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數字經濟正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發生深刻變革。北京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大勢,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助力構建首都發展新格局。近年來,北京數字技術創新應用不斷發展,助力智慧城市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取得顯著成效。未來,北京要在標桿城市建設之路上更進一步,聚焦增強城市孵化功能、加強數據資源應用、促進產業互聯融合、強化企業主體培育等任務,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為新時代首都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關鍵詞]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新時代;首都發展
[中圖分類號] F127;F49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12-0087-04
2021年,北京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并將數字經濟作為“五子”聯動的重要一子予以推進。2022年,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新時代首都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的方向,是北京城市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在“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生動實踐中,首都發展居于統領地位,全市各項工作都要向此聚焦,服從并服務于首都發展,做到綱舉目張。在新時代首都發展全局中,必須要發揮好數字經濟的動力引擎作用,助力首都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助推北京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①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不僅在重構產業生態,也在重新定義區域比較優勢,重塑區域產業分工。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將開啟人類發展史上更具創新活力的新一輪經濟周期。數字經濟正在重構經濟社會發展與治理模式,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發展數字經濟既是順應時代趨勢、搶抓發展機遇的重大戰略,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作為首都開啟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承接布局了一批國家政務設施、科教設施、工業設施、涉外設施等標志性首都建設工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首都人才創業活力不斷激發,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先行先試,孕育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搖籃。20世紀90年代,北京市委提出首都經濟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以知識經濟為方向,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首都經濟,推動高新技術、科技服務、現代商務、金融服務等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城市發展深刻轉型,促進了城市經濟提質增效,實現了首都功能新的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北京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從優化城市戰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城市副中心、調整經濟結構、治理大城市病、發展高精尖產業等方面,為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指方向、明路徑。從首都建設到首都經濟,再到首都發展,反映了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心任務,體現了對首都工作特點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已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北京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大力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以數據要素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已成為北京減量發展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為北京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的重要引擎,成為北京“五子”聯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數字經濟不僅為首都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是北京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通過助推“城”的更高水平發展,來服務保障“都”的功能升級。數字經濟全面賦能產業、城市、生活,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的物質和精神追求、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水平的重要途徑。全力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是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北京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客觀需要。
自2021年發布《北京市關于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實施方案》以來,全市堅持“五子”聯動協調推進,著力釋放信息科技創新勢能,凸顯“兩區”數字經濟新特征,加速構建數字消費全新場景,推動京津冀數字產業協同,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以智慧城市建設支撐治理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智慧城市是新時代城市升級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數字經濟孕育壯大的孵化器、倍增器。北京智慧城市建設歷經“數字北京”“智慧北京1.0”,現已全面進入“智慧城市2.0”階段。“四梁八柱深地基”規劃框架持續優化,“七通一平”①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京通”“京辦”“京智”建設加快推進。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率分別為98%和97%,在線政務服務月度活躍用戶數達到873.9萬。②
以數字技術創新引領首都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塑造。近年來,北京數字經濟在技術突破方面取得重要進展。2021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4.3萬件,同比增長1.2倍,占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比重達54.2%。③圍繞人工智能、腦科學等領域布局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加快數字共性核心技術攻關。集成電路領域初步建成國內水平最高的工藝、設備、零部件和材料的綜合攻關和驗證平臺,汽車芯片、RSIC-V、GPU芯片、百比特超導量子芯片等前沿高端芯片技術不斷突破;6G關鍵技術試驗平臺、生物智能開源開放平臺等前沿平臺啟動建設;“悟道3.0”、新版長安鏈等迭代升級發布。④
以數字全產業鏈開放助力“兩區”建設的先行實踐。在深入對標研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協定規則的基礎上,北京制定數字經濟全產業鏈開放的政策措施,促進數字經濟全方位發展。充分利用“兩區”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深化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服務業開放等優勢領域制度創新和政策集成,加強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數字貿易港倡議已獲得20余家中歐企業積極回應。成功舉辦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將其打造成國家政策發布、數字經濟前沿技術交流、數字應用展示推廣以及項目引進的重要平臺。
