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雨 劉鳴箏
【內容提要】數字化和可視化是當前新聞發展的一種趨勢。生物傳感器本質上是一種數據收集工具,其在新聞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挖掘了“人”的價值,將人作為信息源和數據庫,延伸了新聞報道的觸角,升級了新聞生產機制。本文從生物傳感器的發展入手,基于生物傳感器對不同群體的賦能差異所帶來的學界與業界的關注差異,探討了生物傳感器為新聞領域未來發展帶來的改變,即用作內容和改善內容兩個層面,并就生物傳感器跨界應用可能帶來的挑戰進行討論。
【關鍵詞】生物傳感器? 新聞生產? 傳播效果
1950年,McCleary發現皮膚電是由人的情緒變化引起的,開啟了探究人的情緒和心理的大門。生物傳感器也因此成為了連接外界與人的心理、情感狀態的橋梁,為研究者進一步探究個體的信息和需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新聞領域在生物傳感器的助力下進一步升級了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并將“人”作為信息源和數據庫,把主觀信息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拓寬了新聞報道的范圍,提高了新聞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同時,受眾的參與不僅為媒體提供了生產依據,還能夠提前預測傳播效果,并基于受眾的精準反饋,不斷改善內容,提升新聞質量。
一、生物傳感器的發展與應用
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它能夠監測到周圍環境或客體的相關信息并將這些信息以電信號的方式轉化為數據輸出。本質上,傳感器就是一種收集數據的方式。①傳感器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延伸了媒介的觸角。無人機新聞、眾包新聞都在傳感器的參與下脫穎而出,在人力無法觸及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拓寬了新聞報道的寬度和深度。依據技術和應用的不同,傳感器又有著不同的類型,生物傳感器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可以采集包括聲音波動、心跳狀態、眼動軌跡、血壓變化等在內的人體生理信息,②廣泛應用于生物學、心理學、醫學等領域。由于生物傳感器以采集人體信息為主,多涉及隱私問題,故目前生物傳感器在傳媒領域的應用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如何平衡個人隱私的“不為人知”和新聞報道的“廣為人知”成為未來生物傳感技術應用于傳媒領域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礙。
從1791年,意大利的生物學家發現“動物電”,開創了對于生物體表電信號測量的先河,到1950年,McCleary發現皮膚上的電信號變化是由人的緊張或者其他情緒狀態所引起的,③再到今天用于測量生物信號的傳感器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這一數據工具經歷了漫長的變遷,它的發展為探索新的未知內容創造了新的“連接”入口,也為新聞的實踐應用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在生物傳感技術的助力下,人成為信息源和數據庫,人的情緒波動、心理狀態等主觀感受能夠被測量并作為新聞生產的依據和內容,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寬度得以擴展。
二、生物傳感器在新聞領域的聚焦差異
生物傳感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無論對于學界還是業界來說,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僅為新聞生產實踐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還將以往難以看到、聽到的信息變得觸手可及,也為新聞傳播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一種全新的范式,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瓶頸,讓不可能成為了可能。基于技術對不同群體的賦能差異,學界和業界對于傳感技術引入新聞領域有著不同的關注傾向,而兩者的關注都源于生物傳感技術對“人”的突破。
(一)學界:中長期效果到實時效果
1948年,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中最早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即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傳者、傳播效果。其中,傳播效果作為傳播過程的終端也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從早期的“子彈論”,到20世紀40年代的“有限效果論”再到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宏觀效果理論,關于傳播效果的研究經過了一個漫長的修正和探索過程。
