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魏崇輝
【內容提要】2020年底,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中國脫貧攻堅的成就如何實現對外傳播,成為當前鞏固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和譜寫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一個重要議題?;仡櫭撠毠缘膫鞑嵺`,挖掘其采取積極言說方式、搭建理性言說平臺、彰明特定關涉價值的經驗,是對這一議題的有效回應。致力于建構傳播空間,在倡導對現實空間回歸的基礎之上,筆者面向脫貧攻堅傳播的政府、媒體機構和農民個體的主體視角,試圖探索短視頻在這三個層面的實現路徑:一是動態互文,政府主體引入短視頻,實現官民話語的融通;二是意見彰顯,媒體機構引入短視頻,構建廣泛認同的畛域;三是破壁之思,農民個體引入短視頻,豐富傳播結構的樣態。
【關鍵詞】脫貧攻堅? 主體視角? 傳播? 短視頻
2020年底,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 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①,絕對貧困問題的歷史性解決,成為百年建黨史上榮光的記憶。中國脫貧攻堅的成就如何取得,這些成果的獲取過程如何在宏大敘事中建構國民的記憶,并實現對外傳播,成為當前鞏固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和譜寫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一個重要議題?;仡櫭撠毠缘膫鞑嵺`,挖掘其建構與呈現的經驗:采取積極的言說方式、搭建理性的言說平臺、彰明特定的關涉價值,是面對歷史記憶鞏固這一命題的可能方案。脫貧攻堅傳播以傳統媒介為顯流。2020年11月,被一名攝影師意外拍到的丁真,因其純真樸素、自然羞澀的笑容走紅網絡,成為理塘縣旅游大使,并為家鄉拍攝名為《丁真的世界》的宣傳片,為當地旅游發展貢獻力量。短視頻的入局打開了脫貧攻堅傳播的新視野。
一、引言:脫貧攻堅傳播研究現狀
脫貧攻堅具有國際傳播的共通議題。聚焦當代學術版圖,不難發現,脫貧攻堅傳播的研究并未實現由自發性向自覺性、由散在性向系統性的轉化。從中國期刊庫全網檢索(截至2021年12月31日)發現,在研究總量上看,關于主體視角下中國脫貧攻堅傳播的研究成果不多。以“脫貧攻堅傳播”與“主體”為主題檢索有8篇文獻;以“脫貧攻堅傳播”為主題,檢索到443條結果且包含前面的文獻。從研究方法上看,多數文獻采用案例言說方式。以媒體系列報道或典型作品為例,通過總結典型作品的特點以證分析講好“中國故事”對脫貧攻堅事業的功用,抑或闡述傳播扶貧思想的現實必要和路徑指向。以“脫貧攻堅傳播”和“短視頻”為主題,檢索到24條結果。但是在日常傳播情境中脫貧攻堅對外傳播中,短視頻的實踐詮釋及作用進路的反思與凝塑尚顯不足。
二、主體向度及其問題指向:脫貧攻堅傳播的現實描述
當前脫貧攻堅事業的信息傳播以政府作為建設主體推動信息流動,媒體機構傳播、農民個體傳播和短視頻平臺傳播等進路也是分庭并立。
(一)脫貧攻堅傳播的主體向度
政府是脫貧攻堅傳播的基本主體。同時,媒體機構、農民個體承擔了信息化時代傳播的基本角色。
第一,政府。中國的減貧議題涉及生態、教育、婦女兒童、科技文化、產業發展等領域,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生態扶貧、非遺扶貧等多個主題,②政府以政策為指導,從國家敘事來組織專人進行推廣、普及和傳播等,以期通過政策宣傳發揮在傳播譜系中的托底作用。
第二,媒體機構。其脫貧攻堅傳播的范圍較廣,按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以脫貧攻堅成效為報道對象的信息傳播。當前扶貧的傳播業已彰顯出其自身的多元維度和言說方式,且以信息的傳遞或知識的擴散為顯流。如“侗族七仙女”為主題的報道;二是涉及脫貧攻堅模式的傳播,如線上短視頻征集公益助農等形式將中國發達地區定點幫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企業與社會組織參與幫扶的模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三是對脫貧攻堅經驗的傳播,如發揮非遺扶貧的典型示范,致力于非遺的深耕與傳承以促進人口就業帶動增收的經驗分享等。
