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數字平臺對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影響已經全面顯現。離開平臺談經濟升級、治理變革、文化創新、國際交往以及包括新聞演進在內的媒體融合都變得十分乏力。如何理解中國社會的平臺化成為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自主知識體系創新的契機,其間伴隨著與國際范圍內平臺研究的緊密互動。對新聞與傳播研究而言,平臺已經不再是一種理論想象和一個創新詞匯,而是深度嵌入了理解媒介與社會緊密互構關系的新思維之中。至少從三個層面,平臺驅動的理論創新正在展現出豐富的闡釋力:第一,作為思維方式的平臺,也就是如何從數字平臺自身的自主性、生態化的技術、經濟與政治邏輯出發,理解社會信息系統正在經歷的歷史性重組;第二,作為創新實踐的平臺,即平臺與各個信息和媒體部門的相互嵌入,進而導致了對行業或產業格局的再造,對個體化數字生活的重塑,并生成了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而豐富的數字經驗;第三,作為理論視角的平臺,聚焦的是平臺理論的語境化問題,亦即如何在理論的一般化和實踐的本土化之間找尋闡釋的合理性,塑造學術的主體性。因此,在平臺研究紛雜的當下,如何進一步理解數字平臺,尤其是探究中國社會平臺化的復雜面向,成為一個兼具理論意義和實踐關懷的命題。
基于上述考量,本專題集納了四個方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結合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展現出中國社會復雜而辯證的平臺化軌跡。姬德強老師的論文從對“困在系統里”這一數字資本主義邏輯中的倫理批判的反思出發,提出應超越歐美中心主義的數字平臺研究框架,從發展型國家的平臺發展主義和能動型國家的平臺化治理兩個角度,勾勒出一個致力于促進普遍服務、提升國家能力和應對地緣競爭的數字平臺研究的國家理論。常江等老師的論文從新聞生產、新聞流通以及商業化三個方面檢視了平臺邏輯對數字新聞業的影響,發現平臺化對于新聞的影響體現在情感化、流行導向、算法審核以及用戶至上四個層面,并設想了平臺化時代公共性價值重建的新聞學理論路徑。趙瑜等老師的論文以縣級媒體融合建設為對象,分析了互聯網平臺通過嵌入中國基層主流媒體所處的“條塊”狀組織網絡展開行動,進而促進了其技術方案、內容樣式、實踐形態向后者擴散;而創新擴散又與制度化的過程交織在一起,推動構筑了制度化的平臺和平臺的制度化現象。王維佳等老師的論文系統分析了政務信息傳播網絡的數字化轉型邏輯,提出主導性的政企合作模式,進而形成“數字中國”背景下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治理實踐。四篇論文的發現和結論為深入理解中國社會的平臺化提供了新路徑。本專題從策劃到組稿得到了姬德強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別感謝姬老師為此付出的智慧和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