S-I-R是媒介研究者常用的范式,分別代表著外部世界的刺激、心理過程的重要、可觀察的反應。傳播效果的作用對象為人,而人的心理過程又是無法觸及的領域或者說無法直接地獲得關于人心理的一手信息,故傳統的傳播效果的研究往往是在傳播過程完成以后,通過觀察受傳者接收傳播內容以后的反應變化或者收集受傳者的反饋信息的方式,來考察傳播內容的傳播效果,多以中長期效果的研究為主。皮膚電的發現和生物傳感技術的出現使得人的即時反應、情緒變化、焦點移動等信息可以在傳播的過程中被同步檢測并量化,基于個體生理數據反饋的實時傳播效果的研究成為可能。這也是傳播效果研究的重要轉折點。
(二)業界:新聞發生到新聞發現
根據李良榮的《新聞學概論》一書中的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從這一定義可知,新聞是在事件發生之后,先有變動再有新聞。生理傳感技術引入新聞領域后打破了人們長久以來對于新聞的固有認知。新聞工作者的報道范圍不再局限于將發生的事件第一時間報道出來,還包括借助生物傳感器主動搜集數據,發現新聞。據此,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傳感技術生產新聞源,變動和新聞可以同時掌握在新聞工作者手中,亦可同時被發現。
據以往研究來看,生物傳感器的監測對象主要是人,它可以監測人的心跳、眼動、血壓等變化。1950年,McCleary發現皮膚電是由人的情緒變化引起。此后,借助生物傳感技術來觀測人的情緒變化,從而獲得一手的個體信息,成為很多行業新的發展契機。生物傳感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使得新聞工作者將目光聚焦到“人”身上,將人看作一個完整的數據庫,獲取數據信息,生產新聞。2015年12月,新華網推出了可采集用戶生理體驗信息數據的傳感器智能機器人系統Star,④開啟了新聞領域與生物傳感技術的合作之旅。
三、生物傳感器應用下新聞領域的未來發展
生物傳感技術進入新聞領域為學界和業界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麥克盧漢所說的“人的延伸”在生物傳感器的助力下實現了進一步升級。人的情緒、心理等主觀的情感得以探測和量化,受眾成為數據庫和信息源,最終參與到新聞內容的生產過程中。生物傳感器對于新聞生產的加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受眾作為信息源,以傳感器收集到的人體信息為內容;二是利用生物傳感器升級內容定位和反饋機制,通過探測受眾的興趣偏好來改善原有內容,讓基于用戶的全景式個性化推薦成為可能。
(一)用作內容:生物傳感器在數據新聞生產上的應用
數據新聞是當前比較常見的一種新聞生產方式,這個概念最早由《華盛頓郵報》軟件工程師兼“每個街區”創辦人阿德里安·哈羅瓦于2006年提出。數據新聞是指以數據為核心呈現內容的新聞形式,相較于傳統的新聞,數據新聞內容更有說服力,形式更直觀,邏輯更清晰,是當前新聞工作者比較喜歡的一種新聞呈現形式。傳感器引入新聞領域后,開創了一種新的新聞形式,即傳感器新聞。傳感器新聞本質上也是一種數據新聞,但又不同于普通的數據新聞,以往的數據新聞是利用已有的數據制作新聞,而傳感器新聞是創建新的數據來生產新聞內容。因而,相較于以往的數據新聞,傳感器新聞在原創性和數據挖掘方面可能更加深入、更加有針對性。生物傳感器的加入升級了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并將人作為數據庫和新聞源,重塑新聞生產的每個環節,新聞內容的廣度、深度都得到了拓展。
對于生物傳感器加持下的新聞生產來說,報道的前提不再只是事件的發生,以“人”為中心的新發現也成為新聞生產的新源點。過去,新聞工作者深入新聞現場,通過對事件當事人或現場目擊者的采訪獲得關于新聞事件的信息,而對于當時的感受和反應,受訪者也只能憑借記憶和自我認知簡單闡述,有時受訪者還會因為記憶力較差或表述障礙等原因不能有效地反饋,因而,過去所獲取的關于人的信息都相對主觀和模糊。生物傳感技術的助力能夠實現新聞生產者與受眾身體的直接連接,減小了信息提供者的陳述誤差和信息采集者的解讀誤差,將受眾的生理反應、情緒波動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增加了信息采集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客觀性。同時,主觀感受的數據化和新聞化將突破以往研究的瓶頸,基于事件與公眾同步反饋的組合式新聞報道成為新的趨勢。
