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蘇婷 葉潔楠
摘要:景觀設計作為一種最直接的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外在表現,所涉及的領域和種類很多。在后疫情時代,公園作為城市重要的恢復性場所,是人們交流、運動和休閑的理想空間,因此如何處理好與之對應的問題就變得尤為重要。文章從后疫情時代的視角出發,分析城市公園綠地景觀設計更新策略。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城市綠地公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1-0-03
1 研究背景
1.1 疫情引發全球城市危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類新型交通工具層出不窮,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各類傳染病的傳播速率空前加快,并逐步形成了全球危機。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人類先后經歷了由霍亂弧菌引發的霍亂、由SARS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非典等多種流行病,每一種流行病都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如何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各國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
1.2 疫情凸顯城市公園綠地的價值
疫情期間,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禁令,實行封控措施,城市被迫暫時停擺,封控增加了人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也對大眾心理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城市綠地景觀在疫情防控期間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1]。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人們對公園尤其是公共綠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公園綠地本身就是抵御各類災難時進行緊急疏散的重要場地,綠色空間可用作防疫隔離和應急使用空間場所,以解決疫情帶來的醫療隔離及治療空間不足的問題;二是公園作為城市恢復的重要場所,對緩解精神壓力、培育積極情緒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同時,為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娛樂需求,城市公園綠地在布局上應更為緊湊,以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不便。
2 后疫情時代對城市公園綠地的思考
2.1 “健康城市”理念
“健康城市”理念于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城市”是一種基于自然環境、社會聯系而形成的健康的新型發展理念,它強調城鄉互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及資源環境相協調的一種可持續關系,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居住環境。改善城市公共休閑設施、城市公共綠地系統,以及健全公共休憩場所和公共衛生健康防護體系等是解決公共衛生問題的關鍵。后疫情時代,大眾對健康的需求空前高漲,面向健康的城市理論深入人心。
2.2 “韌性城市”理念
彈性是指彈性和復原力,包括彈性和復原,指在不改變自身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影響和改變外部世界的能力。增強城市的韌性,減少城市的隱患,讓城市具備自救或自愈能力。韌性城市是一個“城市大腦”,在災難來臨之前和災難來臨時,城市大腦可以快速作出反應,建立城市危機警報系統,并建立能確保城市正常運行的指揮系統[3]。
將“韌性城市”與災難相結合的理念,在這次疫情中,引發了各大城市對其戰略儲備和應急管理的思考。為了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美國、日本等國家相繼建立了一些規模較大的城市彈性工程或研究中心。而中國是世界上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也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近年來,我國各地陸續建立了方艙醫院等應急醫療設施,并得到了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要想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增強自身實力,需要政府、企業、媒體、學界共同努力,打造韌性城市。
2.3 綠地抗疫價值