以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首都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產業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傳統產業升級的新方向,也是數字技術與各產業融合孕育新產業、新業態的過程。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是北京發展高精尖產業、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任務。工業數字化水平快速提升,已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國家頂級節點指揮運營中心。北京頂級節點接入的二級節點和主動標識數量均居全國首位。數字金融快速發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有序推進,北京全域已經轉為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
以數字消費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數字消費已成為推動消費升級擴容的新動力、引領消費模式創新發展的新方向。加強數字消費政策引導,出臺《北京市數字消費能級提升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挖掘消費新品類,支持消費新業態。努力打造數字消費新場景,支持傳統商圈數字化改造,在商業街區、景區等重點區域建設智慧商圈,培育建設首批15家信息消費體驗中心,舉辦數字消費體驗周。
以數字產業鏈協同深度賦能京津冀協同發展。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加快推動數字產業鏈協同布局,數字基礎設施逐步互聯互通、數據要素跨區域流動更加便利、數字治理與服務一體化進一步加深。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國家樞紐節點加快建設。京津冀三地簽署《關于打造京津冀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示范區的框架合作協議》,成立了京津冀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工作組,上線工業互聯網數據要素登記(確權)平臺,共同打造立足京津冀、輻射全國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生態。
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新時代首都發展要求,堅持“五子”聯動,深刻把握首都發展、城市建設與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規律,以城市場景孵化為依托,以激活數據要素為基礎,以深化改革創新為保障,堅持產業孕育與企業培育并重,走出一條城市創新與產業升級相融合的新路徑,交出一份彰顯新時代首都發展特色的數字經濟答卷。
依托城市場景孵化,打造一批標桿工程。數字經濟正在對傳統經濟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進行全方位改造,需要政府、企業、居民多方協作。城市是承載數字產業集聚的關鍵區域,也是數字技術、數字產品和場景研發應用的試驗平臺。北京將發揮超大城市技術資源、數據資源、場景資源集聚優勢,以打造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等標桿工程為抓手,通過集成孵化、試點示范,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打造自動駕駛、元宇宙等新場景、新業態。通過城市場景孵化,一方面將數字經濟成果惠及城市,另一方面又通過城市場景應用拉動數字經濟發展,形成城市與經濟雙向循環、互動演進的發展體系。
加強數據資源應用,賦能首都高質量發展。人類的科學研究已進入了基于大數據的數據科學新階段。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關鍵。探索數據要素權屬、數據資產化等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已成為重要問題,加強數據資源應用成為核心命題。北京將立足首都科創優勢和數據資源優勢,致力于解決數據交易的權屬、定價、交易方式等數據要素流動問題,為數據資源應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數據生成源頭出發,打造數字原生的城市底座,提升數據資源向要素資源轉化效能,賦能首都城市發展。利用數據資源有效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企業核心價值,推動首都產業高質量發展。利用數據資源實時采集與反饋的特點,精確化滿足居民全方位的生活需求,實現數智與人文并重,提升社會服務水平,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
促進產業互聯融合,先行培育數字標桿產業。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躍升發展,是數字經濟的重要方向。通過產業互聯融合,推動傳統產業鏈的信息流、數據流聯結,實現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客戶間資源整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重塑。北京將積極發展自動駕駛、車路協同、共享出行等技術,推動傳統交通運輸業和互聯網有效滲透和整合,構建新一代數字出行一張網。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醫療健康領域,推動傳統醫療服務升級優化,壯大智慧醫療,打造數字化健康服務新業態。通過探索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電子商務平臺、數字化設計服務、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以數字鏈驅動業務鏈發展,完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以數據推動產、學、研、用融合,通過“大裝置+大數據”“AI+研發”,全面賦能研發和知識生產活動,促進研發和知識生產業創新協同發展。支持在京金融機構基于互聯網平臺打造金融業態和服務體系,創新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務模式。平衡能源產業發展與碳排放引起的環境問題,建設多能互補互通的能源互聯網和能源大數據平臺,加快能源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強化企業主體培育,打造首善標準的標桿企業。標桿企業是具有先進性、示范性和行業代表性的企業,是首都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這些企業匯聚了大量數字經濟核心技術與人才,具有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的能力,也引領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北京將圍繞技術創新型、數字賦能型、平臺服務型、場景應用型四種企業類型,梳理數字經濟產業圖譜,形成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清單,通過挖掘、服務、培育、拓展等系列措施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努力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桿企業。一方面,通過組織“鏈主”企業提出攻關榜單,以揭榜掛帥等方式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另一方面,不斷完善中小企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個性化服務,培育標桿企業。
深化改革、創新突破,構筑制度政策先行先試示范高地。數字經濟對傳統資源稀缺性、信息對稱性、經濟人理性等假設形成挑戰,傳統政策體系不再適應發展需求,數據要素基礎性制度亟須建立,數據流通中數據標準、數據確權、數字產權、交易規則、收益分配等諸多規則與政策需要創新突破。北京將科學布局數字經濟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制定、實施與監督,強化標準與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的銜接配套。一方面,全面加快數字經濟全產業鏈開放,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建設,探索實現數據資產價值、建立數據產權制度等,先行先試形成可推廣復制的改革經驗;另一方面,強化數據治理與監管,圍繞數據生產、流通、交易、應用各個環節完善相應的規則規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張勁松,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市國防科工辦主任)
責任編輯/高海濤
①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19頁。
①“七通一平”:一網、一圖、一云、一碼、一感、一庫、一算以及大數據平臺。
②夏驊:《本市人均5G基站數全國領跑》,《北京日報》2022年9月23日,第6版。
③張璐、李木易:《專訪北京市經信局局長:推動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取得新突破》,《新京報》2022年6月28日,第A10版。
④《市政協啟動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立法協商》,《北京日報》客戶端,https://bj.bjd.com.cn/5b165687a010550e5ddc0e6a/con? tentShare/5b16573ae4b02a9fe2d558f9/AP630379c6e4b0f8052693e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