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捷 鄭宗賢


摘要 寧德市屬于沿海城市,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加上多變的天氣,使得氣象災害種類多,出現頻繁,其中氣象災害占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自20世紀中期全球氣候趨于明顯變暖以來,寧德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頻率增加、危害疊加,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更加復雜、艱巨,面臨的挑戰更大。基于此,探討了寧德市開展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作的重要性,思考了防災減災服務職能發揮,提出了促進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職能發揮的建議。
關鍵詞 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服務;工作現狀;思考;建議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2)02–0088–03
氣象部門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防災減災服務工作科技性、專業性強,關聯融合度高且支撐作用顯著,是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因此提升氣象保障服務能力至關重要[1]。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推進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展精準、高效、權威的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建立綜合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促進氣象部門防災減災服務職能的發揮[2]。
1 寧德市針對主要氣象災害開展防災減災服務的重要性
氣象災害是最常見的主要自然災害現象,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沿海地區,瀕臨東海,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嚴寒和酷熱天氣少,溫暖濕潤,雨水豐沛,是我國大黃魚之鄉,也是東南沿海休閑度假和生態旅游勝地。寧德市境內海拔落差大,地形復雜,因此各地氣候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整體上氣候資源豐富,但氣象災害頻發,其中暴雨、冰雹、雷電、干旱、低溫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多發。
(1)暴雨。寧德市水資源豐富,降水量1—6月逐月增加,在6月達到一年中最多,8月以后降水量又呈現逐月下降的現象,8月降水量次之,從4月開始進入汛期,5月為主汛期,降水量較4月明顯增加,與我國大部分地區不同的是,寧德市7月進入臺風季,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7月臺風出現次數相對偏少,多晴熱少雨天氣(圖1)。總的看來,在季風和臺風共同影響下,寧德市降水量年際間變化較大,多暴雨洪澇災害,降水集中于4—6月的前汛期和臺風汛期7—9月,年平均臺風出現3.5個,暴雨年平均5.7 d,大暴雨年發生概率達80%以上,其中特大暴雨多為臺風登陸影響,以柘榮縣出現概率最大。
(2)冰雹。寧德市多冰雹,年平均2.6 d,冰雹西北山區多、沿海地帶少,其中福安和柘榮冰雹出現次數最多,周寧、壽寧、屏南和古田為冰雹多發地帶,處于沿海的寧德、霞浦和福鼎相對為少雹區。冰雹出現在3—9月,集中于冷暖空氣交匯頻繁的3—4月,其次是7—8月,這4個月冰雹日數約占年總降雹日數的74%。
(3)干旱。寧德市降水豐富,但降水量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西北部的山區降雨量多于東南部沿海地區,多臺風影響年份降水量相對較多,加上農業生產水平落后,降水偏少年份極易出現局地性干旱和季節性干旱,整體表現為古田、福鼎、霞浦屬于干旱多發區,壽寧、蕉城、周寧和屏南為干旱少發區,而福安和柘榮介于兩者之間,給區域性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寧德市夏旱出現頻率最高,主要出現在7月上中旬和8月、9月的下旬,其次是秋冬旱,春旱出現的概率較小,其中秋冬旱一般為區域性干旱。
(4)雷暴。寧德市1—12月均會出現雷暴天氣,集中出現在每年的3—9月,6—9月是雷暴高發期,通常8月出現次數最多,達20 d左右,8月下旬由于副熱帶高壓勢力減弱,北方冷空氣極易南下與暖濕氣流交匯形成強對流天氣,雷電天氣出現頻繁。近些年雷暴日數明顯減少,但隨著電子電器的廣泛普及,雷電造成的損失仍然嚴重。
(5)低溫寒潮。寧德市低溫寒潮呈現西北部出現早、結束晚,而東南部出現晚、結束早的現象,低溫寒潮天氣主要出現在冬季,其次是秋季,隨著氣候變暖,秋季寒潮出現次數呈現出減少趨勢,但春季發生日數增加,對冬作物返青和早春播種影響較為不利。分析低溫寒潮月發生特征可知(圖2),單站低溫寒潮天氣12月出現日數最多,其次是11月,5月出現日數最少,6—9月未出現低溫寒潮天氣;區域性和全區寒潮也是12月次數較多,11月次之,其中4—10月未發生全區性寒潮天氣。2016年1月20—26日寧德市低溫雨雪寒潮天氣造成強降溫、積雪和道路結冰,山區最低氣溫降至-11.0℃~-4.0℃,沿海0℃~-4.0℃,沿海大風9級左右,農林漁業遭受凍害,交通、電力和通訊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基于寧德市天氣氣候復雜多變,氣象災害多及其危害嚴重,寧德市氣象部門應結合實際,履行防災減災職能,加大力度進行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體系,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水平,確保國家財產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2 寧德市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能力建設現狀
