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志



古代金屬貨幣流通時期,貨幣可以分為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實體金屬貨幣,一種是記賬金屬貨幣。實體金屬貨幣表現為金屬物質本身,可以進行實體支付;記賬金屬貨幣體量微小,難以實體的形式存在,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債權債務的量化數額,積累到一定體量時,才可能進行實體支付。
稱量單位
稱量貨幣時代,金屬稱量貨幣具有兩種存在形態:一種是實體金屬稱量貨幣,一種是記賬金屬稱量貨幣。記賬金屬稱量貨幣單位表現為稱量單位。這個稱量單位非常小,以至于金屬稱量貨幣難以在這個微量上作為實體存在。
最早的金屬貨幣表現為金屬稱量貨幣。金屬稱量貨幣的長期發展演變,產生出金屬數量貨幣。金屬稱量貨幣誕生的前提條件是人們擁有在一定規模人群集居地域內統一、規范的稱量單位標準。
公元前24世紀,西亞兩河流域南端的格拉什城邦出現了一個稱量單位“舍客勒”。在當地的蘇美爾文中,舍客勒的意思是“稱量”,舍客勒是兩把麥子的重量。公元前22世紀末期,一位名叫烏爾納姆的蘇美爾人使用武力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一個蘇美爾人的政權——烏爾第三王朝。烏爾納姆頒布的法典中,不僅有舍客勒作為金屬稱量貨幣單位,而且還有相當于60舍客勒的金屬稱量貨幣單位“彌那”。在蘇美爾文中,彌那的意思是“計算”,是60個“稱量”的總和,又是兩捧麥子的重量。
一把麥子90顆,每顆重量0.0463克,總重4.167克。兩把麥子共180顆,總重約8.33克,便是1舍客勒的重量。60舍客勒等于1彌那,相當于10800顆麥子,總重約500克。
蘇美爾人實行白銀稱量貨幣制度,白銀作為實體金屬稱量貨幣在交易中進行實體支付。實體金屬稱量貨幣產生不久,就出現了非常小的金屬稱量貨幣單位——“色”。“色”是一顆麥粒重量的白銀,作為稱量貨幣單位使用,被記載在公元前20世紀中葉埃什嫩那王國實行的《俾拉拉馬法典》里。
《俾拉拉馬法典》第七條規定:刈麥者雇用之費為大麥二蘇圖,倘以銀計,則其雇用之費為十二色。《俾拉拉馬法典》第十一條規定:一個雇工之用費為銀一舍客勒;其吃飯費用為一色,雇工應服務一個月。
刈麥者的工資是每天12色白銀;月工的飯費是每天1色白銀。1色白銀這樣微小重量的顆粒是難以精確切割的。作為金屬稱量貨幣單位,1色白銀不能夠實體存在,只能作為一種記賬單位被人們使用。這個時候,記賬金屬稱量貨幣單位“色”是個稱量單位,重量0.0463克。
數量單位
到了數量貨幣時代,記賬金屬貨幣單位不再是稱量單位,而是數量單位。稱量貨幣時代的記賬金屬貨幣單位是稱量產生的客觀尺度;而數量貨幣時代的記賬金屬貨幣單位則是法律規定的主觀尺度。
公元前7世紀,經歷了1500多年的發展演變,金屬稱量貨幣終于產生出金屬數量貨幣,稱量貨幣時代轉入數量貨幣時代。從此,貨幣形態從單一稱量貨幣流通轉向稱量貨幣與數量貨幣并行流通。
金屬數量貨幣是將一定稱量的金屬按照一定的形制鑄造而成的金屬塊,交易時不必稱量,按照個數進行支付。數量貨幣時代,金屬數量貨幣也有兩種存在形態:一種是實體金屬數量貨幣,一種是記賬金屬數量貨幣。實體金屬數量貨幣表現為形制規范的金屬塊,可以按照個數進行支付;記賬金屬數量貨幣則以其它金屬數量貨幣為載體,由其載體代表若干枚記賬金屬數量貨幣的價值總和進行支付。
拜占庭帝國前期,輕重、大小差距懸殊的弗里斯銅幣混合在一起流通。公元498年,利奧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阿納斯塔修斯進行了貨幣改制,結束了輕重、大小不同弗里斯銅幣混合流通的局面。阿納斯塔修斯采用希臘字母記數法,為輕重、大小不同的弗里斯銅幣刻印了明確的面額,從而在輕重、大小不同的弗里斯銅幣之間建立了法定比價。阿納斯塔修斯的弗里斯銅幣主要有四種:“1弗里斯”銅幣,背面刻印字母M,表示價值40努姆斯,重量在15克~20克之間;“1/2弗里斯”銅幣,背面刻印字母K,標志價值20枚努姆斯;“1/4弗里斯”銅幣,背面刻印字母I,表示價值10努姆斯;“1/8弗里斯”銅幣,背面刻印字母∈,表示價值5枚努姆斯。
努姆斯是記賬金屬數量貨幣,依附于載體——弗里斯銅幣而存在。努姆斯原本是實體金屬數量貨幣,是意大利半島上的外來民族——埃特魯里亞人最早打制的銀幣,單位是努米(NUMMI),努姆斯(NUMMUS)是努米的復數形式。