2015年12月,新華網推出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系統Star,用于采集用戶的生理體驗數據。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網邀請了30位社會各界人士作為受試者在新華網影視傳感評測實驗室同步觀看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現場直播。參與此次實驗的受試者被要求佩戴特定的傳感器,通過生物傳感器同步采集的數據,Star能夠描繪出受試者在聽總理作報告時候的“情緒曲線”,并精準分析出觀眾最感興趣的8句話。此外,Star還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總結出備受百姓關注的關鍵詞:改革開放、創新、民生等等。依據傳感器接收的個體實時數據,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準確獲悉公眾的社會關切和不同群體的聚焦差異。媒體則可以基于同步的數據從性別、年齡、職業等不同的維度去分析,以完成新聞的深度分析與報道。這次應用是情感交互技術在時政新聞領域的首次應用。
(二)改善內容:生物傳感器探測用戶偏好
公眾的關切和整體需求將成為未來新聞生產的主要驅動。傳統生產模式下,新聞工作者的經驗判斷和新聞敏感在內容生產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基于主觀預測的經驗性判斷并不能時時奏效。在信息過載和受眾多樣化的需求下,經驗性的內容生產與公眾關切的契合度越來越低。生物傳感技術的介入將用戶反饋由意見層面深化到了人的生理和心理層面,⑤真正做到“以受眾為中心”,將受眾自身都無法表述清楚的需求和偏好以數據的方式呈現出來以作為內容生產的依據,這將極大地提高新聞內容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減少無效信息的傳播。隨著新聞質量的提升,對于新聞媒體來說,了解需求不再是關鍵,創造需求才是競爭力。數據天然具有趨勢性和預測性,⑥需求的量化勢必會加快內容的更新速度并走在受眾偏好前面為受眾創造更多新的需求。
受眾的高參與度會增強傳播的效果。生物傳感技術引入新聞傳播領域后,預效果的演練成為可能。受眾將參與到整個新聞的生產過程中,無論是在前期的新聞采集環節還是在后期的效果測試階段,受眾的地位都將是關鍵性的。在受眾的參與下,傳播效果變得可調節,例如新聞的報道方式、版面安排、字體大小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受眾的關注,都可以在發布前借助生物傳感器以預測的方式對傳播效果進行檢驗,并依據檢驗效果對新聞的呈現方式和傳播路徑進行相應地調整,改善受眾的接收體驗,提升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受眾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參與感,有助于增強后期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度和認可度。
新華社在生物傳感技術方面一直走在傳媒行業的前端,與高校合作建立傳感實驗室并合作相關傳感器項目是新華社推進生物傳感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應用的一項重要舉措。吉林大學是與新華社合作的高校之一,其實驗室已初具進行傳感器實驗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在新華社相關專家的培訓和實操訓練后,學生掌握了實驗的基本操作。目前,相關項目的實驗部分已初步完成,實驗步驟規范、實驗過程嚴謹、實驗分工明確,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為后續的相關研究積攢了經驗。同時,新華網與吉林大學的項目合作,踐行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理念,在夯實新聞行業理論基礎的同時,也將最前沿的媒介技術和應用帶入了教學中,實現了學界和業界的良性互動與合作雙贏。
四、生物傳感器在新聞領域的跨界與挑戰
尼爾·波茲曼說,每一種新技術既是恩賜又是包袱,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⑦生物傳感器的跨界應用在延伸新聞觸角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傳播倫理之爭。較高的技術門檻背后是技術黑箱的出現和技術風險的增加。傳統的新聞工作者作為技術弱勢群體,無論是在使用生物傳感器方面還是在應對后續可能存在的風險方面都明顯力不從心。此外,生物傳感技術以“人”為信息源和數據庫的運作邏輯也引發了關于隱私問題的討論。
(一)技術風險
生物傳感技術在傳媒領域的跨界應用面臨一定的技術門檻,包括傳感器的選擇、數據采集、數據解讀和分析。傳統的新聞工作者大多以采寫編評為職業基礎技能,對應用于新聞領域的新技術、新工具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認知,更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因而,他們對這種以往更多應用于自然科學領域的工具具有天然的陌生感。技術理念的缺失也使得新聞工作者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基于數字和連接的生產習慣。技術能夠觸及人力所無法到達的領域,拓寬新聞生產的深度和寬度,但技術邏輯相較于傳統的新聞生產邏輯更多了縝密連接,從選擇傳感器到最終的結果分析每一步都需要專業的操作,否則就會影響最終的結果,新聞的真實性難以保證,技術的使用也會適得其反。此外,新聞工作者對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技術黑箱可能引發的信息準確性問題難以被有效控制。同時,傳媒領域的數據范式尚未建立,數據賦能仍存在一定的風險。⑧
