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高俊麗,女,漢族,山東濱州人,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老年社會福祉。
[ 摘要 ]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齡問題的研究日益成為學者們所關注的焦點。老年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問題也越來越明顯。本文以濟南市某社區為例,考察了城市社區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現狀及其變化趨勢,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反思,探索解決城市社區老年人社會交往問題的路徑和方法,為緩解城市社區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問題提供參考意見,更好地解決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問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 關鍵詞 ]
城市社區;老年人;社會交往
中圖分類號:C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04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老年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老齡問題研究成為更多學者所關注的話題。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64億,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8億人,成為重度老齡化國家。同時,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長,老齡問題研究變得尤為重要,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研究是老齡問題研究的重要內容。在老齡化過程中,城市社區老年人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老年人退休后,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會引發許多生理和心理問題,改變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參與社會交往的條件,以及對社會交往的態度和需求。老年人的社會生活包含著社會交往所需要的內容,而且社會交往情況也反映著老年人的生活面貌。但是,新時代許多城市老年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問題研究,大部分是從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角度以及社會參與的正功能研究出發進行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關于城市社區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的實證研究較少。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這個課題研究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研究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對個人、家庭、社區及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老年人通過社會交往獲得情感上的支持,感受到被尊重,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狀態,提高老年人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老年群體對于自身生活的滿意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豐富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具有實踐意義。
2 研究概況
本文主要以濟南市某社區為例,該社區屬于老式住宅小區,建造于20年前,一開始為本地公務員及教師住宅小區,后因相應的行政機關及學校搬遷,部分公務人員及教師相應搬離,部分人員仍居住于此住宅小區。后期,由于該社區一直治安良好,且一直作為公務小區,售價相對較低,對于購房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吸引了一部分濟南新遷入居民的熱購,這也造就了人員構成具有濟南本地居民和新遷入居民的雙重特征,屬于大雜居性質的社區,且人員結構較合理,但以老年人居多。該社區的部分老年人與子女同住,部分老年人與配偶居住,部分老年人獨自居住,具有天然的便于調查的優勢,基本滿足本調查研究所需的樣本特征。
該社區實際居民858人,年齡在60歲及以上老年人664人,年齡在60歲以下的居民為194人,此人數不在本研究范圍內。本次研究范圍內共有664人,其中男性285人,占比42.9%,女性379人,占比57.1%;其中年齡60歲~70歲的325人,占比48.9%,70歲~80歲的253人,占比38.1%;80歲及以上的86人,占比13%;城市戶口413人,占比62.2%,農村戶口251人,占比37.8%;未婚0人,占比0%,已婚(有配偶)314人,占比47.3%,喪偶未再婚257人,占比38.7%,喪偶再婚89人,占比13.4%,離婚4人,占比0.6%;文盲的有44人,占比6.7%,小學文化程度的有104人,占比15.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67人,占比40.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49人,占比37.5%;個人月收入500元及以下的84人,占比12.7%,500~1000元的146人,占比22%,1000~2000元的181人,占比27.2%,2000~3000元的164人,占比24.7%,3000元及以上的89人,占比13.4%;經常參加社區活動的257人,占比38.7%,偶爾參加社區活動的225人,占比33.9%,從不參加社區活動的182人,占比27.4%。
3 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現狀及其變化趨勢
研究發現,在老年人所有交往對象中,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庭成員構成了老年人關系網的中心,成為老年人交往的主要對象。家庭關系還是老年人社會情感關系的最基本要素,雖然現在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家庭職能也在不斷削弱,但他們仍然是大多數老年人尋求心理慰藉的基本力量。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子女的孝敬以及與配偶之間的關心和愛護。而且我國的傳統生活方式也是基于血緣本位和家庭本位的,親屬關系是主要的社會關系。子女更是老年人的主要交往對象,由于血緣關系,老年人經過與子女的交往享受天倫之樂,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支持。
隨著我國城市家庭呈現出核心家庭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但是,城市空間距離影響了老年人的社會交往,雖然現代科技已經很發達,電話、網絡等通信設備也可以輔助老年人進行社會交往,但是有些老年人缺乏使用這些通信設備的能力,相對于與遠距離的親戚朋友交往,面對面的鄰里交往更踏實更貼近生活。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正體現了面對面交往的社會關系網。同時,家庭結構的變化也削弱老人與子女之間在生活諸方面的依賴關系,更多的老年人選擇獨立生活并加重對社會的依賴,老年人不用為子女分擔更多的家務,因而有更多的時間參加種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但是,城市單元樓的房居住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鄰里之間的往來,從而減少了老年人與鄰居的交往活動。老年人的社會交往不僅能夠起到相互之間的心理相容、相互吸引、相互依賴的作用,而且能夠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與寂寞感,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老年人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與人交流,保持積極互動,不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年人不參加社會活動是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沒條件參加,并不是自己本身不愿意參加社會交往活動。影響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的因素主要有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性別、文化、職業等個性化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社會關系網的發展程度也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社會交往需求的滿足,對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具有重要影響。