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暉
新生兒黃疸又叫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一種新生兒常見的疾病,其發生率較高。患兒膽紅素指標較長時間內無法恢復至正常的水平,約3%可發生膽紅素腦病(核黃疸),而70%患兒可遺留后遺癥,其中常見的有手足徐動型的腦性癱瘓,是影響患兒智力發育及健康生活的元兇。
核黃疸主要是由黃疸誘發而來,新生兒黃疸分為3種類型,每個類型的情況不一樣,治療與預后亦不盡相同。
多數新生兒黃疸保持7~10天即消退,早產兒可能延長至2周左右。不需針對性治療,黃染情況會自動消退,對身體健康無較大影響。
程度嚴重、遍布全身、面積大、持續時間長、多次發作。應及時送往醫院或轉至新生兒科,進行系統檢查。
母乳喂養出現血清膽紅素升高的高膽紅素血癥,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一般對機體危害不大。
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就可能引起核黃疸,未結合的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后侵入神經系統,對神經細胞產生毒性作用,進而引起新生兒嚴重的腦損傷,嚴重者可引起死亡。若未能及時發現,有效干預,即便再經治療可以好轉,但極容易遺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動、聽覺障礙、抽搐等嚴重的神經系統后遺癥,也就是常說的腦癱。
徐動型腦癱,主要是指由于患兒的腦基底區出現損傷,從而引起運動障礙或運動失調,出現不受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為其表現。徐動型腦癱的病變部位在大腦深部基底核錐體外系統,患兒上肢損害多重于下肢,在靜止時可出現緩慢的、蠕動樣、無規律動作,神經興奮時動作加重,安靜時動作多有減輕,入睡后癥狀可完全消失。在正常活動做動作時常常夾雜著一些多余的動作,而且會出現身體和頭部不自主的晃動。
一是運動發育落后、主動運動減少。主要是表現在粗大運動(四肢及軀干運動)或精細運動(手部運動)兩方面。比如在新生兒時期,動作減少,吸吮能力下降,覓食反應低下等。正常小兒在3個月時能抬頭,可有踢腿、蹬踏樣動作,而徐動型腦癱患兒動作明顯減少,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4~5月的正常小兒已經可以靈活活動上肢,而腦癱小兒上肢活動相對減少。
二是姿勢異常。患兒異常姿勢多種多樣,分析主要是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出現的一定延遲消失有著較為直接的關聯。主要的表現是在第一年內,患兒時常安靜的躺著,幾乎沒有相關自主運動,而仰臥位時姿勢與痙攣型相反,以下肢屈曲、髖外展、踝背屈為主要。抱起直立位時,患兒常能控制頭在正中位。
此外,還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或構音困難,有的表現為發音不清或口吃,即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自己無法講話。由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和言語的障礙,徐動型腦癱屬于腦癱患者中生活能力較差的一種,需引起重視。
總之,新生兒黃疸發病率極高,嚴重時可引起核黃疸,而核黃疸是誘發徐動性腦癱的罪魁禍首。核黃疸可防、難治,早期發現并及時有效治療,患兒恢復正常,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很多人對相關知識并不了解,因此建議妊娠期婦女、備孕媽媽,主動學習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了解其分類、特點、治療方法、護理方面的內容,不確定患兒情況時應及時送至新生兒科就診,接受正規的診斷及治療,避免延誤病情,對新生兒造成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