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葆琪 惠東坡
【內容提要】每年的兩會,是具有鮮明主題的重大事件,各大媒體爭相以新技術、新形式、新創意傳播兩會的主要內容。2022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矩陣繼續進行“智變”,創新傳播手段,豐富報道形式,呈現出智能化、移動化、互動化的特點。新上線的“AI編輯部”移動版,前后端相互配合,僅靠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智能化、移動化的新聞生產,各種融媒體互動產品創意十足,實現了用戶體驗的臨場化。《人民日報》兩會報道的技術創新、融合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為其他媒體提供了借鑒,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傳媒行業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兩會報道 人民日報 智能化 移動化 互動化
2022年3月兩會在北京如期舉行,各大媒體紛紛到場秀出“獨家秘技”。新技術在媒體融合領域的發展動向,受到業界廣泛關注,兩會成為媒體同臺競技的主要場所。智媒時代,《人民日報》新媒體矩陣的新聞報道呈現出智能化、移動化、互動化趨勢,“5G+8k”“5G+AR”“5G+VR”“AI編輯部”等技術應用到兩會報道中,生產出了超海量、高水準、高質量的新聞精品,展現出了融媒體傳播的良好效果,也為其他媒體提供了借鑒和思考。
一、人工智能融入兩會報道,新聞生產移動化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可以發現技術的每一次更迭都會伴隨著社會變革。新技術的飛速發展重新塑造了媒介的生態圖景,也全方位滲入了新聞生產的全過程,在媒體行業迸發出耀眼的火花。正如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在《數字麥克盧漢》中所說,人們之所以選擇后一種媒介就是對先前某種媒介先天功能不足的一種補償,補償機制能推動媒介人性化趨勢發展。①人類借助發明媒介來對自己的感官進行延伸,以超越耳聞目睹的生理極限。2016 年人工智能技術首度參與全國兩會報道,并取得良好的反響,此后新技術在新聞傳播行業的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水平進一步提升,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融合報道成為發展趨勢。②
伴隨著新技術不斷發展,新聞生產也逐漸實現了智能化,顛覆了傳統文字、圖片的形式框架和敘事邏輯,對人的多重感官進行延伸。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推出的“5G+AR”采訪眼鏡,實現了自動化新聞采集。記者佩戴便攜式采訪眼鏡,就能實時了解人物信息,同時眼鏡還有攝像功能,能夠一鍵完成“實時錄制+上傳視頻”。除此之外,記者也可以與后方編輯相互配合,實現實時互動、屏幕共享。③人民日報社的“AI編輯部”具有強大的視頻制作能力,能夠進行智能化新聞生產,只需要一個顯示屏、鼠標和鍵盤,連接云電腦“無影”后,便可在云端實現導播、剪輯、字幕包裝、儲存素材、媒資管理、虛擬合成等功能,智能識別文字、人像、畫面、音效、音響等各種信息,短短幾分鐘就能根據制作需要生產出配有字幕的視頻報道?!癆I編輯部”還具有對比分析、實時監測、數據挖掘等功能,可以利用算法判別技術和覆蓋全網的數據能力,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全方位、寬領域的版權監測,同時視頻的暗水印功能既可以實現畫面高清晰、高質量的要求,又能切實保障數據的安全性,防止生成的新聞作品被侵權。
目前,人類社會正在往“移動社會”發展,移動技術在時空上解放了閱讀者,也“解綁”了傳播者冗雜的工作程序,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收集、傳播、獲知信息。今年兩會,《人民日報》全媒體報道呈現出移動化趨勢,采用靈活、輕便的移動終端進行現場報道。人民日報社技術部、新媒體中心共同推出了兩會“AI編輯部”移動版,成為整合和分發新聞信息的新平臺。“5G+移動化”的技術,實現了視頻素材雙重加工,既能由網絡同步回傳后方,也能由記者在前方進行現場編輯,以往只能在電腦終端才能實現的AI剪輯輔助功能,如今在手機端也能輕松操作。輕量化的移動終端可以在新聞現場同步抓取各種信息要素,通過不同的報道樣式,為受眾實時還原新聞現場,實現了新聞現場的移動化。過去的新聞生產遵循“新聞采集→新聞寫作→編輯校對→新聞分發”的單向線性模式,而現在憑借一部手機就可同步完成發現線索、獲取素材、拍攝制作、審核簽發、發起直播、連麥訪談等功能?!癆I編輯部”還實現了全鏈路“上云”,視頻生產云端化,現在“處處都是剪輯室”已成為了現實。
二、報道形式多樣,創意視頻唱主角
5G時代,高速率、低時延、超連接的技術特點實現了人們動動指尖便可輕而易舉地獲取信息的愿望。法國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從媒介史學觀出發,劃分了人類文明的三個媒介域,分別是以文字為媒介的“羅格斯域”、以印刷為媒介的“書寫域”、以視聽為媒介的“圖像域”。④如今,媒體進行新聞生產、傳播的規模已經達到空前水平,視頻化表達逐漸取代文字、圖片,成為敘事方式的主流。
在兩會特別報道中,人民網策劃了《百秒說兩會》《強國問答》《兩會零時差》《兩會同心圓》等獨具特色的專題欄目,受到了受眾廣泛關注?!栋倜胝f兩會》以關注重大政治主題為出發點,精心選取兩會值得關注的焦點,用年輕面孔與科技范畫面把用戶“置身”于兩會現場,視頻右下方有百秒倒計時顯示,并配有“滴答、滴答”的倒計時音效,符合用戶在新媒體時代下“快、準、新”的信息訴求。人民網系列節目《人民云客廳》采用全息投影技術,通過實景拍攝和線上云采訪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主持人和受邀代表委員、專家學者的“云上對話”,為受眾梳理兩會期間重大議題的進程,同時對話內容能夠通過各級媒體進行廣泛傳播。⑤
過去傳統媒體壟斷了傳播格局,采用“居廟堂之高”的語態自上而下進行傳播,年輕群體容易產生“避之不及”的心理。因此,革新傳播語態,從“廟堂”走向“江湖”成為主流媒體轉型的必由之路。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媒體在兩會報道期間,用漫畫、訪談、情景劇等形式營造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媒體盛景。
