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景 張峁 劉舒慧
盤錦市是典型的石油化工城市。近年來,全市積極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持續優化經濟結構,石化行業質效不斷提升。隨著我國“3060”雙碳政策加速落地,推動石化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勢在必行,厘清石化行業排碳特征和降碳影響,對于推動盤錦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
盤錦石化行業發展現狀
產業發展集群化。全市已形成包括石油加工、化學原料生產、醫藥制造、橡膠和塑料制品五大產業26個小產業的體系結構和企業集群,包含企業近500家,從業人員近11萬人,實現產值占經濟總量的80%。相繼建成石油天然氣裝備、石化及精細化工和塑料新材料三個超百億產業集群,產品種類由單一的石油煉制品逐步擴展到全產業鏈門類,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目前,全市每年可生產加工原油3480萬噸、乙烯150萬噸、聚烯烴211萬噸,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成品油、潤滑油基礎油、合成橡膠、合成樹脂、瀝青生產基地。
產業結構精細化。在不斷壯大規模的同時,積極推動石化產業“減油增化”升級。以項目建設為載體,著力推動煉化企業從原油加工、煉油、瀝青生產到精細化工、有機化工、化工新材料的煉化一體化全產業鏈轉型升級。以化工新材料為重點內容,以電子信息產業用工業助劑、精細化學品、催化劑等為轉型導向,不斷延長石油化工產業鏈,逐步提升精細化率,全面帶動石化產業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向集群化、高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向世界級精細化工產業基地目標大踏步邁進。
產品價值高端化。以堅持拉長產業鏈條為導向,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增強產業鏈供應穩定性,進一步提高產業鏈價值水平,推動產品質量加速邁向價值鏈高端。2021年,全市石化及精細化工實現產值超2000億元,同比增長近20%。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繼續加快,產品種類逐步完善,已由燃料油、瀝青、汽油、柴油、潤滑油等初加工品種,擴展到乙烯、合成橡膠、合成樹脂、聚烯烴以及基本精細化學品等附加值更高的石化產品,產品檔次大幅提高,化工新材料及精細化工產品比例已提升至35%。
項目投資協同化。近年來,全市堅持依托油氣資源,不斷加大重點項目儲備和培育力度,做大做強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重點推動的精細化工原料工程項目、儲氣庫群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龍頭石化企業建設的環氧乙烷、環烷基潤滑油高壓加氫、環烷基餾分油加氫等一批規模大、質量優、帶動性強的項目建成投產,與華錦集團、遼河石化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為央企外企民企協同發展、大中小企業和諧共進提供了良好支撐,為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奠定了堅實基礎。
盤錦石化行業碳排放特征
碳排放速度加快。全市石化行業碳排放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初始排放期(1984~1998年),全國最大的稠油、基礎油生產基地建成,石化行業碳排放量逐漸增加。1998年末碳排放量為137.1萬噸,年均增速為20.7%。二是穩定排放期(1999~2015年),資源型城市向石化新興產業城市轉型,碳排放量穩步增長。2015年末碳排放量為1412.9萬噸,年均增速為18.9%。三是高速排放期(2016年至今),石化產業逐漸成為支柱產業,碳排放量大幅增加。2021年末碳排放量為3428.2萬噸,年均增速為34.8%。
碳排放結構分化。全市工業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制造業、采礦業、電力熱力和水的生產供應業,尤其是制造業中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占比最重。一是在工業中占比較重。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六大石化產業碳排放量合計占比達91.8%,其中石化制造業占比為73.5%。二是在制造業中占比較重。化學原料、化學制品制造業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碳排放量合計占比超過90%。三是在高排碳行業中占比較重。全市六大高排碳行業中石油化工行業占據兩席,碳排放量合計占比接近70%。
碳排放強度偏高。當前,全市石化行業仍以石油加工煉化為主,碳排放強度明顯偏高。一是單位經濟碳排放強度大。石化行業整體碳排放強度為3.1噸/萬元,顯著高于全市經濟、工業、制造業單位GDP碳排放平均水平。二是人均碳排放強度相對較高。2021年末,石化行業人均碳排放量達24.4噸/人,明顯高于工業、制造業人均碳排放強度,更是大幅高于全市人均排碳量。三是石化加工業排碳量偏高。采礦業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碳排放強度明顯高于制造業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碳排放強度。
化石能源消耗較多。目前,石油化工行業耗能主要為原煤、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氣、電力七個品類,但原煤為初始能源。一是化石能源消耗量大。石化企業煤炭、電力消耗量占比超七成,原煤和原油消耗量占比超50%,近三成企業綜合能耗大于5000噸標準煤/年。二是拉動能耗高速增長。全市高耗能企業(石化企業為主)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2%,但卻拉動綜合能耗增長48.3%。三是石化加工業耗能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化學制品制造業能源消耗合計占比達40%。
