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靜
文化是一個名族和國家精神的延續和傳承,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精神的集中表達。作為一所新建園,體現在環境“新”、設施設備“新”、教師“新”、辦園理念“新”等方面。為逐漸形成新建園辦園特色,促進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開發與發展,幼兒園以桐城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在幼兒教育中不斷融入地方民俗文化,豐富課程內容,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要充分融入社會資源,將祖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優秀案例傳達給幼兒”。地方民俗文化作為祖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應充分挖掘其教育資源,引導幼兒感受家鄉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其對家鄉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合理利用民俗文化,發掘民俗文化價值,融入幼兒園活動,對促進幼兒發展具有積極的價值和可行的途徑。
一、桐城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桐城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能為幼兒園提供優質的資源,促進地方民俗文化的開發與傳承。桐城的民俗文化分為以下幾種:
(一)桐城人文環境與民俗文化
桐城自古享有“文都”的美譽,它有著豐富智慧的“桐城派”,又有著名揚天下的美景、美食。“桐城派”大家方苞、劉大櫆、姚鼐赫赫有名;桐城的美景“孔城老街”“文廟”“六尺巷”“龍眠山”“投子寺”“披雪瀑”……家喻戶曉;桐城的名吃“大關水碗”“桐城豐糕”“孔城米餃”“蒿子粑”等備受青睞;更有“紫來橋下水,龍眠山上茶”的桐城小花茶碧綠青翠,喝一口唇齒留香,令人意猶未盡。
(二)桐城民風與民俗文化
1. 桐城民間故事、童謠。桐城的童謠、民間故事有很多,一些童謠、故事富有教育意義。如桐城地方童謠《做粑》:“做粑做粑,做粑哪個七(吃),大粑送隔壁,小粑自已七”。這首童謠既朗朗上口、詼諧幽默,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六尺巷》的民間故事廣為流傳,體現了桐城特有的禮讓文化,禮讓文化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應汲取其精髓,讓其發揚壯大。
2. 桐城民間游戲。桐城的民間游戲種類多樣,很多民間游戲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簡單又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歡。如游戲“滾鐵環”“挑棍”“搖船”“抓五子”“斗雞”“跳皮筋”“打彈珠”等。這些民間游戲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幼兒體能、認知、交往、情感、智力等的發展。
3. 桐城民間習俗。桐城的民間習俗除了傳統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節日,如“三月三”“掃塵”“舞龍燈”“灶王節”等,在富有地方特色的節日活動中會體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快樂。
(三)桐城文化與民俗文化
桐城的茶文化、旅游文化、飲食文化等日益發展,近幾年桐城政府連續舉辦了“桐城小花節”(茶文化)、“桐城樟楓桂花節”(旅游文化)、“桐城特產展示節”(飲食文化)等活動,逐漸形成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動。
二、桐城民俗文化教育內容的組織形式
由于幼兒園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動涉及內容較廣,有些內容自成體系,可以形成專題性的教育活動,甚至是學科教學活動;有些內容相對寬泛,但與現行的幼兒園教育主題吻合,這部分內容就可以滲透到相關領域。
(一)學科活動
部分民俗文化教育活動內容相對豐富,占用時間相對較多,這些內容在幼兒園或者社區學前教育機構,常以學科活動形式存在,如體育類、棋類、藝術類活動,有固定的指導教師和固定的場所以及相對豐富同時又含有一定內在邏輯體系的內容。這些活動一般可以貫穿整個幼兒教育階段,甚至更長時間。
(二)專題性教育活動
在幼兒教育階段,有些民俗文化教育活動因為師資原因,雖然未能開發出富有邏輯體系的某類民俗文化教育活動,但也有一部分內容相對完善,這些內容就可以通過專題的形式存在下來。
(三)滲透到相關領域
任何民俗文化教育活動都可以通過一定形式融入相應的主題活動中。如名勝古跡可以融入“我的家鄉”或者“快樂的假期”“一起去旅游”等主題中;相關的歷史名人、民俗、傳統服飾等內容可以通過類似的主題呈現出來;而與體育類、棋類、藝術類等與能力相關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可以通過“認識自我”“我的特長”或“我愛家鄉”等主題呈現出來。
三、桐城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的方法
對于幼兒來說,民俗文化教育內容還是受歡迎的。但是,由于師資條件、課程資源方面的不足,特別是部分民俗文化活動的設計脫離現實生活,遠離幼兒的生活,而且少數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只流于形式,幼兒參與的機會不多,動手機會少,導致幼兒興趣不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將民俗融入幼兒教育。
(一)桐城民俗文化與幼兒園環境相融合
《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在環境的創設中,幼兒園分別將桐城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兒園大環境和班級小環境中。
1. 桐城民俗文化體現在幼兒園大環境中。幼兒園大環境創設主要是指幼兒園公共的戶外活動場地、樓梯、走廊、墻面等。在幼兒園的大環境創設中,注重將桐城本地的著名的景點、代表建筑、民風、民俗、民間工藝等通過剪紙、繪畫、布藝、刺繡等方式巧妙地融合到幼兒園的戶外、走廊、墻面、樓梯、農家小院等環境之中;幼兒園還拓寬了種植區,種植一些桐城特有的植物(桐城水芹菜、紅花草等);創設了“桐城小吃一條街”“農家小院”等大型區域活動;布置了大幅的主題墻面:教師剪紙展覽、幼兒的撕貼畫展示等。將環境創設和桐城民俗文化相結合,創設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外部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和體驗到了桐城獨特的地方文化。
