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娟


【摘要】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認知的能力,促進他們的素養生長.教師通常會設置一些開放題給學生思維以鍛煉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成長.開放題往往因為問題本身的設置不是固定的,題目的結論、解法也不是固定的,通常會給學生的解題帶來一定的麻煩.教師要指導學生摸索開放題的解題規律,進而更好地促進數學學科素養的成長.
【關鍵詞】初中數學;開放題型、解題技巧
開放題改變了傳統的題目設置的方式,給學生更多思維的空間,也給他們更多提升的可能,進而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師在指導學生如何求解開放題型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開放題型,將它們分為不同的類別,進而提取一般的解題方式.
1 條件開放題的求解
條件開放題就是教師在給學生設置解題任務時,給他們設置的題目在條件上是不唯一的.對著預先設置的結論,學生需要逆向思維去找尋一些關聯的條件,讓條件與結論能對接起來.
例如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為例,教師設置這樣的題目,如圖1,AB∥DE,AC∥DF,AC=DF,下列條件“ AB=DE;∠B=∠E; EF=BC;EF∥BC”中,哪一個是不能判定△ABC≌△DEF?
就結論而言,本題其實需要學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因此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敘述普通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的四個定理,即AAS、ASA、SAS、SSS,以及直角三角形中的HL定理.接著教師問,題目中出現的AAA、SSA,能證明三角形全等嗎.顯然是不能得的,他們需要假想一個條件,教師給學生四個選項,他們可以采取排除法進行分析,進而解題,也就是說他們在這樣的開放題型中逐步地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學生先是假設增加AB=DE這一條件.他們從AB∥DE,AC∥DF這兩個條件出發,得出∠A+∠AGD=180°,∠AGD+∠D=180°,∠A=∠D.同時又因為∠A=∠D,AC=DF,AB=DE,他們運用SAS判定得出△ABC≌△DEF.接著他們增加∠B=∠E這一條件,因為∠A=∠D,AC=DF,∠B=∠E,他們運用AAS定理,判定出△ABC≌△DEF.他們在增設EF=BC時,發現要證明全等比較困難.因此他們想到增設EF∥BC這一條件,如圖2所示,學生延長ED交BC于點O,因為EF∥BC,所以∠E=∠EOC;又因為AB∥DE,所以∠B=∠EOC,∠E=∠B;他們再結合∠A=∠D,AC=DF,再運用AAS定理之后,他們推出△ABC≌△DEF.最后他們發現第三個條件用不起來.可見基于條件的開放題涉及的知識點較多,需要學生能夠運用結論,找尋可以添加的條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次的剖析,讓他們體會知識點的內在關聯性.顯而易見,對條件開放題的求解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開放逆向推理能力,進而優化他們的解題方法.
2 結論開放題的求解
結論開放性問題其實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有學生可能會由條件得到一些顯性的結論,有學生會在不同條件組合與疊加下得出深刻一點的結論.顯然地,這種結論開放題需要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能力,注重問題思考問題的維度,將給出的條件與所學知識點充分地糅合,進而促成問題的解決.
例如 以人教初中數學為例,在復習矩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菱形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方面認知時,教師先是設置這樣的題目,如圖3所示:
在矩形ABCD中,M、N分別是邊AD、BC的中點,E、F分別是線段BM、CM的中點.能不能從圖中證明出一組全等的三角形;能不能判斷四邊形MENF是什么特殊四邊形,同時證明你的結論.
顯然地這是結論性開放題.學生先要將題目中的明顯的條件利用起來,他們從矩形的條件出發,想到了相關的直角三角形;他們再從M是邊AD的中點,他們想到了對應的相等的線段;進而他們猜想ABM≌△DCM.也就是說,他們由矩形的性質得出AB=DC,∠A=∠D,再由M是AD的中點,根據SAS定理證明出,△ABM≌△DCM.對于第二個需要猜想的結論,他們先是想特殊的四邊形有哪些,他們將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等列出來.接著他們決定將第一問得出的結論利用起來,他們從這個結論得出BM=CM.他們想到了這樣的性質,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因此他們推斷這個特殊的四邊形是菱形.學生是這樣證明的,由1得:△ABM≌△DCM,進而得出,BM=CM;再由E、F分別是線段BM、CM的中點,得出ME=BE=12BM,MF=CF=12CM,ME=MF.同時又因為
N是BC的中點,所以EN、FN是△BCM的中位線,EN=12CM,FN=12BM,進而推斷出,EN=FN=ME=MF.最終,學生得出四邊形MENF是菱形.
3 解法開放題的求解
當學生按照通常可行的解題思路,結合可以挖掘的條件有條不紊地推算,他們會發現參照結論與所提供的條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解題思路.
例如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初二年級上冊《三角形內角和》這一章節為例,教師設置這樣的題目,如圖4,已知AB∥CD.求證: ∠D+∠E+∠B=360°
有學生先是由360°想到以E為頂點的周角恰好是360.他們想到尋找以E為頂點的兩個角,使它們分別等于∠B和∠D.于是他們又想到根據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過E點作一條直線EF,使EF∥AB,進而推的∠BEF=∠B.再有已知條件AB∥CD,他們推得EF∥CD,進而推出∠FED=∠D.教師問學生能不能圍繞∠D+∠E+∠B=360°.沿著教師的提問,學生將這三個角分成兩組,使每組角的和為180°,他們作EF∥AB,使圖中出現兩組同旁內角如圖5所示,他們過點E作EF∥AB,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所以 ∠B+∠FEB=180°.又因為AB∥CD,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所以EF∥CD,所以∠D+∠FED=180°,再由等式性質推出∠B+∠BEF+∠D+∠DEF=360°,即,∠D+∠DEB+∠B=360°.
學生在思考中又想到這樣的維度,連接DB,如圖6所示,將結論直接分為△DBE的內角和兩直線平行下兩個同旁內角∠CDB與∠ABD的和.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與同旁內角互補定理相組合,他們得出最后的結論.教師追問能不能再想一個方法來.學生想到能不能作一個平行線將同旁內角互補定理如圖6一樣利用起來,他們想到過點B作BC∥DE,如圖7所示,所以∠1+∠E=180°, ∠3+∠D=180°,所以∠1+∠E+∠3+∠D=360°.他們又想到AB∥CD這一條件,進而推出
∠2=∠3,∠1+∠E+∠2+∠D=360°,所以結論成立.
4 結語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改變題目設置的方式,盡量給學生設置開放性題目;教師不但要注重他們的基礎理論知識,更要注重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一言以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建構起開放題型的思路,形成解題思維,進而為他們的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芳.新課改下初中數學開放式教學策略研究[J].家長.2020,(17).
[2]李同天.初中數學開放探究題的類型及解題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