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雅芬
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閱讀對學生發展學科核心素養越來越重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簡稱“課標”),從落實“立德樹人”的角度對英語學科的課程目標有了重新定義,提出以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格和學習能力為核心素養的課程總目標。學生對主題語境和語篇結構的理解深度,直接影響學生語言學習的效果和思維發展的水平。
近年來的中考英語閱讀理解題中,細節理解題逐漸減少,而推理題和主旨大意題逐年增多。傳統的閱讀課側重詞匯、搭配和句型結構等語言知識的學習,忽略了文本觀點意圖、語篇結構、思維品質甚至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要求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閱讀是一種多維思考模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感知語篇結構,形成語篇結構意識,遷移運用語篇結構,從課堂的語篇文本中發展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學會理解,學會應用實踐,學會創新遷移。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在英語課堂上通過英語學習活動得到落實,因此對課例的探究與反思就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課堂實踐
依據對《課標》提出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筆者結合自己開設的一堂公開課,嘗試探討如何在具體的語篇教學中,具體實踐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的語篇結構意識教學。
(一)語篇研讀
(What)本文是“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下“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下的一個子主題——良好的人際關系與社會交往。本文介紹了Mr. Cooper不開心,他想要和動物朋友們去野餐,四位動物朋友熱烈討論野餐要帶什么食物,最后Mr. Cooper和朋友們有了一次開心的野餐,Mr. Cooper最終變開心的故事。
(How)本文是對話性閱讀課,并有8幅生動的插圖。對話簡單,但內容豐富,句式不重復,表建議的句式有Would you like to... / What about...,表示想要的句式有Id like to... / I want to...。雖然對話簡單,但主線清晰,引導學生圍繞著Mr. Cooper不開心(起因)——他打算朋友一起去野餐,討論要帶的東西(經過)——最后他們玩得開心(結果)一條完整的故事發展的主線學習語篇的結構。
(Why)旨在讓學生在所熟悉的人際交往話題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幫助他人,并且學會用恰當的方式疏解煩惱。
從文本結構看,本課圍繞What—How—Why展開教學,進行文本結構解析,達到文本信息條理化、結構順序邏輯化和關鍵內容清晰化的目的。這是一課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對話閱讀課,旨在讓學生通過看圖片討論問題,結合圖片和標題預測文章對話內容,再通過閱讀,檢測預測并進一步學習邀請和建議的表達。如何把圖畫和文本建立聯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和發展閱讀思維是本課要思考的內容。從德育價值看,本文介紹了Mr. Cooper不開心而想要和朋友去野餐,他的朋友給出積極的建議,體現了社會交往中的朋友情誼,這是學生所熟悉并且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教師在引導朋友間的互幫互助時,也要讓學生積極思考,朋友間要如何相互幫助才是有意義的,鼓勵學生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學會和朋友積極健康地交往,同時學會關愛他人的美好品格。
(二)教學目標
1. 學生能夠理解圖片之間的人物關系和邏輯內容;
2. 學生能根據圖片預測故事情節,并分類歸納故事情節;
3. 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完成語言輸出。
(三)教學過程
本文設計教學依據《課標》倡導閱讀課堂有層次地劃分為三個階段: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以及遷移創新類活動。具體如下:
1. 理解類活動中,我先以Mr. Cooper的自述(Hi, my name is Mr. Cooper.
I have long? ? ? ? ?[he?]. I live in the open? ? ? ? ?[e?] (空氣). I often sit on a? ? ? ? ?[t?e?].),學習/e?/的發音規則,接著引出share和care,讓學生自主發音,學生不僅在情境中學習了音標的發音規則,又對本課的文本情感意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我以圖片為依托,出示動物朋友的圖片:Miss Long neck, Miss Long hair, Mr. Long nose, Mr. Big head,給四個動物朋友按照動物特征命名,不僅幫助學生復習了舊知,還使得學生快速理清了圖片和對話的關系,融入文本和圖畫的情境中,為文本閱讀做好準備。然后讓學生結合圖片和標題,預測語篇內容,預測故事情節能夠有效地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培養學生在思考中閱讀,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2. 在應用實踐活動中,學生先閱讀文本,回答4個問題,從文本中找出相關信息,教師和學生共同根據回答情況,進行及時反饋交流。
Q1: How is Mr. Coop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在故事的開頭)?
A: He is not happy.
Q2: What would he like to do?
A: He would like to have a picnic with his friend.
Q3: What do Mr. Coopers friends take with them?
A: They take some hamburgers, bananas, fish and bread.
Q4: Are they happy in the end (結尾)?
A: Yes, they are.
