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沅達

經濟法視閾下競爭中性原則的提出,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競爭中性原則的核心就是反對政府及其他部門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利用歧視干預的方式加以干預。為了促進市場公平機制的推進,本文將對經濟法視域下的競爭中性原則加以分析,對具體法治化的實現提供方向,消除市場競爭中的歧視問題,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更為競爭中性原則的客觀需求提供現實意義。
競爭中性原則的概念源于澳大利亞,但該原則的內涵早已在我國經濟法視閾下得到了重塑,并在顯性與隱性兩種狀態下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通過該原則的應用與貫穿,構建了系統性的市場環境,強化對所有制企業的公平對待,激發經濟活力,為市場公平競爭提供條件,促進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競爭中性原則的必要性
競爭中性原則是一項調整國內市場秩序的公共政策,旨在維護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環境。該政策提出的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部分發達國家進行國企改革,強調國有企業在稅收、補貼、債務、監管、市場準入等方面享有公平的優勢,有效避免破壞市場競爭環境。
構建競爭中性原則就是為市場發展爭取更多的話語權,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市場堅持國有企業改革路徑與競爭中性原則相一致,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的發展應與民營企業發展相一致,通過公平、公正的原則,一同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并享有相同的法律保護手段。當然,引用該原則與國有企業“走出去”原則相統一,通過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強化我國的經濟發展對市場中的各種企業沒有做出任何歧視性的安排,并設立額外透明性的規章制度。可見,在經濟法視閾下競爭中性原則使用的必要性,這一內容的發展也是未來國際經濟發展中我國對外始終秉承的原則與立場。
競爭中性原則的實質,就是提倡對原有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改革。當然,整個改革內容與實施離不開法律制度及實施機制的幫扶。該原則的出現,可以將我國經濟的發展作為主體,通過競爭中性原則的構建與應用,為經濟發展提供具象化的要求,并借助該原則的權威性,為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發展提供動力。基于此,要做好競爭中性原則的解析工作,了解該原則與經濟法間的關系,才能從法制角度出發,構建國有企業中更為理性化的邏輯基礎。以市場目標作為主體,不斷向著核心目標進發,通過合理優化資源配置,最終實現市場的合理化運行。所以,經濟法視閾下競爭中性原則的分析,要了解該原則在施行過程中,市場競爭的范疇,并將市場主體作為平等競爭的目標,沿用經濟法的角度進行解析,揭示出更多與法制制度相關的內容,將其作為政策推進的一種手段,不斷對該內容進行構建與實施,為法律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競爭中性原則的優勢
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都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開展工作,而競爭中性原則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的偏差進行矯正,防止因為國有企業的改革造成公共產權弱化,幫助國有企業提升自身的競爭性。所以,競爭中性原則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國有企業在對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消除國際社會對國有企業發展的誤解。這一原則也將成為新興企業發展的試金石,只要從經濟法視閾下對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入手,不斷引入不存在任何偏見與歧視的手段,就能確保該原則的有效實施。
在競爭中性原則下,要做好競爭性業務的改造工作,通過自然壟斷與非競爭業務進行脫節化處理。該工作內容僅僅是幫助國有企業做好功能成本的發揮工作,并設置合理化的成本分攤機制,促進該機制的高透明性及公開性的實施。國有企業在這樣的市場競爭機制中將會收獲合理化的回報。同時,國有企業在履行公共政策中將會獲得補償內容,要做好透明與可計算的補償工作。最大程度上與國民企業發展保持一致,并對國有企業提供相同程度的監管機制,使兩者處于同一監管環境之中。當然,國有企業也需要通過債務調整的方式消除政府支持的因素,給予潛在的融資內容提供融資優勢,通過政府給予同等透明化的標準作為保障。由此可見,在競爭中性原則下,要跟隨經濟法視閾下的發展需求開展工作內容,與相關的立法、執法及司法內容相一致,對競爭中性原則發展的路徑加以深入探索。
三、競爭中性原則實施現狀
(一)“玻璃門”現象的普遍存在
競爭中性原則早已提出,更鼓勵國有及民營企業一同融入到市場發展之中,但從當下的情況反映來看,很多領域的發展依舊是民營企業無法觸及的,而相比較之下,民營企業各方面發展依舊處于劣勢的狀態,如: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公共服務等,即使我國近年來大力推動ppp模式,依舊需要依靠國家公共部門相互合作的方式,去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從而實現項目效率的提升。但基于該內容的發展與實際工作情況相比較,在開展ppp模式時,其目標發展應與國家發展獲得更多與項目相關的政策支持。針對該變化,ppp模式的發展或許無法與目標預期相統一,無法對社會資本產生相應的吸引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該模式。所以,一些大型的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均以項目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又或者與代理機構合作,而這樣的參與模式將影響民營企業的參與比例。與此同時,我們關注到,近年發展中很多國家已經頒布了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條例,但將這一內容應用到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中,真實的案例內容卻少之又少,一些行業的發展中甚至看不到民營企業的影子,如石油、軍工等行業,多是國有企業在這過程中進行發展與壟斷。民營企業要躋身于該領域之中,需要與國有企業相互合作,甚至形成混合制的企業,才能促進自身企業的發展。
(二)要素獲取上存在差異
在競爭中性原則使用方面,需要針對要素需求進行內容的獲取,以資金獲取為例,要針對金融機構的需求,為國有大型的企業提供相應的服務,并針對中小民營企業機構發展提供一系列的服務體系,但這樣的發展依舊未能解決該原則下的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資產負債的問題層面來看,國有企業仍舊高于民營企業,且國有企業長期保持6成以上的持有率,而民營企業則保持在5成以下。依照當前的發展狀態而言,大型銀行的服務對象多是國有企業,且貸款比例占據較大。
