勵、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選擇性閱讀一些英語著作,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創(chuàng)新之處
⑴沉浸式理念下初中英語分層閱讀教學實踐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緊密結合主客觀因素,千方百計地把全體學生沉浸到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中去,這不僅與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基本吻合,而且與新課標倡導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完全一致,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鑒賞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沉浸式”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分層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沉浸的氛圍中挖掘智力潛能,煥發(fā)青春活力,真正感悟樂在其中的感覺,也為本市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了范式。
(3)本課題研究堅持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結合的觀點,因而在初中英語分層閱讀教學實踐中能使學生全神貫注地參與閱讀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許是踐行“三段四模塊”教學改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沉浸式”理論在初中英語分層閱讀教學中應用的研究策略
1.學生分層,科學合理
分層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化的分層。因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潛能、身心特點與興趣愛好都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務必遵循多元分層與動態(tài)分層的原則。
多元分層是指根據不同學生的智力因素、求知欲望、身心特點和認知風格等因素進行合理分層;動態(tài)分層就是針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探究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的變化予以調整。因此,我們一定要以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并對學生的分層予以動態(tài)化調整。例如:筆者根據學生的各種主客觀因素予以分層,一般可以分為A、B、C三個層次,分別表示優(yōu)秀型、基礎型與提高型。具體而言,A層次的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對學習英語興趣比較濃厚,并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B層次的學生雖然對英語學習有較高的興趣,但一旦遇到挫折就灰心消極,學習成績徘徊不前,探究方法缺乏靈活機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C層次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差,英語基礎弱,往往對學生英語產生厭學情緒。無論如何分層,分層的結果必須嚴格保密,否則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2.預設目標,切實可行
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的核心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創(chuàng)設具體的目標時必須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預設相應的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層次性。
首先,嚴格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預設相應的分層性教學目標,并通過當堂反饋對學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確保每一個層次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平臺。
其次,根據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學習能力制訂相應層次的三維教學目標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具體目標細則如下。A層次學生:在完全感悟新知識的前提下,除了提升聽、說、讀、寫等能力之外,還要激勵他們大膽質疑創(chuàng)新,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習慣;B層次學生:在基本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圍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開展閱讀鑒賞與鞏固訓練活動;C層次學生:初步理解教材基本知識,圍繞學習基本點進行深層次探究,力爭不斷超越自我。
3環(huán)節(jié)分層,沉浸有序
現在實施的“三段四模塊”教學模式深受師生的喜愛,但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分層性,并營造沉浸有序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學有所獲。一般來說,課堂教學主要包括三大環(huán)節(jié):一是復習舊知識;二是探究新知;三是練習和鞏固新知識。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時,就采取了因材施教原則,針對三個層次的學生開展分層教學活動:(1)要求A層學生學會復述英語對話,不斷提升閱讀鑒賞與分析能力。(2)引導B層學生溫習語言基礎知識與口語方面的要領。(3)激勵C層學生通過默寫、聽寫等途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總之,只有在初中英語課堂練習中體現分層,才能讓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空間,才能饒有興趣地參與師生互動合作與自主探究活動,課堂教學效率穩(wěn)步提升。
4.評價分層,沉浸有效
無論是當堂反饋還是單元考核,對學生的評價不能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針對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與考核成績予以分層次的評價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具體把握三大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在設計考核內容與標準時,可以讓學生完成必做題與選做題,從而踐行了因材施教理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完成相應的習題。其次,優(yōu)化激勵性評價機制,對各個層次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予以適度肯定與表揚。再次,鼓勵學生自我評價或相互評價,在沉浸化的氛圍中取得共同進步。
教研方法多渠道,以生為本不可少,求實創(chuàng)新方向明,跋山涉水往前跑。“沉浸式”理論在初中英語分層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程,我們一定要繼續(xù)模式分層教學的精髓,讓學生沿著師生互動合作的康莊大道昂首挺胸地前進。
編輯/劉婷美術設計/甄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