公元前5世紀,據說來自于小亞細亞半島的埃特魯里亞人,在意大利半島上開始打制努米銀幣。努米銀幣的重量標準,與公元前6世紀小亞細亞半島上的斯塔特銀幣一樣,大約11克。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人使用“努姆斯”這個詞來表達“標準貨幣”的意思,譬如將標準銀幣“狄納里”稱為“NUMMUS DENARRIUS”(標準狄納里)。
公元294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實行貨幣改制,創建了一種銀銅合金幣,后世稱之為弗里斯(FOLLIS),當時應該稱為“努姆斯”,意思是標準狄納里。這種弗里斯的金屬成分與此前的狄納里相同,主要使用銅金屬制成,重量1/32羅馬磅,即10.22克,一枚弗里斯兌換10枚狄納里。此后,弗里斯的鑄造日益濫惡,只好用于代表若干枚努姆斯的價值。于是,努姆斯作為記賬金屬數量貨幣,以弗里斯為載體,充當起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貨幣職能。
法定價值
金屬稱量貨幣依靠幣材本身金屬價值行使貨幣職能;金屬數量貨幣具備了依靠發行者信用和法律強制力量行使貨幣職能的能力。
記賬金屬數量貨幣單位是數量單位——“枚”。一枚記賬金屬數量貨幣的價值多少,與載體金屬數量貨幣的比價多少,并不完全依靠其代表的金屬價值,而是依靠發行者的信用和法律的規定。例如,拜占庭帝國法律規定,1弗里斯代表40努姆斯的價值行使貨幣職能。
努姆斯記賬金屬數量貨幣依附在弗里斯載體上行使貨幣職能的情形,總計延續了200多年。自公元498年阿納斯塔修斯創建1弗里斯代表40努姆斯行使貨幣職能的弗里斯面額制度,至君士坦丁五世時期(公元741~775年),這個制度才告終結。
朝廷法定記賬金屬數量貨幣價值的制度,不僅在西方拜占庭帝國發生,在東方的大唐王朝也有發生。公元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正值唐朝組織軍隊圍剿安史叛軍之時,鑄錢史第五琦奏請鑄行“乾元重寶”銅錢。一枚乾元重寶代表10枚開元通寶行使貨幣職能。公元759年,第五琦又鑄造法定兌換50枚開元通寶的重輪乾元重寶,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市場上的糧食物資,被官兵用大錢洗劫一空,許多百姓餓死,尸體布滿道路。唐肅宗于是將第五琦罷官并趕出朝廷,要求百官研究錢幣改制的問題。百官經過討論,認為乾元重寶雖然問題嚴重,卻不宜立即銷毀更鑄。《新唐書·食貨》云:
肅宗以新錢不便,命百官集議,不能改。上元元年,減重輪錢以一當三十,開元舊錢與乾元十當錢,皆以一當十,碾磑鬻受,得為實錢,虛錢交易皆用十當錢,由是錢有虛實之名(《新唐書》卷五四《食貨四》第1387頁)。
唐肅宗認為新錢不便流通,命令百官共同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不能廢除新錢。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朝廷將重輪錢減值為一枚法定兌換30枚開元通寶,開元通寶舊錢和乾元重寶當十錢,仍然保持法定兌換10枚開元通寶。買賣支付,需要用實錢;交易定價,一律用當十虛錢。從此,銅錢有了虛錢和實錢的區別。
唐肅宗創建了開元通寶記賬金屬數量貨幣。這種貨幣不以實體存在,而是依附在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重寶和開元通寶舊錢三種錢幣載體上行使價值尺度的貨幣職能。
一枚開元通寶舊錢,作為實體金屬數量貨幣,法定代表10枚記賬金屬數量貨幣——開元通寶,行使貨幣職能。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安排,讓人們很難理解。不久之后,隨著安史之亂戰爭的結束,開元通寶記賬金屬數量貨幣便被廢棄不用。唐王朝修訂法令,讓三種實體金屬數量貨幣——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重寶和開元通寶舊錢,皆以一比一的兌換比率在市場中流通使用。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