(三)存在行政性壟斷
在競爭中性原則中需要通過政府部門對企業進行干預,如:對市場進行壟斷或者對其加以強制性的交易,從而促進市場的快速發展。但這樣的行政性壟斷對于地方市場發展有著一定的分割作用,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自身的經濟不斷招攬外地的企業走入本土市場,更對本地的企業進行限制,甚至設置一些利于當地國有企業發展的技術,幫助國有企業在技術獲取、市場應力方面得到提升,但這些內容的干預將影響國有企業的發展與改革。
四、經濟法視閾下競爭中性原則的使用
(一)促進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態下,國有企業的發展需要依托于市場的發展,并將其作為自身改革發展的目標,利用競爭中性原則中的各項政策,促進各個項目的有效落實。當然,在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逐步擺脫對政府政策內容的依賴,才能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針對自身發展需求自由發展,利于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樣,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做好自身的改革工作,不斷向著縱深的方向去發展,更要在競爭中性原則中落實相關的細節內容,將中性原則與不同的政策內容進行有效的落實,為實際操作帶去更為積極的意義。還應做好相關領域改革發展綱領,以此作為促進企業發展藍本,從而更好地激發國有企業快速發展。
(二)做好市場公平競爭的工作
在市場發展過程中,要做好公平體系的發揮工作,完成資源的配置,才能在實施過程中,促進競爭中性原則的落實。并在一定程度上對政策內容加以改革,才能明確企業與政府間的關系劃分,從而使國有企業明確自身的職責。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正視自身在發展中的錯位、越位、缺位等問題,不斷將競爭中的關系進行深化,才能正確應對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處理,為保障市場資源配置工作提供重要的決策,促進市場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
(三)做到政企分開
在經濟法視閾下要做好企業改革工作,就需要將政企分開,通過競爭中性原則促進政企分離工作的實施,將國有企業與政府間的臍帶隔開,這樣國有企業在未來的發展壯大中會收獲更廣闊的自主權。如:在消除預算內容方面,要做好約束工作,促進國企發展,提升運作質量。
五、應用競爭中性原則的有效路徑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做好競爭中性原則的制訂與落實工作,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為市場發展建立更為公平、透明的環境。當然,搭建一個這樣極為復雜且系統化的工程,需要從眾多的領域著手,在細節處進行內容的把控。
(一)落實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內容
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市場得到有效地運轉,那么就要利用科學合理的產權制度,為國有企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撐,從而促進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向著更深的層次邁進。而這一內容的變革,就是要做好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工作,對國有企業的產權進行確認。當下,國有企業一直在進行改革工作,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依舊以試行作為主導,通過強行混合所有制的方式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與落實。然而這樣的變革僅僅確保資本管理模式發生變化,并沒有明確指出核心指標內容的變化,這樣的變化也將影響著回報率的內容,從而使企業經營發生變化,獲得自主的權利與主張,為后續的商業化運作提供可行性方案。
(二)認識到民營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其實質的作用是可以大大提升國家的就業率。所以,要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工作,從競爭中性原則入手,一方面要做好該政策內容的推進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招商政策的引領工作,如:做好各方面的補貼工作,通過這一方面內容的規范與完善,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三)強化競爭中性原則的職能
要做好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公平競爭原則,并對該原則內容進行機制的審核,若有關部門在執行過程中出現違規操作,則需要對該規則進行有效的處理,強化政府招商行為,使該內容以更為規范化的方式執行下去,將貿易中的行政壁壘清除掉。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需要對存在不正之風的手段進行清除,重點鎖定在金融、交通、電信、能源及正在崛起的互聯網行業,通過對領域、產業政策內容應用領域及實施過程中相關內容的落實,對現有的空間內容進行二次壓縮,確保政策實施得以有效地落實,提升競爭中性原則的透明化。
(四)對國有企業進行分類
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需要對其功能進行細致地劃分,如:公益類與商業類,特別是一些擁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企業,可以通過國有控股的方式進行,但在其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商業化的原則進行工作內容的實施,從而滿足相關的預算工作。針對部分企業的發展而言,則需要通過公共服務的職能進行內容確認,這就需要對公益類與商業類的業務內容進行區分,明確國有企業的職責與業務內容。通過該方式促進國有企業在經濟上的發展,實現自身的財務獨立,并在最大限度上強化資產擁有的更可觀回報。
針對現有的制度內容進行革新,無論從財政補助及成本方面,都應保持透明的狀態。所以,在經濟法視閾下競爭中性原則的實施,要為企業服務提供更為可觀的需求,利于國有企業在價格方面進行有效監控管制,還要做好相關的稅收與補貼工作,針對困難的群體要做好優化工作,不斷發揮企業的社會價值,成為令國民滿意的國有企業。
結 語
競爭中性原則的本質就是政府部門與不同企業所形成的市場關系,要做好企業發展工作,就要針對現有企業發展與生產中的矛盾,特別是在政治經濟體制發展下與自身經濟發展中的利益沖突問題予以解決。只有不斷明確競爭中性原則的落實,才能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當然,在競爭中性原則的實施中,還需要通過落實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內容、認識到民營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強化競爭中性原則的職能、對國有企業在進行分類等內容,促進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為市場營造更為公平、透明化的環境,確保競爭中性原則的有效落實。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