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潔?郭放?任瑾睿
2021年7月24日,為持續(xù)規(guī)范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在“工作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努力“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做強做優(yōu)免費線上學習服務”。那么,學校該如何在現(xiàn)有人力安排的限制下,更有效地安排課后服務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得到切實的發(fā)展,成為一線學校普遍面臨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雙減”后課后服務的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筆者通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集團向28所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發(fā)放線上問卷,調查對象包含一線教師與學校管理者。28所學校均包含小學部及初中部,涵蓋義務教育全部學段,調查學校來自北京、貴州、廣西、廣東、河北、陜西、遼寧、海南、四川、重慶、內蒙古、安徽、浙江13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共計回收229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除基本信息外,此次問卷涉及課后服務管理部門、課后服務安排、服務人數(shù)、家長意見、組織教師、經費支持、多媒體輔助、服務選擇方、學校現(xiàn)有措施、參與人數(shù)較多的活動、學科教師兼職授課情況等方面,共計20項。
一、“雙減”后課后服務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1. 管理部門及經費支持
此次調研的28所學校中,課后服務管理部門集中在兩類:第一類為負責教學、教師、學生發(fā)展的行政管理部門,如教師發(fā)展中心、學生發(fā)展中心、教務處、課程與教學處等;第二類為學部或年級組。以第一類居多。
在此次調研的28所學校之中,62%的學校有課后服務經費支持。經費支持形式分為整體劃撥和按照學生人均費用劃撥兩類。其中,整體劃撥的經費從1萬元到10萬元不等,也有部分按照教師課時費劃撥;按學生人均費用劃撥從人均每學期37元到800元不等。在課后服務經費來源方面,59%來自上級單位資助,26%來自學校自籌資金,8%來自家長自愿參與(費用為每學期154~810元),7%來自上級單位資助和學校自籌資金結合。而從學校自主投入經費的情況看,愿意自主投入經費的學校占75%左右,愿意自主投入的學校中,每學期總計可投入的費用為5000
元~54萬元,大部分集中在5萬~30萬元的區(qū)間。
大部分學校的課后服務均不收費,部分學校則按照學期、月份或課時進行收費,每位學生每學期收費最多為810元。
從調研情況看,大多數(shù)學校的課后服務開展是由該學校行政管理部門統(tǒng)一安排。超過一半的學校的課后服務有經費支持,學校有資助課后服務的意愿,但學校資助經費差異較大,且可以預見到經費不夠穩(wěn)定,上級單位在發(fā)揮組織、管理課后服務方面的作用未完全發(fā)揮出來。
2. 課后服務安排現(xiàn)狀
(1)學校針對課后服務采取的措施
從各校提交的課后服務安排表中可以看到,學校針對課后服務采取的措施從多到少依次為:課后作業(yè)輔導、興趣班、一部分學生可參與的社團活動、自習和自主閱讀。還有一小部分學校開展了勞動實踐、體育鍛煉等活動。
15:30~16:30,大部分學校開設作業(yè)輔導,由班主任或學科教師組織學生統(tǒng)一在自己班級完成;16:30~17:30,更多學校以興趣類輔導為主,包括藝術、體育、閱讀、STEAM類課程、社團等,供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
這類課程多由本校具有該課程教學能力的教師進行教學,部分學校也會聘請校外機構的教師,課程來源多為教師自行設計或教研組統(tǒng)一教研設計。
(2)課后服務的組織教師
組織課后服務的教師來源方面,67.7%的學校由班主任或音體美學科之外的教師組織,26.2%的學校由音體美學科教師組織,另有4.8%的學校為上述兩者相結合,還有1.3%的學校采取了校外聘請教師的方式。
課后服務所開設的課程中,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門占絕大多數(shù),少部分學校還開設了歷史、物理、音樂、美術、道德與法治、日語。其他課程由多到少依次為:勞動教育、體育類、課外閱讀、音樂類、美術類、學科類、STEAM類、計算機。
(3)學生的參與情況和傾向性與家長意見
大部分學校70%以上的學生會參加課后服務。在參與課后服務的情況中,55%的學校由學生自主選擇參與哪種活動,45%則由班級統(tǒng)一安排。
學生參與人數(shù)較多的活動,按照選擇數(shù)量從高到低依次為:體育類、美術類、音樂類、勞動教育、課外閱讀、學科類、計算機相關/心理類、STEAM相關類,還有一小部分航模、樂器、舞蹈、科學等。學科類課程中,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門占絕大多數(shù)。可以看出,素質教育類活動學生參與較多,學科類參與較少。
而家長對學校安排基本持支持意見,支持的原因主要分兩類:一是減輕家長負擔(家庭作業(yè)輔導負擔、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協(xié)調),二是促進學生發(fā)展(豐富的課程促進學生興趣愛好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增強學生體質和身心健康)。個別反對的原因均為課后服務時間過長。
(4)多媒體輔助課后服務教學的情況