今年兩會,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了古風微動畫《文物音樂會》,選取了“擊鼓說唱俑”“唐粉彩仕女俑”“三星堆青銅面具”等6件國寶級文物,對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進行了“兩會特別版”改編,用“文物開口唱歌”的形式,唱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圖景,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兩會的期待和對未來的展望。《民法典版成語新說》系列動畫采用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形式,對一些耳熟能詳的典故進行改編。如“見義勇為”篇章,改編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以小光的視角切入,有孩子掉入缸內,小光砸缸的時候誤傷了小孩,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小光并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為受眾生動形象地科普了法律知識。人民網原創線上視頻對話欄目《兩會夜話》,每期節目開頭設置一個夜話小劇場,通過情景劇形式營造代入感。在首期節目中,通過小劇場對比兩個“學生”截然不同的寒假生活,提出了“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大人?”的疑問,由此引出欄目主理人、人民網總編輯羅華,人民網主播鄭窈,與學生家長、教育專家等共同探討“雙減”之后教育與成長的一系列問題。
三、互動性體驗升級,新聞呈現臨場化
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聞報道形式不再拘泥于文字、圖片,新聞分發呈現出多平臺、多手段、矩陣聯動的模式,新技術使傳統的二維新聞現場升級到三維現場甚至是多維現場,帶來人與現場的全新關系,給人們增加了豐富的交互體驗,在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仿真環境中理解與共情。
人的感官借助新技術的發展被無限延伸,突破了人體局限,從更多的維度獲取信息,驅動新聞朝著廣、深、全的方向發展。人民網打造的“5G+XR”虛擬訪談間,能夠實現AI 主持人與虛擬嘉賓異地、超時空對話,節約了人力物力,開啟了沉浸式體驗時代,突破了平面視覺極限體驗,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藩籬。在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進行了全程直播,深度還原現場,帶給用戶臨場化體驗。截至3月11日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記者問的直播觀看人次已達200余萬人,在直播間,用戶可以邊觀看直播邊進行互動,實時發表意見和觀點,傳遞情緒和情感。
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記者深入北京鐵道大廈進行采訪,將連線、拍攝、整理、剪輯,甚至直播間搭建等一系列受眾日??床坏降暮笈_區域以第一視角的形式在Vlog中進行展示,讓受眾身臨其境的進行體驗。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曾在《數字化生存》中提到,多媒體在本質上是互動的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加速了精英階層的祛魅,大眾媒體搭建的交流平臺為公眾提供了“機會均等、平等參與自由談論”的可能,甚至會建構出哈貝馬斯筆下的“公共領域”。⑥2022年1月30日,人民網開展了第21次全國兩會調查,超過562萬人次參與,網友投票結果顯示,“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社會保障”三大熱詞關注度位居前三位,通過在線互動,媒體可以發掘網友關心的熱點話題,傾聽群眾的呼聲。在人民網“2022年我給兩會捎句話”版塊中,用戶可以選擇“向部長獻一策”,或是“托書記省長捎句話”,針對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疫情防控、基層治理等版塊獻言獻策,引發了廣大用戶的積極參與。人民日報社還推出了“快來查看你的‘民生大禮包”H5互動產品,用戶只要橫滑解鎖,就可參與互動。針對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內容,“禮包”設置了退稅減稅、穩定就業、住房需求、疫苗研制等九個部分,用戶可以點擊任意想要了解的版塊進行深入閱讀。在互動的過程中,嚴肅的報道轉化為生動的畫面,以趣味的形式為用戶解讀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四、結語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新媒介技術作用于社會正是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新聞媒介既見證著新聞業的變遷歷史,又記錄著技術的更新換代。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矩陣進行了智能化、移動化的新聞生產,通過高密度、高質量的兩會報道,還原了真實、完整的新聞事件和社會圖景,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豐富的融媒體產品推動了用戶互動體驗升級,使用戶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提高了用戶對兩會的關注度。新技術助力全媒體報道,帶來了兩會精彩紛呈的“媒體盛宴”,在未來還會推動新聞媒體進一步融合轉型、縱深發展。
注釋:
①【美】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M].何道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16.
②盧長春,劉瑩瑩.人工智能融入兩會報道:產品創新、技術應用與功能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9,5(01):1-3+28.
③吳迪.融媒體時代兩會報道的技術應用創新——以人民日報新媒體為例[J].出版廣角,2020(14):71-73.
④劉濤.圖像社交的興起及其“視頻轉向”[J].教育傳媒研究,2019(02):8-11.
⑤段樂川,李莎莎.兩會云報道:創意、精準、對話和交互[J].新聞戰線,2020(12):43-45.
⑥惠東坡.多模態、對話性、智能化:新聞寫作話語建構的新走向[J].新聞與寫作,2018(08):108-112.
作者簡介:孫葆琪,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傳播系2021級碩士研究生;惠東坡(通訊作者),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傳播系教授,京臺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全球修辭學會-視聽傳播學會常務副會長
編輯: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