鑒于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國外學者認為,城市封閉政策具有“兩面性”,而城市綠地對公共衛生利益而言具有很大的價值。封控雖然降低了疫情蔓延的速度和影響,但對各個國家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因此,必須正視封控帶來的負面效應,在封控期間居民非必要不出門,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交際活動,缺乏適當的運動,容易出現健康問題。另外,長期居家容易引發人們的孤獨感和焦慮感,誘發精神類疾病等,導致一系列公共健康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綠地可以起到改善空氣質量和緩解城市居民精神壓力的作用。
2.4 疫情大流行后的綠地規劃設計
讓城市更綠一直是城市綠地規劃的重要目標。國外很多學者認為,疫情會影響綠地的種類和分布,也會影響市民對綠地的期望。同時,會對城市綠地的功能、形態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對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產生影響。疫情過后,綠地設計師應對個性化娛樂設計引起重視,而不只是團隊運動、跑步路徑的延長加寬。此外,對于與陌生人生理上的距離感也需要重新評估,這些都對城市綠地的規劃和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疫情的不確定性,許多國家都在考慮增加公共設施以提升公眾的生活品質。隨著經濟的復蘇,公眾對運動基礎設施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區會有大量綠地出現。
3 疫情給景觀設計帶來的影響
3.1 對人們社交空間距離的影響
在疫情防控期間,人與人的社交距離為1米。在疫情之后,一個相對半封閉的城市公園作為一個整體,有一條主干道,仍然可以發揮主要作用,讓人們遠離喧囂,獲得一個與世隔絕的獨立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公共環境的需求日益增加。
保持社交距離已成為減少人際身體接觸和控制病毒傳播的重要策略,盡管這樣做可以控制疾病的擴散,但卻讓大多數人在物理空間和心理上與他人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3.2 對人們生理上的影響
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差,長期的居家隔離會造成其身體的運動功能降低,容易引發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健康問題發生的概率不斷提升。一方面,生理、心理與現實的矛盾導致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大幅降低;另一方面,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容易出現心律不齊等問題,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4 后疫情時代城市綠地景觀更新策略
4.1 完善公園使用功能,合理規劃相應分區
為了應對各種突發的自然災害和人為情況,城市公園應該發揮關鍵作用[4]。城市公園應具備更多的分區,如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空間以及一些公共文化設施。這些功能分區既要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又要符合現代城市建設理念,提升人們的居住質量。
(1)建立體育活動空間,這不僅可以提高個體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以滿足長期居家的人的精神需求。
(2)營造文化交流空間。人們居家隔離,只能通過電子產品與外界聯系。因此,社區可以劃分出若干文化區域或公共活動區(如圖書館、美術館等),并將各種功能分區有機結合起來。這類分區主要滿足人們日常社交和休息需求,便于思想碰撞以及對人生的反思及規劃。
(3)設計園林景觀觀賞區。園林植物的配置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園林中的人看到自然與人文共存的獨特景觀,讓人沉浸于優美的景致中,在觀景中盡情地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安逸。
(4)打造開放式藝術展覽區,讓人們在特殊時期也能開闊眼界,陶冶情操,豐富藝術經驗。
(5)建設餐飲娛樂休閑區,設立臨時性的露天餐廳、書屋,提高場地利用率,激發周圍的商業活動。
4.2 注重交通動線設計
在規劃設計城市公園綠地時,要充分考慮公園內人員流動情況。在規劃道路時,應保證園區內交通的通暢性,避免發生擁擠堵塞現象,拉開疫情期間人員之間的社交距離[5];中心道路與環形主路要根據有關道路規范建設,盡量避免出現死胡同,避免出現“回頭路”。
另外,首先應根據不同人的需求以及周邊路網布局等因素確定主干道長度,其次要考慮各條主要交通干線之間的相互關系,最后要考慮不同的交通流量。支路寬度宜為3~5米,人行道路宜為3米。另外,其他地區的人會駕車到市區的綠地公園游玩,因此,在規劃這類公園時,可以巧妙地設置交通路線,讓市民不必下車就可以領略到美麗的景觀。
4.3 療愈景觀的運用
合理的景觀設計能有效地減輕人群的心理壓力,給予人們親近自然的機會,有利于疫情防控,也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發展[6]。目前我國對治愈性景觀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主要圍繞醫院花園以及療養院展開,是為了減輕病人的緊張情緒,使病人的情緒得到舒緩,從而縮短療程,促進機體康復。這種能夠讓人身心得到放松,改善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的景觀,被稱為療愈景觀[7]。景觀設計師將這些能夠緩解人的壓力的景觀元素,稱為治愈元素。療愈景觀是將環境心理學與環境行為學融合在一起的結果。通過對空間的指導,可以控制或舒緩情緒,改善心理健康,轉變人們的生活態度。可以有效地調節人的心情,改善人的精神狀態,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3.1 景觀元素的選取
