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目的:觀察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一體化救護模式結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均采取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及護理,觀察組給予一體化救護模式,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病情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急救所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一體化救護模式結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效果理想。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一體化救護模式;阿替普酶靜脈溶栓
急性腦梗死是指腦供血突然中斷后導致的腦組織壞死。通常主要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病[1]。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多在時間窗內進行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恢復腦供血,降低神經細胞損傷[2]。同時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旨在觀察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一體化救護模式結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
1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與方法
選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首次劑量為0.9 mg/kg,10%的藥量進行靜脈推注,剩余藥物靜脈滴注,需在1 h內給藥完畢。
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患者入院后,使用常規的急救流程,家屬與護理人員陪同患者實施相關檢查與治療。
觀察組給予一體化救護模式。具體如下:
(1)組建護理小組,加強培訓。醫院卒中領導小組協調下,各科室相互合作,構建腦卒中急救小組,形成腦血管內外科醫生為主,其他科室(急診、影像、檢驗、內分泌與心血管)作為輔助,建立救治小組。同時協調各科室護理人員參與急救小組,每組安排多科護理人員,24 h全體輪班,確保一體化救護。利用急救知識講座、救治情景模擬、床邊護理示范、專家授課以及典型個案分析等方式,對急救小組的護理人員開展統一化、專業化的培訓定期對患者的急救技能進行考核,確保急救小組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提高護理小組成員的技能提高。加強護理人員對護理流程的掌握度,優化流程。在患者入院后,完善化驗檢查時,急診護理人員應提前完成病史了解,去除患者的等待時間。在等待化驗檢查時,可同時進行CT檢查,。化驗結果獲取由傳統報告查閱轉變為第一時間進行電話告知,CT檢查結果轉變為現場閱片確診,從而縮短化驗結果上傳以及查閱時間。溶栓治療地點由卒中病房轉移到CT室(設定專業溶栓床位),取出轉運病房、等待電梯、急診與病房交接、病房準備等時間。
(2)院前急救。主要針對轉運過程中病情變化因素,急危重癥患者病情多變,常見有血壓異常波動、心律失常、心動過速或過緩甚至心跳驟停、呼吸頻率節律異常甚至呼吸驟停,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處理變化。患者在進行轉運過程中,應盡可能保持車速平穩,防止出現顛簸等問題,在上下坡時候,患者的頭部應始終保持在高處,避免患者出現不適感。另外,注意患者的保暖,對于不安焦躁的患者,應使用約束以及鎮靜,避免患者出現墜落傷。醫院護理人員接到患者急救電話后,急救護士隨車前往,及時清理口鼻分泌物,消除可能浪費時間的一切障礙。救護車一到,立即將患者臺上平板車,救護車停靠在搶救室門口5 m處。院內急救小組多科室醫師、護理人員立刻到搶救室等待,準備急救措施以及溶栓專用藥物。
(3)護理路徑表制定。在對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表制定時,應將患者的臨床實際情況作為依據,制定最佳的護理路徑方案。構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綠色通道標準以及工作流程,包括快速識別疾病、分級分區分診管理、NIHSS評分、快速檢查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在搶救室建立專用靜脈溶栓床位,配備溶栓專用藥物、專用急救包等。
(4)院內急救護理:入院后,應盡快將患者轉送到搶救室之中,在第一時間內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護理人員應立刻將氣道開放,給予患者吸氧治療,隨后將中心監護儀相連接,實施解痙、鎮靜以及降溫等護理措施,在臨床醫師到達急救室后,進行相應的搶救。在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患者產生不良反應,應立即告知臨床醫師,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對入院后的相關手續進行簡化,給予綠色通行證,經工作人員親自后,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優先處理。在患者的病情穩定之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家屬以及患者進行安撫,緩解患者家屬的焦躁心情,安撫患者的恐懼心理,從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依從性,能夠更好地配合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患者進入醫院后需要在30 s內進行病情評估,先檢查用藥、后補交費用,出示綠色通道有效證件,醫護人員在各項檢查及治療單上簽字,憑借綠色通道印章優先檢查。患者搶救工作應做到定時、定位及定則,在5 min內開放靜脈,做降溫、鎮靜、解痙處理工作。臨床醫師應對患者家屬對患者病史進行詢問,并完善其相應的體格檢查。在獲取患者及其家屬口頭知情同意后,患者入院10 min內,臨床醫師應給予患者心電圖以及肌鈣蛋白或者CK-MB檢查。確診患者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排除溶栓禁忌癥后,立刻實施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
