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偉
近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重新修訂意味著“大思政”教育時代到來。作為一線思政教師,增強使命意識,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上好每一節課,增強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和責任感。
一、開展大思政課的意義
2019 年3月,習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9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文件的出臺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方向,堅定了“有信仰的人講信仰”的信心和決心。
近幾年,我國面臨著抗擊新冠肺炎、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嫦娥五號”登月等多重考驗。將鮮活例子與教材結合起來,講好“大思政課”,能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感,進而增進學生對家國情懷、道德修養等價值觀的認同,全面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的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思政課對學生健康成長、社會和諧發展確實很重要。加強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學生正確看待生活和學習上的成與敗,得與失,學會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正確認識老師和父母的批評,形成理性認識,樹立正確的“三觀”和遠大的理想。加強思政課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有夢想有追求,有拼搏有成功,快樂的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開展“大思政課”教育的探索
(1)提高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為學生樹立道德榜樣。作為思政教師,要嚴格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原則來要求自己。只有教師自身具有深厚的理論素養,才能有底氣、有自信去教育學生、感染學生,使所學理論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內化于心。思政課教師除了自身進行理論研究與積累,還可以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與同學科其他老師進行學術上的研討與交流,反思不足,改進方法。
(2)加強課程整合和融合,為學生全面發展保駕護航。①思政課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采取感悟式、體驗式的方式,讓孩子在學習中了解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學校開“時事政治大家談”“今日關注”“寒暑假見聞”“讀報與反思”等活動,目的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②思政課與教育部新時代好少年活動相結。采用教師的讀、說、導、評、練,學生的聽、思、動、靜、答讀讀、說說、想想、議議、演演等練習,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提高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修養,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斷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③思政課與校園文化、與閱讀相結合。通過校園文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自然習得良好的品質。讀書活動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愛閱讀、樂閱讀、勤閱讀的好習慣,通過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班級書柜,隨處可見的包括紅色經典的多類圖書,讓孩子隨處可讀,隨時可讀。學校每年開展好書推薦活動,將班級推薦排行榜、年級推薦排行榜、校級推薦排行榜的書籍分享給師生閱讀。④思政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學校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思政課不單單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主線,而是各學科在教學中有意或無意地進行思政教育的無聲滲透。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全員都是思政教師,全科都是思政學科,全過程都滲透思政教育,培養學生從小堅定理想信念,立志做一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好少年。⑤思政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精心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活動,用好青少年活動中心、研學基地、圖書館、紀念地等資源,重視組織志愿服務、社會主題調研活動,引導學生自覺關注社會、了解社會,從中形成正確思想政治觀念,自覺反思自身不良思想,通過組織實踐活動,開發教育大陣地,滲透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自覺成為改革開放擁護者。⑥思政課與學校各部門活動相結合。思政教育不僅在教學中,它也滲透在黨支部、團支部、工會等部門的各項活動中。黨支部開展紅色故事宣講,老師講、學生講、家長講,全員參與學黨史國史;團支部開展環保小衛士,引導學生愛護公物、愛護環境,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好孩子;班級開展各種主題班會,引導學生關心集體,開展經典誦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
總之,思想教育不只是思政教師的工作,更應滲透到不同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中。提升思政課教學水平,要讓每一名教師都成為情懷深、思路清、人格正的優秀思政課教師,讓思政課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使思政課變得有意義、有意思、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