第三,農民個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84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較2020年12月提升1.7個百分點,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較2020年12月縮小0.2個百分點。③可見,農村網民增長量約為城鎮網民的5.45倍,可以推斷,農村介入互聯網的程度越來越高。農民個體是脫貧攻堅信息的到達方與反饋方,親緣和地緣關系成為農民群體信息傳播的動因,農民在人際交往中分享最新信息與方案,推動信息在農村場域中的流動。
(二)主體向度中的問題指向
脫貧攻堅傳播的主體豐富且多樣,但主流傳播方式是單向輸出,傳播內容較為概化。于受傳者而言,信息的象征與價值并非自主自覺探知,而是被動“灌輸”或接受,雙方形成了“傳者-受傳者”二元結構,整個傳播過程缺乏反饋與流動,進而導致傳播機制的封閉化,掌握信息的傳播者把持意義的建構與價值的取向,遑論秩序的共建以及效果的共享。
第一,內容傳播機械化?;ヂ摼W中的信息資源占有不平衡,代表政府的官方媒體把握傳播的主動性。受信息資源獲取渠道的限制,一部分脫貧攻堅信息傳播主體在內容傳播上呈現傳統路徑依賴,即將官方媒體已發布的信息作為傳播內容的主要來源,成為官方媒體的附庸,僅承擔了民間“轉播”的功能,且在傳播方式上沒有適時跟進互聯網的技術更新迭代,秉承著從線下照搬到線上、從紙媒照搬到互聯網端的傳播路徑,以致傳播內容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必要的信息需求,卻難以兼顧到農民群體在信息價值上受益程度和在情感注入間的信息反饋。
第二,敘事維度扁平化。大眾對脫貧攻堅的了解多通過間接的、被建構的二維敘事形式。以他者的敘述為始,以不同時間節點串聯而成的信息線為軸,最終形成的平面圖景或多或少難以祛除他者性的痕跡。以傳播中“標簽化”為例,傳播主體慣用“標簽”對內容和受眾進行劃分,雖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行為主體的身份特點,但該身份是以傳播主體的衡量標準為依據的,帶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形態性,以致存在部分真實不能完全反映整體真實的情況,缺少多主體的多角度敘事,從而導致受眾對脫貧攻堅結果的想象停留在表面。
第三,解讀模式單一化。對外傳播是脫貧攻堅傳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來,對外傳播的內容和范圍也在不斷調整擴大,同時借此形式有針對性地向世界展現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當前脫貧攻堅在我國新時代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但卻非國家敘事的主流方向。一方面,脫貧攻堅雖具有國際傳播議題的共通性,但其核心議題的復雜多元解釋使得中國議題融入全球減貧傳播話語體系步履維艱;另一方面,西方關于“中國威脅論”“中國陰謀論”的論調始終在場,西方傳媒敘事通過意見氣候的營造,對中國脫貧攻堅的傳播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忽視中國對人類減貧史的貢獻而惡意強化中國崛起導致其他國家衰落的必然性。誠然,這與西方的認知結構相關。在西方現代性的認知框架中,一個國家從逐漸強大到稱霸世界是自然的因果關系,中國所走的“和平崛起”道路并不符合西方現代性的邏輯。此外,當前我國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仍然沒有構建完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要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④因此,脫貧攻堅對外傳播必須要豐富解讀模式,構建屬于中國的話語體系。
三、困境突破:短視頻價值的實現路徑
對話是溝通對立觀點與接受差異的園地。⑤基于前文論述,脫貧攻堅傳播依舊是以傳統獨白式傳播為主,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已遠未能滿足傳播的需要,亟待對對話式傳播的納入以取代當前的主流樣態。例如,2020年5月19日受聘為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之一的李子柒,在短視頻平臺宣傳“三農主題”的成果斐然,獲得國內、國際網友的一致點贊認可,為脫貧攻堅對外敘事貢獻力量;曾任甘孜州文廣旅局局長的劉洪,在網絡走紅后,注冊短視頻賬號利用工作間隙為家鄉的旅游資源做宣傳,通過唯美的故事和舒緩的講解贏得了網民的大量關注,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貢獻力量。由此可見,短視頻已在我國乃至世界獲得了極強的存在感,為脫貧攻堅傳播提供了可能。
