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是一場科技與美學的優秀結合,呈現出了傳媒藝術的科技性、媒介性與大眾參與性。在這個過程中,由LED屏幕構成的3D立體舞臺用仿象和擬真技術構建出一個“超越真實”的舞臺場景,8K直播以及網絡平臺的實時互動打造的“在場感”使得觀眾與現場高度融合,具有中國特色以及普遍價值的符號使用喚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喚起了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科技的發展豐富了傳媒藝術的表現手法,在冬奧開幕式的舞臺上營造出了精致絕倫的“人類之夢”。
【關鍵詞】冬奧會開幕式 傳媒藝術 科技人文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這場開幕式以“雪花”為貫穿全程的線索,以冬奧口號“一起向未來”為主題,表現了中國對于世界和平的追求和向往,體現了更快、更高、更強和更團結的奧運理念,也構造出“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
開幕式的成功舉行離不開導演的藝術構思,也離不開一些科技手段的巧妙運用。事實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大眾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藝術和科技的關系愈加緊密,催生了一個新的概念——傳媒藝術。傳媒藝術,指的是從19 世紀上半葉攝影的誕生開始形成的一個新的藝術分流,這一分流主要由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組成,擁有著與傳統藝術具有鮮明區分的三大特征:科技性、媒介性和大眾參與性。此次北京冬奧開幕式充分運用新媒體時代的傳媒藝術傳達了奧運內涵和中國氣質,也展現了傳媒藝術的創意空間。
一、屏幕勾連:虛擬與現實完美交互
作為傳媒藝術的第一大特征,科技性是整個藝術表現形式的基本,也是傳媒藝術區別于傳統藝術的根本原因。現代科技在介質、材料、手段和方法上深度介入,對傳媒藝術本體形態和價值實現等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藝術表現的道具與背景也從實物介質轉變到了電子介質,進而轉換到了數字介質。
在此次開幕式的表演現場,世界最大的LED三維立體舞臺,實物、電子和數字的作用在“屏幕”中被有機結合,最大程度上配合演員的表現,人與屏幕的深度互動呈現出極佳的視覺效果,實現了對現實的藝術呈現。
1.超大地屏實現人屏互動
在開幕式上,整個鳥巢超大地屏首次實現全LED影像,取代了傳統的地屏投影。這塊地屏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LED地屏,整體面積達10393平方米,總共由42000多塊正方形的LED模塊拼合而成。
作為地屏,必須要滿足舞臺耐磨、結構承重、防水防寒以及電氣安全等特性,為此,負責開幕式“地面顯示系統”的團隊給傳統的LED顯示面板加裝了特殊面罩。并且為了保證開幕式地屏的超高清視頻播放,每個顯示畫面被進行了像素點級的光學校正。
除此之外,AI動作捕捉的使用也成為了此次開幕式的亮點之一。基于英特爾開發的人體檢測和位置追蹤技術等,本次開幕式舞臺實現了世界上首次大規模集體實時AI動作捕捉渲染,呈現出了經典場面: 600多位孩童舉著和平鴿燈肆意奔跑,他們腳下的雪花隨之朵朵綻放。
2.多元屏幕構建立體舞臺
開幕式舞臺上的屏幕無處不在,除了占地11000多平方米的“超級地屏”,還有1200平方米的冰瀑布、600平方米的冰立方、以及1000平方米的看臺屏,這些屏幕共同組成了一個3D的立體舞臺。
此次開幕式,不論是從“冰立方”中被“雕刻”出來的奧運五環還是由96朵小雪花組成的大雪花火炬,都是由屏幕構成的。三維屏幕的存在給了藝術表現更多可能。表演者時而處于城市的廣場,時而處于戶外的雪地。奔騰的黃河水在舞臺上結冰,閃耀的小雪花能在一起構成火炬。
仿像與虛擬成為在舞臺上建構“真實”的手段,這種“真實”一方面接近日常生活,根植于對現實的模仿;另一方面又是“超越真實的真實”,呈現出一種極度、極致地聚焦、呈現和張揚“現實”的美學風格。因為接近現實,觀眾無需動用太多的主觀元素便能夠欣賞藝術美感;又因為超越現實,舞臺給人呈現的并不是寡淡的日常生活,而是如夢般的意境空間。
二、網絡為媒:觀眾與現場高度融合
從傳播方式的發展歷程來看,從點對點的人際傳播到點對面的大眾傳播再到點面互動的互聯網傳播,傳授雙方的關系一直在不斷變化。在互聯網時代,多樣化的交流模式不斷發展,受眾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實現了一種“遠程在場”。這種在場感很大程度上展現為在傳播交往過程中能夠意識到與他者共在的沉浸效果。
作為一場國際盛會,奧運開幕式的受眾遍布全球各地,8K直播與實時網絡互動的平臺成為了增進觀眾在場感的工具,讓觀眾體驗到與現場共在、與其他觀眾共在的沉浸效果。
1.8k直播實現視覺在場
受眾參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參與的效果。此次冬奧會開幕式,8K直播技術讓受眾能夠即時觀看現場的超高清畫面,提高了視覺體驗的生動性。
在時間上,8K直播意味著超高的即時性,讓電視機和網絡上的觀眾與現場觀眾幾乎能夠在同一時間接受到現場畫面;在空間上,8K直播意味著極強的現實感,電視和網絡觀眾甚至能夠從比現場觀眾更好并且更多元的角度欣賞演出。
8K直播的背后是大量的技術支持。首先是攝像機。本次開幕式采用了8K 50幀小型化廣播級攝像機,這也是國內第一次制作此種規格的攝像機。其次網絡保障。強大的5G能力保障信號傳輸暢通無阻、沒有卡頓。最后是轉播設備。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提供了轉播設備的支持,在專用承載通道上實現了全場景移動視頻直播。
2.網絡互動實現實時交流