治愈性景觀不應該是生冷或堅硬的,也不應該是反叛的、矛盾的。美的存在具有共性,人類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其對大自然的美麗有一種相同的感知。大自然是一個龐大又充滿活力的媒介。中國古代山水畫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具有獨特而深刻的美學意蘊。山水是自然界最具象征意義的要素,也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主體。水景是靜思的引導要素,能有效調整室內的溫度、濕度;魚蝦、禽鳥、松鼠等動物的聚集,能使療愈景觀充滿生命力;河水拍打岸邊的聲音,對緊張或抑郁的人來說,可以起到安慰的作用。除了動態的水景之外,還可以設計人工水景。
4.3.2 植物搭配
首先,選擇適合區域氣候、生態條件和存活率較高的植物,使園區發揮一定的療愈功能。植物中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等作用。在種類繁多的植物品種中,最受歡迎的有黑心蕨和白蠟木。在綠化建設時,必須充分配置各類植被以營造適宜的環境。
其次,在酸性環境下,植物多酚能有效抑制病毒傳播。植被可以采用叢植、列植、立體或半包圍等種植方式。利用植物打造一個封閉空間,形成很好的景觀屏障,阻斷病菌的擴散,達到防塵、降噪、增加安全感、改善環境等作用,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8]。
最后,應結合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感受篩選種植種類,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營造舒適美觀的療愈環境,通過“五感療法從人的感覺角度來協調人的生理、心理健康”[9]。
4.4 科技與景觀設計相結合
景觀設施和智能交互裝置的設計不僅可以讓人們視覺上產生愉悅感,而且可以讓人身臨其境,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層面獲得沉浸式體驗。運用科技手段設計景觀,不但可以使花卉的形狀更加豐富,而且可以呈現各種色彩,從而使人工景觀產生自發光的效果,讓人們在夜間也能觀賞美景。
例如,智慧園林就是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建立智慧公園大數據庫,將人與自然以智慧的方式聯系在一起,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感知、相互影響[10]。構建智能園林景觀系統,能使園林綠化、養護工作的管理方式、管理觀念得到不斷優化。這既符合國家綠色環保、節約能源的發展需求,又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5 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導致他們對療愈和康復的需求激增。為了減輕心理應激產生的壓力,人們必須采取各種方法調整身心狀態,因此作為公共空間的城市公園是必不可少的。公園作為城市重要的恢復性場所,可以開展規模適中的團體活動,是后疫情時代人們交流、運動和休閑的理想空間。
參考文獻:
[1] 吳天杰,卓志雄,曾真,等.后疫情時代口袋公園的恢復性效應影響機制研究:基于視覺觀感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9):1-11.
[2] 王詩琪.疫情背景下徐州城市公園感知恢復性影響機制[J].南方建筑,2022(8):1-9.
[3] 韓婉玉,許穎,黃潔.韌性視角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策略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2,13(18):92-94.
[4] 姚康康,陸蔣蘇,張華.后疫情時代高層住區適老化景觀更新策略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2(2):235-236.
[5] 朱云祥,彭軍.后疫情時代城市綠地公園的景觀設計研究[J].現代園藝,2022,45(1):128-131.
[6] 武艷艷.治愈性景觀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探索[J].山西建筑,2021,47(18):164-167,198.
[7] 殷利華,張雨,楊鑫,等.后疫情時代武漢住區綠地健康景觀調研及建設思考[J].中國園林,2021,37(3):14-19.
[8] 李舒萍.基于健康理念視角下的城市公園療愈景觀設計:以桂林市為例[J].現代園藝,2021,44(24):76-79.
[9] 馬靜,陳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視域下植物景觀設計的治愈功能分析[J].工業工程設計,2021,3(1):112-117.
[10] 桑瀟.新冠肺炎疫情視域下對未來社區空間景觀設計的思考[J].現代園藝,2022,45(1):111-113.
作者簡介:袁蘇婷(199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
葉潔楠(1986—),女,浙江寧波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城市綠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