(一)動態互文:政府主體引入短視頻,實現官民話語的融通
在深度媒介化的社會,媒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延展性”……在這種傳播環境中,社會系統中的微觀和宏觀力量,均被媒介賦能,彼此勾連成為聯結的社會網絡,⑥新聞話語已經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逐漸成為多模態話語方式。短視頻是多模態話語方式之一,政府主體對短視頻傳播方式的引入,徹底打破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之間的藩籬,一改從前互相獨立、自說自話的局面,以取長補短的合作邏輯取代靜態封閉邏輯,共同為“講好中國故事”獻策出力。
2020年11月23日發布在抖音號@賀縣長說昭蘇上的一則女副縣長策馬揚鞭的視頻火遍全網。一時間“這怕是《臥虎藏龍》里的玉嬌龍吧”“像武俠小說里走出來的”等評論成功使得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中國天馬之鄉”旅游團排期已到元旦。⑦面對采訪,賀蛟龍表示,網友對自己的支持映射著對扎根邊疆所有履行脫貧攻堅職責的基層干部的認可,而自己作為公職人員,“爆紅后要更冷靜”。因而,她始終胸前佩戴黨徽,深根于基層工作崗位,不忘扶農助農的初心。首先,騎馬颯爽英姿的女性形象,采用小切口的形式進入到大眾視野,見微知著,有利于消解人們對縣城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劣的刻板印象;其次,作為官方形象的代表,女縣長借助騎馬的民間形象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和共情;最后,其“保持冷靜”的自白表明了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人員的立場和決心,完美地展現了脫貧攻堅實現路徑上每一個一線工作人員的付出和努力,完成了從官方話語的“宣講”到民間話語的“講述”的親民轉化。
(二)意見彰顯:主流媒體引入短視頻,提升廣泛認同的基礎
在當前傳播的過程中,傳受雙方共同的意義空間并非完全契合,因而構建認同是傳播的前提,興趣是傳播的觸發點。由于廣袤領土所帶來的地緣差異及文化差異、現代化進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城鄉差異以及傳播的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之間的壁壘等一系列客觀或主觀原因,導致脫貧攻堅傳播在當前的語境下很難獲得廣泛認同。講故事不是件容易的事,講好故事更是難上加難。⑧為增強傳播的認同點,提升脫貧攻堅敘事的吸引力,需要自覺地用各種途徑創造更大的共同意義空間。
以抖音賬號“人民扶貧”為例,在脫貧攻堅“網絡扶貧在路上”的活動中請演員胡歌出演紀錄片“中國最后一個原始村落在哪”。鏡頭中,胡歌在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穿梭在村落的草房與現代化建筑的強烈對比之中,映照在代表著古老文明的老年人的滄桑和代表著現代文明的孩童的笑靨之中,將脫貧攻堅的結果以畫面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迅速收到了131.9萬點贊,4.6萬評論,1.7萬轉發。其一,相對于傳統社交媒體主要用到文字、圖片等傳播形式,短視頻用更直觀的形式給傳播過程帶來了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更少的時間成本,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其二,短視頻在傳播過程中更好地使用意見領袖,以其自帶的文化標簽、優質的內容制作團隊、廣泛的粉絲基礎等,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構認同,吸引廣泛關注。