2.1 加快氣象觀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當前,寧德市已經完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的三位一體氣象立體觀測網的建設,新一代天氣雷達、邊界層風廓線雷達站、海洋氣象觀測網、農村氣象觀測站及災害多發區村級監測預警設施為一體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也投入使用,觀測網絡點增加,站點布局得到優化,實現對重點區域內如高山、海島、旅游景區,以及交通、電力、通信等行業的有效監測,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觀測預報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強,及時有效獲取主要氣象災害的智能感知[3]。氣象預報業務方面,建立時間上從分鐘到年的無縫隙、全覆蓋、智能化預報,完成基于位置的格點化預報,預報的時效性已經精細到0~10 d,空間分辨率達到5 km,同時整合氣象、農業、水利、水文等部門數據資源,建立數據庫和掌上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觀測預報預警信息的共享。
2.2 不斷完善氣象災害信息發布網絡
氣象部門近年來在防災減災工作中肩負重要職責,為氣象災害提供及時有效的預報預警,提前防御災害,降低災害風險。在航空、海洋、交通等領域聯合構建影響評估模型和基于天氣發生概率的風險矩陣,通過部門間的協作溝通,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預警和聯動的機制,在當前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手機、互聯網媒體等公共資源,及時快速地無償向社會公眾發送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將偏遠的農村、山區、沿海區等作為提高預警信息傳播和接收的能力的重點區域,開展以用戶為中心、面向全媒體發展的智慧氣象服務,爭取實現按需自動推送服務。成立應急信息隊伍,形成多渠道、多手段的完善“叫應”機制,解決信息發布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覆蓋率[4]。
2.3 建立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氣象防災減災體制,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搭建具有可靠性、實用性及覆蓋面廣的氣象綜合信息發布平臺,集天氣預報信息、突發災害預警、氣象科普知識、農事指導、農村農業政策及農產品供求等信息為一體的服務內容,通過信息平臺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同時,積極建設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構建農村氣象服務體系,提高氣象防災減災信息覆蓋率和群眾滿意度。比如,與寧德市水文資源勘測中心開展合作交流,基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達成合作意愿,通過智能網格預報為水文局提供中期期貨預測和面雨量預報產品,分析旅游景區附近的流域面雨量預報,及時獲取雨情和預報情況,制作流域洪水預報產品,延長洪澇預警預報預見期,提供出預報成果,并與其他部門共享實時水情網。與寧德市生態環境局開展生態環境氣象服務合作探討,從部門聯動、環境預報預警、人工干預凈化城市空氣、預警預報服務渠道和生態氣象保障服務5個方面介紹了生態環境氣象服務,就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污染源的傳輸研判、氣象要素與環境質量、人工干預、科研課題等進行了交流,探討了污染源傳輸路徑人工影響天氣干預凈化空氣質量的合作,最后雙方落實業務對接機制,由市氣象局積極開展環境氣象服務應用研究,雙方在聯防聯控、環境預警預報、科研課題和人工干預凈化空氣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共同做好生態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推動寧德生態環境氣象服務更上新臺階[5]。
2.4 促進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建設
寧德市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閩政辦〔2021〕29號)精神,加快推進寧德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建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指揮系統,落實機構編制,完善軍民聯合、部門協作、溝通順暢、高效安全的領導和組織管理體系,加強對旱情和作業條件的動態監測,及時啟動、科學實施人工增雨抗旱作業,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生產、生態文明建設、閩東北協同發展、重大活動及應急工作中的服務保障作用,有效提升增雨抗旱、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等方面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
3 加強發揮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職能的思考
近年來,隨著氣象事業的快速發展,寧德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體系逐漸得到完善,有效增強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但現在還存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不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不高、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等問題,阻礙了氣象防災減災職能的發揮,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工作情況和發展方向,建議從以下3個方面加強思考。
3.1 做好組織保障建設
