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宛
【摘要】? 目的? 觀察基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開展風險管控,對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后早期并發癥情況的影響。方法? 選擇2020年1-12月醫院100例AMI直接P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性別、年齡、并發癥等基線特征組間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救護措施,觀察組則基于FMEA開展風險管控模式的救護。結果?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FMEA開展風險管控能夠降低AMI直接PAI術后不良事件和并發癥,患者住院時間更短。
【關鍵詞】? 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風險管控;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19--04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on early complications after PCI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hen Xiaowan.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51516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on ear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Totally 100 patients with AMI undergoing direct PCI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tching between groups according to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nder, age, complications, etc.,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ook routine rescue measures,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rried out rescue in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ode based on FMEA.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and arrhythmia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rdiogenic shock and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ased on FMEA can reduce the adverse events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AMI direct PAI, and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atients.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Complications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為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病,主要因冠脈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壞死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的AMI患者約65萬例[2]。目前,臨床治療AMI最為有效的措施就是早期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若患者不能及時接受有效、科學的救治,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不良事件,甚至造成死亡。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是一種可靠的前瞻性風險分析法,由多人參與活動過程,并評價其效果和失效后果后,制定出相應策略,適合高風險救護患者[3]。本研究對AMI直接PCI患者采用基于FMEA進行風險管控,明顯減少了術后早期并發癥,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0年1-12月醫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PCI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AMI的診斷標準[4];符合直接PCI治療指征。排除標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合并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依從性差、拒絕治療的患者;資料不全者;特殊人群(孕期、精神疾病)等患者。根據性別、年齡、并發癥等基線特征組間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9~79歲,平均59.8±9.4歲;合并高血壓12例,高血脂13例,糖尿病13例,腦卒中12例;梗死相關血管:左回旋支17例,左前降支23例,右冠狀動脈1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7~77歲,平均60.4±9.9歲;合并高血壓13例,高血脂14例,糖尿病12例,腦卒中11例;梗死相關血管:左回旋支18例,左前降支24例,右冠狀動脈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并發癥以及梗死相關血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治療及護理措施。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急診救護措施,視患者病情建立靜脈通路,并針對性予藥物治療,按時巡視,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的改變,做好異常處理措施,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1.2.2? 觀察組? 基于FMEA開展風險管控模式的救護,具體措施為:
(1)成立FMEA小組:至少包括1名副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2名以上主管護師和3名以上護師。首先組織成員學習FMEA知識、AMI相關指南和專家共識,并接受系統性培訓和考核,確保所有成員了解FMEA并能學以致用。
(2)制作AMI急救護理計劃:由小組成員查詢相關資料,并根據醫院實踐標準制定AMI急救護理流程;然后以“急救流程”“風險管理”“心肌梗死”“PCI”等作為關鍵詞,在眾多數據庫中搜索最新資料,并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甑選出可能相關的失效環節,具體到預檢分診、轉運等方面;然后由小組進行討論,針對其中重點的環節進行分析,并做好處理方案。
(3)失效風險評估:圍繞失效環節開展“這樣做可能導致的后果”開展頭腦風暴,分析所有人員、環境、材料、方法等可能的失效原因、后果,針對其中高風險因子引起關注,并制定相關措施,根據實施結果進行適當調整和反饋。
1.3? 觀察指標
(1)不良事件:包括藥物滲漏、采集標本錯誤、藥物輸注錯誤、意外拔管、壓瘡等。
(2)術后并發癥:如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
(3)統計患者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使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正態分布性分析后,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8.4±1.5天,對照組為12.7±2.1天,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782,P=0.000)。
3? 討論
直接PCI治療AMI不進行溶栓治療,能夠確保梗死血管早期快速開通,有助于挽救瀕臨壞死、嚴重缺血的心肌,具有左心保護作用,從而降低病死率[5]。但直接PCI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并發癥,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等嚴重后果[6-7]。因此,做好AMI直接PCI患者的管控十分重要。
FMEA是確定、預防潛在風險的一種管理工具,對于規避護理風險具有重要作用[8]。醫院在AMI直接PCI患者中基于FMEA開展風險管控,整個急救護理流程為鏈狀結構的排列,上環節輸出即為下環節輸入,各環節之間具有密切的連續性,各環節緊緊相扣,并涉及會診、檢驗、材料等諸多環節,確保了患者治療時間窗及流程安全性[9-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術后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其原因是,FMEA重點針對高風險及薄弱環節,制定管控策略,采用既定的方式和措施降低了不確定的風險性,從而實現事前防范,降低護理不良事件、術后并發癥[13]。且FMEA開展的風險管控在實施前進行失效識別,從多角度將臨床工作中的安全隱患量化,將復雜多樣的質量控制轉變成了容易感知的程序化內容,有利于臨床工作的順利開展[14]。此外,FMEA將AMI急救護理措施流程化,從而明確了優化改進方向,有利于制定具有的管理策略及行動策略,能夠最大程度提升救治時間窗[15],對于保障患者安全、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從患者住院時間來看,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FMEA開展風險管控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FMEA開展風險管控能夠降低AMI直接PAI術后不良事件和并發癥發生率,患者住院時間更短。
4? 參考文獻
[1] 孫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調查及其預防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8):30-32.
[2] 李玉娟,徐微微,雷蕾,等.術后即刻康復訓練對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患者炎性因子、氧化應激因子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0,17(1):179-182.
[3] 相松飛,陳秀芳.基于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的卒中急救流程在基層醫院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2):250-255.
[4] 鄧銳穎,李建芳.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179-181.
[5] 黃文亮,韋寶敏,李克拉.PCI術前血壓水平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的影響[J].心腦血管病防治,2020,20(6):619-621.
[6] 謝靜慧,張偉錞,劉雪瑩.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9):165-166.
[7] 黃彩霞.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后再發現況及其危險因素調查[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20):24-26.
[8] 尹林.追蹤方法學聯合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內鏡室麻醉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1,35(1):151-154.
[9] 王蓉,程丹,胡娟.護理風險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護理中的臨床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5):868-870.
[10] 李星星.集束化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風險管理的效果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1):3024-3026.
[11] 金長凱.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風險管理模式對腹股溝疝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14):177-179.
[12] 袁琳琳,喻曉芬,江瑾.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模式下風險管理預防肝膽手術部位感染的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9,20(5):60-63.
[13] 蘇駿.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術后疼痛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7,10(10):97-99.
[14] 唐系甜,古文珍,黃儉強.運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降低術后留置病理標本管理失誤風險[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4):454-457.
[15] 蔡洪,尹莉莉,王翊,等.基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急救護理流程風險管控的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6):737-742.
[2022-03-11收稿]
作者單位:515163 廣東省汕頭市,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