學生有了前面圖片預測的幫助,很快就回答出第一個和第四個問題。帶著四個問題去文本中找答案,學生能理清文章的主線,培養學生對圖片信息結合文字信息的理解、分析和歸納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和策略。然后學生再次讀圖,根據圖片劃分結構。Sort the pictures and divide the dialog(對話分段)。(reasons原因、invitation邀請、food食物、results結果)學生根據圖片劃分段,這是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培養學生深度閱讀文本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概括的聚合性思維能力。最后復述并思考:How to be a good friend?(be helpful / be kind / nice / care for / share with)。根據關鍵詞復述文本,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這個環節的輸出,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好朋友,學生能快速回答出kind, good和nice等簡單的形容詞。教師點撥be helpful, care for和share with等詞語,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這樣不僅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又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啟迪智慧、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意識,能更好地體現英語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 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由于授課的第二天是圣誕節,筆者通過設置情境:Christmas is coming! If we want to have a Christmas party, what do we have to think about?小組討論,說一句或寫一句完整的話。Q1: Where do you want to have a Christmas party? Q2: Who do you want to go with? Q3: What would you like to take with you?和Q4: What do you want to do there? 然后給定小文章開頭和結尾,學生以A Christmas Party為主題,完成寫作。學生對節日話題較為感興趣,在討論環節中,都能暢所欲言,并能以小組為單位,寫出一句完整的話。接著小組派代表,在班上分享答案,思維碰撞,不斷拓寬句式和思維。
寫作輸出是讓學生描寫第二天的圣誕聚會的準備,通過創設一個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結合閱讀中搭建的“腳手架”,有效地引導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語言知識,完成語言的輸入到輸出的過程。
二、自我反思
反思本節課,筆者認為可取之處在于:
(一) 教學目標設定合理
《課標》對學生的語篇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所以筆者在每個話題的Section C和D中的文本教學,都有意識、有目的地對文本進行處理,從而進行語篇教學。本課是對話式的閱讀課,句子較為簡單,因此筆者找到簡單對話中的隱性銜接點,處理成完整的語篇。完整的語篇就有一條明確的主線,整堂課大部分學生能跟著一條主線思考問題,注意力較為集中,文本的輸入環節,效果較好。
(二) 教學設計科學
教材的大部分語篇不局限于文字,相對于常規的語篇教學而言處理難度更高。語篇分析不僅要分析語言部分,也要分析非語言部分,如圖像、聲音和動畫等。因此本節課把看似分散的對話和圖片相結合,創設情境,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入語境中。通過提問、暗示和追問連貫有效問題,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輸入,從而能進行有效輸出。
本節課亦有很多不足之處,學生對語篇結構的意識不強,習慣逐字逐句閱讀。在對圖片進行劃分上,學生較為懵懂,在閱讀全文分析語篇結構活動中,耗時過多。教師對學生自主思考語篇分段的引導不夠到位,學生被動接收。雖然最后有了語篇結構劃分的意識,但是如果在授課時能多啟發思維,效果會更好。最后導致在輸出環節,學生得到的寫作時間不夠充分,有一部分學生無法獨立寫出完整的文章,完成效果較差,展示環節也比較倉促。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應從字跡、內容、結構和細節等進行全方面評價。如果學生能加入評價環節,效果會更好。
三、分析與總結
《課標》指出,英語課程內容包含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個要素。依據英語課程標準,結合本課例,筆者基于英語閱讀語篇結構意識,有如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有趣多樣的教學情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思考如何讓學生把有限的注意力更長時、更有效地投入課堂。本課通過對Mr. Cooper的四個動物朋友依據它們特點的名字介紹的設計,使學生的注意力自主地投入課堂,學生帶著新奇的目光積極地根據圖片念出每位動物朋友的名字,從而不由自主地融入“朋友”這個情境中,為閱讀做準備。在每個環節的銜接點,都做了主線的過渡補充處理。在讀后寫作環節,通過設計第二天到來的圣誕活動,使得學生能更投入地完成輸出寫作。適時適當地以語篇為依托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的學習才發生了。
(二)引導學生感知語篇結構,培養學生形成語篇結構意識
感知語篇的目的在于理解語篇的形式層信息,側重語篇的主要細節和內容。語篇結構是語篇內容的空間形態,包括時間線性結構語篇、空間線性結構語篇、并列結構的短語篇、總分敘論結構語篇、分總敘論結構語篇和總分總敘論結構語篇。讓學生感知段落的邏輯和語篇的銜接結構,如時間、因果、增補和轉折。在本課中,通過讓學生根據圖畫和文本劃分段落,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層認識,而后學生根據圖片和關鍵詞復述文本,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語篇邏輯,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從而為讀后的寫作搭建“腳手架”,即幫助學生獲取增加元認知控制能力的方法。
(三)引導學生感悟文本主題,在閱讀中形成思維品質和人格品質
英語的閱讀在中考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學生形成語篇結構意識,把握文本主題后對學生解決主旨大意題、推論題和作者意圖題都有幫助,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只有使學生學會把握文本主題和結構意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學生的人格品質也可以在大量的閱讀中形成。因此閱讀課不僅要教學生知識和閱讀方法,更要滲透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使學生通過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各個文本主題的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語篇教學不是一堂課的教學終點,教師應當滲透在平時的教學中。語篇的處理方式也是豐富多樣的,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語篇教學上的探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記錄課例、不斷反思和反復研究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
*本文為縣級課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語篇結構意識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KTZ-208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