但是,通過研究可以發現,當前的社會網并不能滿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無法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完善城市社區老年人的社會關系網絡,使其能夠安享晚年,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老年人進入老齡化階段后,會面臨著從主體角色向依賴角色的轉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會比以前更差。他們通常被認為是一個需要照顧、幫助和依靠他人過正常生活的群體。這使得一些老年人無法適應這一角色,產生了抵觸情緒,不愿意與他人交流,不能很好地享受老年生活。退休后的老年人從原來的工作角色轉移到目前的休閑角色,會讓他們感到生活沒有目標,自身的價值難以實現,無法適應空閑時間的角色,對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和影響。老年人在退休后,終結了長達幾十年的工作軌跡,脫離了熟悉的工作環境,導致同工作相關的社會交往機會的流逝,人際網絡的縮減,生活空間的狹隘。因此,離退休老年人的生活重心急需從工作向家庭和社區轉移。但是由于家庭居住模式的變化,即幾代人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傳統模式逐漸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從家庭渠道滿足交往需求變得更加困難。同時,處于退休狀態的老年人群具有明顯上升的抑郁情緒和癥狀。對于老年群體來說,繼續參與到社區和社會的互動是建立社會網絡、社會互動,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要渠道。
4 結論
目前,我國對城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重視程度不高,家庭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建設的關注度也不高。城市老年群體在物質生活普遍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滿足與否是可以直接影響到其精神生活的質量,而老年人構筑或維持他們精神生活的基礎就是他們對于社會交往的需求。但是,隨著老年人年齡的不斷增大,可以外出活動的機會也會隨之減少,人際交往的范圍也相應變得更為狹窄,雖然如此,但是這并不能說老年人對于社會交往沒有需求。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的老年人退休后不僅沒有對人際交往的需求降低,相反他們更希望可以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從而充實自己的晚年生活,并且大多數老年人仍然有發揮余熱、自我實現的需求,懷揣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抱負,希望在退休后可以再有機會繼續為家庭、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老年人的潛力是社會發展的強有力的基礎,老齡社會就是要依靠老年人自身的技能、經驗和智慧,通過改變老年群體自身的條件,從而促進全社會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老年人同年輕人一樣都是社會寶貴的人力資源,他們不僅可以通過社會交往發揮更多的社會價值,而且老年人可以通過這種自身和社會價值的彰顯,改變社會上對老年人的負面看法。
研究發現,社會交往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特別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社會交往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過社會交往不僅能夠填補老年人精神上的空白,而且可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研究還發現,交往頻度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還可以影響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交往頻度越高,孤獨感越低,主觀幸福感越高,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老齡化時代,我們更加應該關注老年群體,重視老齡問題的研究,特別是要重視對老年人社會交往的研究。家庭和親戚鄰里作為影響老年人社會交往的重要對象,在老年人社會交往過程中是最密切的。在離退休后,老年人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生活環境由工作單位轉向了社區,主要交往的對象也由同事變成了家人和親戚鄰里。鄰里關系在此過程中變得尤為重要。雖然城市社區的單元樓的住房模式會給鄰里間的交往帶來一定的不便,但是,由于鄰里之間相隔不遠,交往相對來說比較方便,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之間的情感,傳遞信息,進而互幫互助,形成了關系相對密切的社會交往網絡。
在中國城市社區中,老年人離退休后,其家庭地位和社會的地位普遍會有所下降,以往形成的權威角色地位逐漸消失,進而被排斥到社會的邊緣位置,成為弱勢群體,被認為是社會的負擔或包袱。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老年人在退出自己工作崗位后仍然繼續保持活躍狀態,并希望通過社會交往進一步發揮他們積累一生的才智和技能,在晚年充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可否認的是,老年人離退休后在社會組織中進行社會交往的機會變少,進而參加的集體活動變少,更多時候他們是進行獨來獨往的個體活動,或者只是局限在家庭這個小圈子內活動。老年人為子女照顧幼齡的孩子,而子女則經常探望父母,通過這樣的雙向交流,給老年人以情感上的慰藉。正因為如此,為子女照顧孩子占據了老年人的大部分時間,從而影響了他們個人的社交活動。單調的交往對象、狹隘的社交范圍極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的開展,同時,傳統保守的價值導向、交往模式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著老年群體社會關系網的形成和發展。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狀況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心理情緒,而且他們對于社會交往的滿意度對提高他們自身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呼吁社會繼續加大對老年群體的關注,特別是對于老年人社會交往問題的關注,希望可以通過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舉措促進老年人社會交往的正常進行,并借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對生活的滿意度,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永策,李彥,林明鮮. 城市老年社會人際關系網及其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影響——以煙臺市文化苑社區為例[J]. 新疆社會科學,2009(4)110-115.
[2]萬冰青. 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社區老年人人際交往問題研究[D]. 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9.
[3]應慧英. 城市社區老年人群體交往中的空間變遷與融合[D]. 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8.
[4]唐忠新. 中國城市社區建設概論[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252.
[5]袁緝輝. 當代老年社會學[M]. 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203.
[6]楊宗傳. 中國老年人口參加老年活動研究[J]. 人口學刊,1995(6):21-25.
[7]王爽,高健. 交往頻度對退休老人心里健康水平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 職業與健康,2007(15):1287-1291.
[8]左偉,呂立國. 高校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的調查研究[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76.
[9]王碩,艾斌. 西藏城市老年人社會交往結構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7):74-83.
[10]徐勤. 我國城市老年人的社會交往[J]. 老年人口研究,1994(4):54.-59
[11]孫彥峰,叢梅. 天津市“老年社會網”研究[J]. 社會學研究,1993(5)65-71.
[12]王來華. 老年人社會交往的主要特征及變化趨向[J]. 社會學研究,1986(3):21-27.
[13]吳捷. 老年人社會支持、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 心理科學,2008(4):984-986;1004.
[14]陳奇娟. 南京市社區老年人社會支持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