氣象部門要加快防災減災服務工作的組織保障建設,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地方財政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當地政府的考核內容,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重點制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系統建設的投入計劃,要將防災減災系統的運行維護經費列入信息化建設方案,納入地方財政的資金預算。氣象部門加強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和氣象災害防范示范點建設,落實氣象災害救助資金年度預算。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推動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活動,明確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點范圍、政府部門支持引導的政策措施及實施辦法等,如寧德市氣象局與中國人壽保險寧德市支公司聯合開展清明茶、葡萄等保險業務,使社會力量有效參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助推氣象局更好地發揮服務職能。
3.2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防災減災不僅是政府和職能部門的任務,還要依靠廣大社會公眾的力量,因此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的重要工作是通過宣傳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讓公眾既認識到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又能在日常避災或者面臨災害時知道如何自救和互救。各地相關部門大力配合氣象部門宣傳防災減災工作,構建社區、村莊、學校、機關、企業、種養殖基地等宣傳場所或平臺,借助全國防災減災日、氣象日主題,有計劃和有目的地進社區、走機關、進村入戶等,針對性地對本地區、本行業氣象災害風險及抵御災害的綜合能力進行調查分析,設計出專業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內容,確保宣傳形式的形象化、新穎化,目的是社會公眾了解并掌握臺風暴雨、風雹、森林火災、生態環境、海洋等災害影響、防范常識和技能,鼓勵社會公眾從個人做起,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3.3 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監測體系,形成C波段雙偏振雷達、增強型風廓線雷達、微型雨雷達、激光雨滴譜儀、大氣氣溶膠粒徑譜儀和CCN計數器等新型觀測設備為一體的監測網,開展云霧、降水物理特征的精準探測工作,為人影作業實施提供天氣監測預警、作業指揮和效果評估等進行技術支撐。同時,強化組織領導,地方政府增強屬地責任,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同、綜合監管的工作機制,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落實人影工作財政保障。研發人影作業智能業務系統,建立集自動監測分析、預報預警、方案設計、作業指揮、智能作業、效果評估服務為一體的地面人影智能業務展示平臺。加強基層作業隊伍建設,通過學習培訓、技能競賽提升工作人員素質,培養出人影工作的領軍人才,健全崗位人員福利待遇機制,穩定作業隊伍建設,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管理和作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香.福建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與減災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04-108.
[2] 阮龍斌.淺析寧德市干旱指標選用[J].水利科技,2011(1):15-17.
[3] 林秀芳,游立杭,文明章.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氣候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9):11787-11789.
[4] 張莉萍,王建平,范永玲,等.全面提升氣象服務能力 合力構建氣象防災減災體系[C]//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重大天氣氣候事件與應急氣象服務分會場論文集. 2010.
[5] 黃文霖,張翔宇,王偉偉.閩東近44a寒潮氣候特征分析[J].海峽科學,2017 (12):36-40,44.
責任編輯:黃艷飛
Thoughts on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Ningde City
CAI Kaijie et al(Ningde Meteorological Bureau, Ningde, Fujian 352000)
Abstract Ningde city is a coastal city with complex landforms and changeable weather, 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hich account for more than 70% of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global climate tends to warming significantly,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in Ningde city has increased, and the damage has been superimposed.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relief work has become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and the challenge is greater.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 in Ningde city, thought about the func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 Work status; Thinking; Suggestions
作者簡介 蔡凱捷(1991—),男,福建寧德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服務雷電防御工作。
收稿日期 2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