(二)隱私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移動軌跡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即使是粗糙的數據集,譬如低分辨率的遙感圖像,只要由四個時空參照點就足以識別95%的個體,聚合出清晰的個人畫像。⑨生物傳感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應用拓寬了其原本的研究范圍但也引發了人們對于隱私的擔憂。以直接收集人體數據為主的新聞生產方式更是將隱私的“不為人知”與新聞的“廣為人知”的沖突放到最大,對于媒體如何平衡二者、加速生物傳感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實現新聞生產的全面升級提出了挑戰。同時,生物傳感器的應用也強化了受眾的“參與”理念,但技術黑箱的存在也讓參與其中的受眾對于自身數據的使用和傳播一無所知,隱私泄露風險較大。
五、結語
生物傳感器在新聞領域的跨界應用深化了媒體對于個體的認知,為學界和業界帶來了新的聚焦點。在生物傳感器的助力下,新聞報道不再僅僅局限于新聞發生,基于新聞工作者挖掘的新聞發現也可以通過數據的收集和呈現成為新聞內容,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得以拓展。生物傳感器收集人體生理數據的運行邏輯不僅提升了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還為實時傳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新聞事件與公眾即時反饋的組合式報道成為一種新的新聞形式。盡管生物傳感器以量化個體的方式豐富了新聞的內容,以可視化用戶偏好的方式改善了新聞質量,但不可否認,生物傳感器作為一種新的媒介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其跨界使用所引發的技術風險和傳播倫理問題是未來深入發展的主要障礙。為此,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解決方法,例如通過個人數據的規模化處理來淡化個體的唯一性,從而減少對受眾隱私的泄露等。毋庸置疑,這些舉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技術黑箱帶來的風險和隱私泄露,但無法真正打消人們的懷疑和顧慮。生物傳感技術與新聞領域的持續合作關鍵還是要建立“同意”與“透明”基礎上的數據研究范式。
【本文為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與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科研項目“主流媒體對車媒體系統的認知和接受度研究”(項目編號:SKH2022098)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許向東.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新模式:傳感器新聞的理念、實踐與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5,37(10):107-116.
②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J].國際新聞界,2016,38(11):6-24.
③楊溟.我懂得你的感受——生物傳感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應用[J].青年記者,2016(06):13-15.
④夏冬梅.傳感器開啟新聞報道的藍海[J].青年記者,2016(06):15-17.
⑤彭蘭.移動化、智能化技術趨勢下新聞生產的再定義[J].新聞記者,2016(01):26-33.
⑥張湘鋒.大數據時代傳感器新聞的生產模式探析[J].傳媒,2018(21):89-91.
⑦尼爾·波茲曼.技術壟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⑧米華.物聯網時代西方傳感器新聞生產的理念及實踐[J].中國編輯,2019(12):97-103.
⑨[比]Yves-Alexandre de Montjoye ,et al. Unique in the Crowd: The privacy bounds of human mobility[J].Scientific Reports,2013(3):1376.
作者簡介:張思雨,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劉鳴箏,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