2. 桐城民俗文化體現在幼兒園班級小環境中。為充分顯露桐城地方特色,幼兒園各年齡段分別開展了主題活動“香香的家鄉茶——桐城小花”“桐城民俗文化——黃梅戲”“龍眠河上的橋”“桐城民間童謠”等,并開展了與主題活動相關的區域活動,教師和幼兒齊動手布置主題墻、充實區域材料、制作特色吊飾等,幼兒在聽聽、看看、做做、玩玩中感受到了家鄉文化的魅力,體驗到了民俗文化帶來的樂趣。
(二)桐城民俗文化與幼兒集體教學活動相結合
在桐城民俗文化的挖掘與運用中,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特色的集體教學活動。在大班,為了讓幼兒認識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秋石”,開展了社會活動《秋石知多少》,激起了幼兒對秋石的興趣,從而產生探究桐城特產的欲望;為讓幼兒了解家鄉的橋,開展了科學活動《龍眠河上的橋》,幼兒認識了龍眠河上雙子橋、紫來橋、彩虹橋、廊橋等各種各樣的橋的同時,又了解到不同的橋蘊含著的不同典故,知道了不同的橋有不同的建筑方法及不同的作用。為讓幼兒會玩家鄉的傳統游戲,開展健康活動《抬花轎》《摸瞎子》。在中班,為讓幼兒喜愛家鄉的特產,開展了社會活動《美味的桐城水芹》。為了讓幼兒感受家鄉的名勝古跡的美,開展了美術活動《嬉子湖畔》《美麗的孔城老街》等;為了讓幼兒會唱桐城地方民歌“桐城歌”,開展了音樂活動《好聽的桐城歌》;為了讓幼兒了解家鄉的春節,開展了語言教學活動《拜年啦》……在小班,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適當開展了一些關于桐城民俗文化的教學活動。 如語言教學活動《桐城話》《剝豆豆》 等,讓幼兒在傳承家鄉的方言的同時體會家鄉方言的趣味性。在不斷地摸索、實踐中,幼兒園園本化課程逐漸呈現。
(三)桐城民俗文化與幼兒游戲相結合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園在游戲活動中充分注重融入地方游戲。
1. 利用地方資源創設游戲場景、制作游戲道具。麥稈、稻草、竹子、石頭等自然物品在桐城隨處可見,引導幼兒將竹子、麥稈、石頭、稻草等物品投入到幼兒園區域游戲中。幼兒在與這些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學會玩法,并創造性地開展制作、粘貼、建構等多種游戲活動。幼兒在區域游戲中制作的稻草人、草繩、草團、竹竿等又作為戶外活動的器具運用到戶外活動中,節約了成本,也提供了多樣化的體育活動材料,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提高了活動效果。
2. 把傳統游戲融入幼兒游戲中。桐城的民間游戲種類繁多,且大部分都很受幼兒的歡迎,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安全、有趣、有益幼兒身心健康的民間游戲穿插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如:跳格子、滾鐵環、踢毽子、跳皮筋、抬花轎、搖船等,這些傳統游戲不僅可以讓幼兒了解過去,還可以豐富幼兒園現在的游戲內容。
(四)桐城民俗文化與家園共建相結合
除了通過在幼兒園五大領域中滲透式開展民俗文化教育以外,還通過家園合作共建的方式,增強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各自具有其功能,通過與家庭合作,開展滲透式教育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更加良好的效果。
民俗文化對于成人來說,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深刻的理解,但是對于幼兒來說卻是很難的,家長可以引導幼兒通過繪本的形式將民俗文化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在幼兒面前呈現,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自己對民俗文化的理解講述給幼兒聽。也可以將民俗文化中涉及到的實踐文化,如飲食文化、茶文化等,通過勞動實踐展現出來,并通過網絡平臺呈現在大眾面前,讓幼兒與家長共同見證民族文化所帶來的教育成果。對于桐城民俗文化中的文明禮儀部分,可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滲透謙遜禮讓、寬容待人的民俗文化教育,增強孩子對桐城文化中謙讓、感恩的意識,滲透桐城先賢做人做事的思想,激勵孩子從小做起,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良好的道德根基。
民俗文化通過說教的方式進行教育的效果是有限的,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讓孩子親身體驗。家長可以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設計適宜家園共育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孩子到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去感知、感受桐城民俗文化。
四、桐城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中的意義
(一)在幼兒園中融入民俗文化更好地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地方民俗文化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幼兒教育中融入了地方民俗文化,使幼兒教育的內容更充實,達到了更好的育人效果。幼兒作為民俗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和踐行者,不僅開闊了視野,增強了知識的積累,也促進了其社會性的發展。
(二)在幼兒園中融入民俗文化,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在幼兒園日常的教學活動、環境創設、游戲活動、實踐活動中融入地方民俗文化,讓幼兒園的教育趨向多元化特點,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自己的家鄉,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融入桐城民俗文化,幼兒或唱、或演、或拼、或搭、或跳……享受著民俗文化帶來的無窮快樂。在實踐活動中,組織幼兒去六尺巷、文廟、博物館、美術館、廊橋等實地參觀,讓幼兒零距離接觸民俗文化,在耳濡目染中產生對家鄉的濃濃熱愛之情,由衷地產生自豪感。
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中,不能是一時興起,而應形成長效機制堅持并實施下去。幼兒園要整合民俗文化,把優秀的桐城民俗文化資源化融入到幼兒園課程中,這不僅符合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需要,滿足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適應中華民族發展的需要,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作出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