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藝凡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態正義;價值歸屬
中圖分類號:00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4 — 0071 — 03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群體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力日益增長,人類與自然形成了一種破壞和掠奪的不平衡關系,且這種不平衡的關系還在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對自然資源的掠奪而不斷加劇,生態的天平正在翻轉,近年來,厄爾尼諾、北極冰蓋融化、澳洲及北美洲頻發特大森林火災等事件,已經在提醒人類,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程度。由此我們對生態正義這一話題進行討論,進一步闡述了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性,以此作為人類改善生態環境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在逐漸的發展過程中,也發展出相應的生態正義理論,但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與西方哲學所提出的生態正義觀不盡相同,為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應該得到進一步的研究。
二戰后,世界各國經濟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人類生活范圍急速擴展,工業生產不斷擴大,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逐漸顯露,尤其是種種破壞生態的行為,激發了多次聲勢浩大的環境保護運動,這成為了生態哲學產生的現實推動因素。可見,西方的生態哲學從其誕生之初,便帶有著政治活動的價值屬性,生態哲學以一種激進的、高昂的姿態提出新的生活方式,要求對環境進行保護,并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生態哲學有了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環境保護群體內部的階層利益分化方面,生態保護群體劃分為了不同的階層,其所提出的生態正義的訴求,其目的更加多元化,代表了不同階層的利益需求,生態正義觀點逐漸成為立場之爭和政治之爭。
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點正是在西方生態正義紛爭的背景下誕生的,且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點誕生之時,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更加嚴重且緊迫。嚴峻的生態保護形勢需要以行為實踐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正義觀點,而不是將生態正義停留在沒有止境的論證之中,生態正義觀點來源于生態保護的實踐,同樣應該作用于生態保護的實踐之中,代表著現實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只是抽象的理論思辨。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點,恰恰符合了生態正義產生的初衷,明確指出了西方生態正義哲學觀點中的局限性,并針對現實中的生態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構建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態保護體系。
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內涵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即自然觀、生產觀和未來社會觀點。其中,自然觀是指人類對于自然環境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然界有著其獨特的自然規律,是獨立于人類社會的,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對自然界帶來影響,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關系被打破,因此人類需要采取一定的行動,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生產觀是指人類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通常是以征服自然為發展的內容的,即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背離的,而不是和諧統一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雖然可以帶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但是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破壞,即人類和自然關系的異化現象。異化現象的存在,是對自然的消耗,同時由于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一旦人類對自然的消耗過多,便是對人類自身的消耗。未來社會觀點認為人類與自然可以建立起和諧的共存關系,其基本步驟是通過調節人與自然的供給關系,來減少異化現象的發生,不止關注當前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樣關注后代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不用自然的消耗來換取生產資料,在保護自然的同時保護人類自身。
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賴以存在的基本準則之一,是文明進步的基石。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公平正義的觀點,并進行論述。在習近平的論述中,公平正義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分配正義、制度正義、全球正義和生態正義四個方面,其中,生態正義是公平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平正義的倫理基礎,是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考量,可以說,生態正義的存在,顯示出公平正義理論的社會主義特色,并且體現出生態治理的中國智慧,延伸了公平正義的理論內涵。
公平正義理論下的生態正義,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內涵,首先在生態正義的橫向發展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是人和自然兩大主體的雙向建構,人類需要尊重自然規律,二者才能和諧相處,但是如果人類過度擴張,則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會轉化為矛盾和對立。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觀點,就是生態正義價值內涵的生動闡述,引導了當代生態正義觀點的實踐。其次在生態正義的縱向發展中,提出代際公平的觀點,人類對于自然的利用并不是沒有限制的,這一代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下一代人的利益為代價,要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下一代人類預留足夠的發展資源,才能實現生態正義的持續發展。
關于生態文明的觀點,學界存在不同的認識,其根本分歧在于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關系的認知中,部分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增補和斧正,強調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上發展生態文明,從根本上講,生態文明需要為工業文明讓步。還有的學者認為,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之間是相互對立的,要么發展生態文明,要么發展工業文明,二者無法共存。
而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點則對上述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是以獲取生產資料為目的的生產,這一生產關系需要進行變革,成為以需求為目的的生產,只有需求可以帶動資源的開發和生產資料的分配。生產目的的變革,可以極大地減少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擴張帶來的資源開發壓力,減少人類對自然的消耗,在這種生產情況下,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可以共存。
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哲學觀點構建出一種以生產活動為中心的、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觀點,在這一觀點中,人類是生態文明的主體之一,而自然、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至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身,同樣也被賦予了主體價值,人類一方面的生態文明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是生態文明的觀察者和建設者,當自然主體的發展方向符合人類的長遠發展目標時,即為生態文明的建立。