石化行業低碳轉型的現實影響
戰略規劃被動調整。一是政策把握出現分化。國有大型企業對雙碳政策了解透徹,能按照《工業企業碳排放核查通用規范及指南》核算,而小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普遍缺少清晰認識。二是戰略轉型進展慢。不足三成的企業制定了低碳行動規劃,設置碳資產管理部門或與第三方機構合作,計劃通過節能降耗、提高效率、能源替代等方式降碳減排。三是掣肘因素較多。多數企業表示能如期完成既定目標,但受技術滯后、人才短缺和資金不足影響較大,如A石化公司計劃環保投資超12億元,投入尚不足10%。
企業生產持續承壓。石化企業普遍認為“雙碳”政策會對生產經營帶來長期影響。一是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近兩成石化企業擔心政策約束趨嚴會增加生產經營成本,當前用電成本明顯高于用煤成本,且有不斷上升趨勢。二是行業總體虧損嚴重。2021年末,全市石油加工業增加值增速下降20.5%,實現利潤總額大幅減少110.1億元,給企業市場競爭力帶來較大不利影響。三是虧損面有擴大風險。在主要產品價格大幅增長情況下,全市仍有44.7%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同比下降或者停產,生產經營形勢并不樂觀。
經濟增長動力減弱。一是過度依賴石化行業。近年來,全市石化行業對GDP貢獻較大,特別是石油加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6%,六大高耗能行業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8%,實現工業增加值占比達60.2%。二是項目投資過于集中。全市重點項目投資中石化項目占60%以上,特別是10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基本都在石化行業。三是新動能培育不足。全市高新技術制造企業數量少,整體規模小,產值增速雖高,但占比偏低。目前,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企業僅有12戶,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39.1%,但占工業比重僅為0.7%。
勞動就業問題顯現。隨著“雙碳”政策加快實施,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石化企業面臨的社會保障問題不斷暴露。一是裁員壓力增加。隨著綠色轉型的不斷深入,企業裁員減員意愿增加,導致用人數量不斷減少。調查顯示,70%的企業有減員增效的想法,用工數預期會有所下降。二是員工待遇下降。企業會普遍調減產能,經營出現困難,影響員工待遇。調查顯示,六成在崗員工的薪資待遇下滑或維持不變。三是就業問題突出。企業減員會將就業問題和壓力推向市場,導致地區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壓力持續加大。
“公正轉型”的金融安排建議
在頂層設計上,盡量采取柔性降碳政策。一是制定差異化政策。可根據經濟水平、能耗結構、發展規劃,選擇碳配額分配方式,既不搞“一刀切”政策,也不采取“掐尖”策略。二是完善碳市場定價機制。強化碳排放權交易立法立規,明確碳交易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推進碳市場交易發展,讓“排碳有成本,降碳有收益”。三是加大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稅收、環保、信貸扶持配套,如稅收減免、低息信貸等。鼓勵銀行機構拓展碳金融業務,加強與再生資源、新能源領域開展廣泛合作。
在項目扶持上,重點支持減排技術發展。一是加大低碳技術資金投入。對于預期形勢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低碳技術生產研發,給予適當的財政扶助或稅收減免,保障降碳研發的持續性。二是助力降碳技術創新。支持脫碳技術、零碳技術和碳匯技術創新,探索除碳技術在碳排放較為集中、規模較大領域的應用,達到節能減排效果。三是促進替代能源發展。全面引入先進降碳減排技術,完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降低化石能源排碳強度,嘗試開發、生產和利用清潔能源,擴大使用領域,提高利用效率。
在配套服務上,主動對接市場主體需求。一是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商業銀行應在中介服務多樣性上下工夫;理財公司、投資銀行等應嘗試開展碳金融理財產品創新;資產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要強化碳產品測算、評估和咨詢服務。二是解決產品配套和人員保障。保險公司要提供促進碳金融產品開發和交易的保險服務,同時增加“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完善失業、再就業人員社會保障機制。三是推動產融結合。完善低碳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政府、銀行、企業與高校間的合作,積極建立低碳技術研究中心。
在助企紓困上,全力滿足轉型資金需要。一是壓降生產經營成本。引導銀行機構了解石化企業融資需求,以企業名單為依托,推動銀企對接常態化、精準化,并出臺政策優惠,降低其融資成本。二是形成“幾家抬”工作格局。邀請政府部門、銀行機構、企業代表座談,深入了解企業經營窘境、降碳瓶頸、融資困境,共同“診脈”尋求解決辦法。三是加快信貸展期延期。引導銀行機構增加石化企業新能源貸款,向符合激勵政策的中小石化企業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做到“應延盡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盤錦市中心支行)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