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眾所周知,一直以來計算題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特別是對于好玩、好動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即使是坐在座位上也有可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此,在計算題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探究欲望,對于教學會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剛剛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師時經歷的一堂計算課,讓我對這一問題深有體會。我校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有兩個班級的數學課教學工作,早上第一堂課,我給A 班上課,由于課件出了一些小狀況,所以好多用課件引入的精彩環節都是由我口述的,學生聽課的過程中沒有表現出興趣盎然的學習情緒。一堂課平平淡淡地結束了。第三節課的時候,我在B 班教學同樣的內容,但是很多環節上都利用了計算機動畫等手段,孩子們興趣濃厚,發言積極,討論熱烈。由此我感受到,枯燥的計算課中,提高孩子們的興趣是多么重要呀!
因此,我在計算題的教學中,結合新教學理念做了以下嘗試:
一、把游戲融入教學之中
傳統的計算教學,課后總是留給學生大量的練習,因為很多老師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學數學就得多練。”然而這對于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大量的數學練習卻會適得其反,造成低年級的孩子對數學產生厭煩的情緒。在教學中,根據小孩子好玩、好動這一特點,我把教材中的部分練習創設成了游戲,把較簡單的計算練習設成“采蘑菇”“開火車”“小小郵遞員”“幫小動物找家”“小小足球運動員”等等。比如:在“小小郵遞員”這個小游戲中,我把算式題做成一個個“信件”,在黑板上貼出若干個“信箱”,每個“信箱”寫上算式題可能得出的結果,然后把“信”發給學生,讓學生擔任“小小郵遞員”,來完成這項“投遞”任務。這時,孩子們個個都會表現出很高的興致,躍躍欲試。這個游戲不但有趣、參與性強,而且還可以立即反饋結果,在課堂上就能及時地給予評價,再加上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讓鞏固練習的教學效果頗佳。這些小游戲把本來枯燥的計算練習變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游園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計算也同學習數學實踐課一樣有趣。
二、注重課堂生成,激發探究欲望
課堂生成是學生思維撞擊的過程,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過程。課堂中,教學任務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靈活作出調整。只要學生學有所獲,思有所悟,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就是成功的,盡管有時這節課的課堂結構不太完整,甚至好像沒有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我們要靈活機智,恰當處理,激發并保護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學生學習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在練習課時,我設計的其中一個練習是請學生計算6 道計算題:(1)75-64;(2)82-19;(3)63-18;(4)76-67;(5)86-45;(6)43-34。學生通過列豎式計算后,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給6 道算式進行分類。通過短短幾秒鐘的觀察與思考,馬上就有學生說6 道題分成兩類:(1)和(5)是一類,它們是不退位減法;其余的是一類,它們都是退位減法。其他同學點頭表示贊同,我也非常滿意,該生不僅進行了分類,而且說出了分類的理由。我正想繼續教學時,看見盧展同學們高高舉起了小手,我納悶了,難道他會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我請他起立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說:“我認為(4)和(6)為一類,其余的為一類。”同學們一聽,都笑了,嘴里還不停地說:“沒道理,沒理由。”盧展同學毫不氣餒地說:“(4)和(6)兩題的被減數、減數都是把個位、十位上的數調換了一下。”這時,有的學生接著說:“兩道題的差都是9。”我馬上意識到半路殺出了一匹“黑馬”,我該如何應對?是沿著原先設計的方案一意孤行下去,還是“順水推舟”?我經過短短幾秒鐘的權衡利弊,果斷地選擇了后者。我提出問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個位和十位調換位置的兩位數相減,差都是9 呢?”問題一拋出,同學們就忙活開了,寫呀,算呀,有的還“交頭接耳”在討論著什么。通過舉例,同學們很快發現只有相差1的兩個數組成的兩位數相減時,差才是9。同學們為自己的重大發現興奮不已,教室里一片沸騰。“同學們,能把這種算式按照順序寫出來嗎?”有學生很快向我匯報:21-12=9 、32-23=9 、43-34=9、54-45=9、65-56=9、76-67=9、87-78=9、98-89=9。這個時候,同學們都沉浸在探索與發現的喜悅中。
又如,在教學有余數除法的時候,我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把算式9÷2=4……1 用數學故事的形式表述出來。有個學生說:“把9 個蘋果平均分給2 個人,每人分到幾個,還剩幾個?”本來是很順暢的教學過程,但是在講解余數1 的時候,有一名同學提出了異議。他認為1 并不多余,可以每個人分半個呀。此時,所有的學生幾乎同時點頭!期盼的目光霎時間聚集到我的身上。雖然道理可以講得通,但是我們本節課講解的是有余數除法,這個問題不是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呀!怎么辦?仔細想想,這畢竟是學生思考的結果,所以我并沒有澆滅孩子思想和智慧的火花,而是暫停了預期的授課內容,把分數知識簡單地講解了一下。出乎意料的是,二年級的孩子們居然聽得聚精會神,而且聽明白了!
三、提倡算法多樣化,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喜悅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個計算問題,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不同,常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新的課程標準也指出:筆算教學不應僅限于豎式計算,應鼓勵學生探索和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所以,我在計算題教學中鼓勵學生們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得到成功的喜悅。以“減法簡便計算”為例,在探討287-99 的算法時,我讓學生充分爭論、交流,最后得出了這些算法:把287 分成200 和87,用200-99=101,101+87=188;把99看成100,用287-100+1=188;把99 分成90 和9,用287-90-9=188;把287 看成300,用300-99-13=188。有用橫式直接算的,有用豎式計算的……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而且在解決這一計算問題的過程中,使每個學生幾乎都獲得了成功的愉悅,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了不同的數學。
四、結合學科整合,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都喜歡聽童話故事,而且我了解到在語文課上他們經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等,這些活動都是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的。我在計算教學中,抓住孩子們的這一特點,盡量把數學和語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習熱情。比如:我在教學“加與減(一)”時,就創設了“小兔請客”“采松果比賽”“青蛙吃害蟲”等故事情境,或是展示出提前制作的故事圖片,或是播放精心準備的電腦幻燈片,讓學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然后趁著學生們對故事情節傾注了巨大的熱情,讓他們來進行角色表演。在他們表演時,我還給他們戴上了我親手制作的小動物頭套,使之處于擬人化的境界。這樣就把單調的數學計算課改編成了一個富有文學色彩的小戲劇、小故事,讓學生們身臨其境,既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形式使本來抽象的數學邏輯思維轉化成了直觀的形象思維,同時也調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為后面的重點、難點教學做好了鋪墊。
新課程、新觀念給我們的數學課堂增添了生命活力,使其煥發出勃勃生機。
(130021 吉林省長春市吉大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