在本次調研的28所學校中,所有學校都會經常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其中56%的學校也使用了多媒體輔助課后服務的活動開展。
筆者進一步調研了使用電子服務平臺支付費用的形式,包括上級教育機構提供資金、志愿者免費輔助、學校自籌資金、企業(yè)免費贈送、家長自愿購買和其他方式。其中,4所學校選擇了志愿者免費輔助開發(fā),2所學校選擇了企業(yè)免費贈送,10所學校選擇了學校自籌資金,9所學校選擇了上級教育機構提供資金,3所學校選擇了家長自愿購買,3所學校選擇了其他方式并填寫了“免費使用”,未指明具體經費來源。其中還有3所學校選擇了兩種以上形式,均為學校自籌資金與其他形式相結合。
分析可知,大部分學校不希望自籌經費支付電子服務平臺費用,希望平臺免費提供或由上級部門提供經費、家長自愿購買。
3. 課后服務面臨的困難
整體來看,家長和學生在參與課后服務方面呈現(xiàn)積極態(tài)度。但在落實方面,由于授課教師大部分為本校教師,受到教師專業(yè)方向、教師人數(shù)等方面的限制,很難提供更加多元、更加豐富的課后活動,且教師本職工作外增加更多備課、授課負擔,容易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其中,在師資方面面臨的困難和缺口最大。
學校目前最大的痛點可以概括為:
(1)缺乏能夠讓本校教師直接上手、幫助學生提升學科素養(yǎng)的優(yōu)質課程。
(2)缺乏足夠師資,教師能力不夠多元,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與興趣特長培養(yǎng)的需求。
二、“雙減”后課后服務的優(yōu)化建議
根據(jù)調研反映出的課后服務現(xiàn)狀和面臨的困難,筆者又進一步調研和梳理了“雙減”后課后服務在課程內容和課程形式方面的優(yōu)化建議。
目前,學校對引進的課程和服務最看重的仍是課程內容和設計的專業(yè)性,其次是課程是否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課程設計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授課教師師資和教學能力。
在課程建設方面,希望能依托教育類高校與其他學校共享共建課程,學校之間相互引用優(yōu)秀課程,逐步形成更為優(yōu)質的課程。學校對引進的課后服務仍有培訓需求,希望以線上視頻形式開展以方便教師隨時查看,同時減輕教師集中培訓的負擔。
1. “雙減”后課后服務的課程內容優(yōu)化建議
在希望引進的課后服務解決什么問題方面,平均值從低到高依次為:學生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提升、教師備課及授課負擔過重、學生在減負前提下的學業(yè)進步、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興趣和特長培養(yǎng)。
在課程內容方面,學校普遍對體育課程、英語聽說課程、編程課的呼聲較高,但在重要性和需求方面,仍然集中在與學科類更相關的課程,包括與部編版語文教材配套的閱讀課程、與數(shù)學思維能力發(fā)展匹配的數(shù)學課程等這類能夠提高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課程。另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勞動課程、美育課程等也受到了普遍關注。
2. “雙減”后課后服務的課程形式優(yōu)化建議
所調研學校對電子化或雙師類服務呈現(xiàn)非常積極的態(tài)度。問卷中所描述的電子化或雙師類服務課程只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實施、操作設備、維護課堂秩序即可。學校引入電子化或雙師類服務更多的還是希望提供標準化課程與資源,減輕教師負擔。85%的學校表示愿意采用如此形式的課程,希望可以協(xié)助學校解決提供標準化課程資源、開發(fā)標準化的線下課后課程、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引入標準化測評體系、提供線上雙師課程、提供課后課程的師資培訓等問題。其中,對平臺提供標準化課程資源和開發(fā)標準化的線下課后課程的需求尤為迫切。
同時很多學校也對雙師類課堂表現(xiàn)出與教學效果相關的擔憂。其中,最為擔心的是線上教學能否保證學生的參與度與教學效果,以及線上教學開展實操類、藝體類課程的局限性,校外教師的師資問題或教學能力。此外,校外課程的專業(yè)性與規(guī)范性、校外課程的采購費用與成本、與校外課程提供方的溝通與管理,也是學校擔心的問題。
另外,在課后服務活動方案提供方提供培訓支持方面,大多數(shù)學校希望校外機構能提供一系列課程使用講解小視頻,投放于固定平臺上,便于教師隨時查看;還需要組織一些調研、教研和培訓活動,包括但不限于以學校為單位的小范圍溝通、以學校為單位的線上教研及以地區(qū)為單位的線上線下講座培訓。
3. 未來發(fā)展展望
在學校課后服務的未來發(fā)展方面,大多數(shù)學校建議依托高質量教育類高校內部資源共享,共建課程,同時可以引入校外資源,實施素養(yǎng)興趣類和綜合實踐課程以及學科拓展和競賽類課程。也有部分學校愿意組織校內教師,開發(fā)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和學科類輔導課程,支持學生組建社團和興趣小組,開展文體活動。
整體來看,學校對專業(yè)性較高的校外機構提供專業(yè)的課后服務課程與共享平臺表現(xiàn)出非常積極的態(tài)度,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相應服務:內容上,提供以提升學科素養(yǎng)為主的課程;形式上,可使用電子化手段,保證在課程內容高質量的基礎上盡量減輕教師備課負擔,并提供學校之間交流共享的平臺;配套服務中,適當提供培訓,同時注意不要過度增加教師負擔。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