(三)破壁之思:農民個體引入短視頻,豐富傳播結構的樣態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無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積淀都異常深厚。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社會發展模式截然不同,中國社會環境的特殊性要求歷史的建構必須獲得農民支持才可能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主體本身就以農民為主,脫貧攻堅與精神文明相結合,迸發出鮮有的火花。村莊與農民的實踐是脫貧攻堅政策落實的直接場域,短視頻的制作加速了影像表達權與信息傳播權下沉,即使脫貧攻堅的對象也可以廣泛參與到傳播環境的建構中,以容易“上手”的短視頻的形式對外描繪貧困鄉村的環境與生活狀況,在社會空間及網絡空間中向內體察文化積淀、技術迭代和社會變遷,更加明確自身的脫貧信息需求與行動目標,從自身處境出發,拓寬傳播思路,打造文化矩陣,推進了脫貧攻堅傳播。
與上文提及的“李子柒”類似,“陜北霞姐”“大山里的秘密”“我愛種菜”等一大批農村生活短視頻博主的粉絲量達數百萬。他們在努力刻畫現代中國農村的圖景,記錄著農村每時每刻發生的變化,描繪著農民的平淡生活和農村的親切真情。⑨其一,短視頻平臺將相同類別的視頻內容進行標簽化,借助大數據推送的優勢以話題等形式打造文化矩陣,向不同文化群體系統性地、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內容,喚醒和激活當代人的文化記憶;其二,短視頻平臺通過定期發布特定視頻主題的形式,以“拍同款”等模塊引導用戶拍攝相類似的視頻內容,從而形成凝聚規模復現并深化文化的底蘊;其三,通過自建的專業視頻團隊,系統化地打造文化矩陣,在脫貧攻堅傳播中逐漸迭代我國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也大大加強了用戶對我國脫貧攻堅形式的認知和優質內容的黏性。
顯而易見的,以李子柒為代表的農民個體在脫貧攻堅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種有著跨越民族、習俗、地區的傳播能量的文化現象,短視頻傳播突破了語言障礙和文化迥異的局限,應鼓勵更多農民個體加入傳播行列,培養其媒介使用能力,以更好地挖掘植根于鄉村文化中的情感共鳴觸發點,發揮在脫貧攻堅行動中的主動性。
四、結語
人們可以通過媒介維度和文化維度來識別和理解地方。⑩明乎此,對脫貧攻堅傳播現實困境的突破需要從傳播主體的視角發力。面向傳播的政府主體、媒體機構主體和農民主體引入短視頻,從官民話語融通角度實現動態互文,從認同畛域向度達成意見彰顯,從傳播結構層面達成破壁之思,試圖探索短視頻的實踐詮釋和作用進路,更好地搭建脫貧攻堅的信息環境和傳播空間。
注釋:
①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002).
②欒軼玫.新時代中國國家敘事脫貧攻堅的對外傳播[J].編輯之友,2020(09):5-14.
③CNNIC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2/t20220225_71724.htm,2022-03-11.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C]//.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2.
⑤陸曄,瀟湘.傳播學的多元視角與多維框架——99年國際傳播學會第49屆年會述評[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9(04):19-26+32.
⑥姜華,張濤甫.傳播結構變動中的新聞業及其未來走向[J].中國社會科學,2021(08):185-203+208.
⑦新疆女副縣長雪地策馬為家鄉代言走紅,旅游團排期已到元旦[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212880,2022-03-11.
⑧胡范鑄.中國新聞言語行為構成性規則的演繹分析[C]//.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353-365.
⑨農村生活短視頻喚醒中國人“田園夢”[EB/OL].https://new.qq.com/omn/20200827/20200827A0Q3NG00.html,2022-03-11.
⑩邵培仁.地方的體溫:媒介地理要素的社會建構與文化記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6(05):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