馬克思所提出來的社會關系理論全面而又深刻關注了環境正義事業。對馬克思社會關系理論和環境正義理論的解釋真正體現了現代環境問題的本質。尊重自然規律,保護世界的可持續和共同利益作為一種關系形式,需要從個人正義和宇宙的客觀生產兩個維度來劃分環境正義。
環境正義本身是較為寬泛的概念,因此對于環境正義和生態正義的關系,學界也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環境正義等同于生態正義,二者是混同的,環境正義與生態正義的觀點,同樣適用于自然、人類、自然與人類的關系的探討之中。但是另一種看法認為,環境正義的范圍要小于生態正義的范圍,且二者均有所偏好。環境正義強調的是客觀環境這一維度,相比起生態正義這一廣博的維度而言是局限性的和不完整的。但是環境正義本身又是不可缺少的,生態正義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環境正義恰恰是對自然界生態環境狀態的理性評判,環境正義是生態的狀態之一,生態正義的結果必定是環境正義的實現。
為實現生態正義,各個國家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歐盟國家采用生態現代化理論進行生態環境的治理,建立起以技術革新和產業聯合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治理模式,并且在數十年的發展中,形成了為數眾多的生態環境保護公益組織,這些公益團體在治理環境、開發技術,甚至是污染源頭監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建立起生態立法制度,通過法律法規等形式,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嚴格的規定,對公民的行為加以約束,同樣起到了顯著成效。但是上述國家的生態治理中,存在危機轉嫁的行為,即將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一治理行為并不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
而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點的指導下,我國對上述生態治理方案進行了經驗總結,并結合我國生態情況,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模式。相比起其他國家生態治理的嘗試,可持續發展模式增添了縱向的治理維度,重視生態保護的代際發展策略,提出生態保護的目標不只是當前的生態問題的解決,更應該關注到生態問題的后續影響,要采用更加適當的方案,用更長遠的目標看待生態環境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將生態問題扔給其他國家。可見,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要求從根本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消耗,并且注意資源的節約和再生問題,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回避問題。
生產階段的生態正義要求改變資本主義勞動關系中人和自然關系的異化現象,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動機,將無節制的資本主義大生產改變為按照需求生產,改變生產結構。但是這一操作存在較大難度,其一,生產結構的變革需要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目前的人類社會發展顯然無法達到這一階段,貧窮和不平等依然存在,阻礙了生態正義的實現。其二,多年以來,西方國家在生態正義方面提出諸多程序性的策略,但是均未能奏效,如哥本哈根會議曾被視為生態正義建設的希望,但是會議成果最終走向失敗。這體現出單邊的、溫和的生態正義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在復雜的國際政治局勢的影響下,生態正義的實現遇到瓶頸。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在當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無法實現飛躍式進步的情況下,將人類命運結合在一起,不論發展階段、種族、地域,以實現環境正義為生態正義的第一步驟,作出改善環境的實踐行動,階段性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追求,并對生態正義的觀點進行延展,強調代際發展對于生態正義建設的重要性,以滿足人類長期發展的需求。
生態保護是需要全民參與的活動,生態與整個人類的發展都息息相關,因此生態保護并不只是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群體的任務,而是整個人類共同的任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客觀需求,每個公民都應該參與到生態正義的建設中來。我國一向重視全民生態保護意識的培養,一方面,采用多種通俗易懂的宣傳方式,將較為深奧的生態正義的哲學觀點進行深入淺出的表述,提出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綠色銀行”等口號,既體現出生態正義的哲學觀點,又體現出我國發展生態正義的堅定信心,是對公民生態正義意識的有效引導,有助于公民生態正義價值觀的建立。
生態正義的觀點包含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對于生態正義意識的培養,同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以從生活的各個方面著手,進行生態正義的宣傳,如在法律層面,可以進行生態正義相關立法工作,通過立法來保證生態正義政策的實施,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約束。在經濟建設中,需要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不只要追求經濟快速發展,同時還要追求經濟更好發展,一邊發展一邊治理,在發展的過程中便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重視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減少工業污染,防止環境惡化。
要重視全球合作在生態正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生態問題從來不是孤立的問題,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如森林資源過度開采、水資源污染、全球氣候變暖等,均是需要全球各個國家通力合作才能改善的問題,在生態正義的建設中,僅僅保全自身是不夠的,各個國家應該發揮出應有的力量,共同出力保護生態環境,將對自身的關注轉移到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中來,不止追求自身的發展,也追求整個人類的發展,實現更大范圍的生態正義。
本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下的生態正義的價值歸屬進行了論述,通過研究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態正義觀點,脫胎于西方生態正義觀點的論爭和當代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形勢之中,是實踐性的觀點,符合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客觀追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態正義,是公平正義觀點的有機組成部分,參與了生態文明的發展,并且吸納了環境正義作為其程序性的表現。
生態正義不只是哲學性的論辯,生態正義需要作用于生態保護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生態正義的“正義”,才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目標,才能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1]何偉.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正義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0):14-16.
[2]趙會澤,呂衛麗.綠色政治背景下憲法的生態化趨向——基于環境權的政治哲學解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1(03):91-97.
[3]郭佩惠,劉化軍.論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理論內涵的整體性[J].凱里學院學報,2021,39(02):1-7.
[4]穆艷杰,韓哲.生態正義還是環境正義——論生態文明的價值旨歸[J].學術交流,2021(04):29-38.
[5]李翔,張在燕.習近平公平正義重要論述的四維解讀[J].理論導刊,2021(03):17-22.
[6]魏雪晴.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觀及對當代的價值探討[J].公關世界,2021(04):173-174.
[7]劉洋,李燕芳.回到馬克思:全球生態正義的重塑及當代踐行[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1):88-96.〔責任編輯:張振華〕
收稿日期:2022 — 04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