(5)急救結束后護理。在采取急救處理后,待患者的病情處于穩定狀態,護理人員應將患者轉移到普通病房,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在交接時,需詳細將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說明,另外利用綠色通道協助患者家屬進行入院手續辦理,節約救治時間。急診護理人員依據醫囑,在CT室內對患者開展靜脈溶栓治療,注射相關溶栓藥物之后,將患者送至急診搶救室進行持續觀察。若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血流動力學變化幅度較大,應在急診搶救室實施相應處理后,再開展溶栓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急救指標、搶救有效率以及NIHSS評分差異。(1)急救指標:病情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急救所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2)搶救有效率:搶救成功例數/總例數。(3)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進行評估,總分42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急救指標比較
觀察組病情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急救所需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0.94±0.38)min,(3.87±1.56)min,(20.35±6.24)min,(8.03±0.25)d;對照組分別為(2.14±0.73)min,(7.94±2.73)min,(34.11±8.94)min,(12.14±3.71)d,觀察組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t=7.143,P<0.001;t=6.341,P<0.001;t=6.183,P<0.001;t=5.415,P<0.001)。
2.2 兩組搶救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搶救成功例數為29例,搶救失敗例數為1例;對照組搶救成功例數為22例,搶救失敗例數為8例,觀察組搶救有效率高于對照組(3.33%,26.67%,2=4.706,P=0.030)。
2.3 兩組NIHSS評分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NIHSS評分為(35.7±2.85)分,對照組為(34.9±2.64)分,差異不顯著(t=1.302,P=0.197);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為(13.6±1.68)分,對照組為(24.3±2.21)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t=24.377,P<0.001)。
3討論
臨床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治療時,關鍵便是對血栓進行溶解,并抑制新血栓的生成,控制患者腦梗死范圍,降低患者神經損傷程度。阿替普酶主要組成部分為糖蛋白,能夠與血栓表面的纖維蛋白相結合,進一步將纖維蛋白網進行切斷[3]。另外,其能夠和血栓表面進行結合,加快纖溶酶的活化,溶解血栓,改善患者腦部的血液循環狀態。
近些年,我國醫療模式在不斷改善,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屬于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在臨床中使用更為廣泛。采取一體化救護模式時,醫院對專業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急救技巧,優化流程,縮短患者急救準備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急性腦梗死患者在送入醫院后,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評估分析,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護理模式,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開啟綠色通道,相關科室相互合作,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患者急救,縮短患者的救治時間。使用一體化救護模式,能夠提高醫療急救服務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使醫護人員主動積極參與其中,縮短患者急救時間,提高救治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病情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急救所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取一體化急救護理聯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急救臨床效果較佳。分析原因,主要因素如下:優化護理管理是由具有專業醫護技術經驗的特定組成人員研究制定的服務形式,把救治流程做到量化管理。在實施優化護理管理時,對護理人員有更高要求,對各環節醫護人員的時間觀念要求嚴格,將搶救工作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從而減少患者在醫療服務各個環節的滯留時間,減少院內延誤,為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縮短患者腦缺血的時間,有助于大腦正常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實施優化護理管理能夠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分級區域管理,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分流、候診以及檢查時間,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對于危重癥患者實施優化護理管理,能夠對救治患者進行規范處理,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安全性,對患者預后效果進行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對影像、化驗檢查時間進行精準化的目標時間質控,促使團隊建立標準化的工作流程與標準,確保同質化實施;通過開展質量控制,優化溶栓流程,將溶栓首推地點由病房前移到CT室,有效縮短急性腦卒中患者靜脈溶栓關鍵指標的耗時。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一體化救護模式結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效果理想。
參考文獻
[1]鐘寧江,曹曉霞. “生物—心理—社會”一體化救護模式在阿替普酶治療急性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休克雜志(中英文), 2019,3(3):164-168.
[2]劉文術,賈冰,周佳琦,等.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急救中的應用觀察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34,44.
[3]吳茂森,陳慶賢,劉麗霞.自擬芪棱湯聯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29(13):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