互聯網平臺的積極參與使得觀眾能夠及時參與冬奧開幕式相關互動,這種由攝像技術和實時直播營造的具有即時性和現實感的在場感,在網絡互動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在當晚,與開幕式相關的微博熱搜不斷更新,“立春”開幕、冬奧煙花、五環破冰等環節,谷愛凌、各國旗手、滑雪的小朋友等亮點人物以及“張藝謀太穩了”“中國人的浪漫”等整體感受都紛紛登上熱搜。
雖然電視機和央視直播沒有彈幕功能,但微博熱搜的實時更新使得身處天南海北的網友在網絡的作用下實現了“天涯共此時”。觀眾不僅與舞臺有密切的關系,觀眾和觀眾之間也好比現場的鄰座。開幕式舞臺呈現的意義在網友的一次次闡釋中被不斷解構又不斷重構,并在網友的互動中不斷豐富。
三、內容為本:象征符號喚起情感共鳴
技術能夠打破物理時空的局限,讓在場感知的體驗更加真實自然,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只有具有人文內核的優秀內容設計才能讓觀眾真正實現情感共鳴。
開幕式中,導演通過對符號的靈活使用喚起了受眾對于國家、民族、人類、奧林匹克的美好情感,使得其呈現的內容超越古今、超越地域、超越階級。不論中國觀眾還是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觀眾都能與現場產生情感共鳴。此時此地不再只與此時此地有關,而與世界上一切的人、所有的地方都產生了關聯。
1.傳統符號傳達中國氣質
開幕式十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對中國觀眾來說,這些符號讓人體會到“中國人的浪漫”,喚起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而國外觀眾也從中感受到獨特的中國氣質。
開幕式的一些環節具有濃濃的中國風。在開場倒計時中,導演用從大寒到立春的24個節氣對應24屆冬奧會。五環出現之前,一滴冰藍色的水墨從天而降,幻化為奔騰的江水,傾瀉而下,更是結合了水墨畫與黃河兩個傳統文化符號。
服化道的設計依然有濃濃的中國元素。運動員入場走過的門以及腳下的窗戶圖案取材于中國各地的經典傳統門窗圖案,引導員手持的“雪花”引導牌也結合了“中國結”的圖案。引導員戴的虎頭帽,以及現場小演員也穿著的老虎元素的服飾都來源于傳統服飾。
2.普適意象強調共同價值
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觀眾來說,開幕式也并非只是一個遙遠民族的自我展示。開幕式上一些普適意象的使用強調了人類共同價值,符合奧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也體現了“一起向未來”的主題。
“雪花”是開幕式的主要意象,張藝謀表示,雪花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在這樣一個特殊而又艱難的時期,他希望通過雪花的微光傳遞出一份溫暖和感動。而由96片小雪花組成的雪花火炬,更是體現出全人類團結在一起面向未來的勇氣。
“兒童”是另一個意象。開幕式的演員中有95%是青少年,44位山里娃娃用希臘語唱起《奧林匹克頌》,138位來自北京的小演員唱起《雪花》,視頻中的小朋友和小狗一起滑雪。小演員的參與喚起了觀眾心底最純真的美好情感。
總導演張藝謀表示,此次開幕式和2008年奧運開幕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實現了從“我”到“我們”的轉變。2008年,中國經濟正在蓬勃發展,開放的中國希望向世界介紹自己、讓世界了解自己。而在2022年,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不再需要花大量筆墨闡釋“我是誰”,而是強調作為“我們”的人類共同體。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是一場盛會,也是一個極具創意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在其中,技術并不是一個虛幻的外衣,而是與內容相互交融的手段。人文內核通過技術保障得以最大程度展現,并且通過網絡直播呈現給了全世界的受眾,向全世界闡釋了奧林匹克精神。
對于受眾來說,新媒體化影像給他們帶來了“真實”的體驗,這種真實是復雜和特殊的,其中包含了現實的元素,也包含了藝術與科技結合帶來的虛擬的“真實場景”。超越真實的真實充斥整場表演,讓人如臨夢境。
在未來,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的發展必然會給奧運開幕式這樣的藝術表演帶來新的可能。科技的影響無處不在,在科技的發展下,傳媒藝術將會在奧運開幕式上營造出更加精美絕倫的“人類之夢”。
參考文獻:
[1]李群.“浸入”真實:影像內容新媒體化生存的路徑轉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11):105-109.
[2]張昱辰.后數字時代的沉浸式新聞:虛擬現實新聞的本質、特征與挑戰[J].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19(06):76-82+84.
[3]程明,戰令琦.論智媒時代場景對數字生存和藝術感知的影響[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05):92-97.
[4]楊雅,喻國明.試論技術現象學視閾下媒介技術的“在場效應”[J].當代傳播,2018(01):54-59+74.
[5]劉俊.極致的真實:傳媒藝術的核心性美學特征與文化困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4(05):148-157.
[6]胡智鋒,劉俊.何謂傳媒藝術[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1):72-76.
作者簡介:王夏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指導老師:彭蘭)
編輯: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