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琪
關鍵詞:雙減政策;職業教育;雙師型;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4 — 0165 — 03
隨著《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發布(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教育行業面臨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整改,根據相關調查,行業教育、昂立教育、學大教育股價紛紛下跌,行業整體面臨轉型,但同時也為其他類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契機,其中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類型的生力軍將迎來更多轉變,關于對職業教育的論述,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而不是層次,這對擺正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系統中位置具有重要意義,這意味著我國職業教育將擺脫傳統偏見,與普通教育擁有同樣值得重視的重要教育地位。長久以來,職業教育被視為不如普通教育,相對于普通教育而言,職業教育沒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高的社會認可度。2019年2月,國務院下發職業教育改革方案,提出“產教融合,雙元育人,”進一步明確了教育改革要以職業教育為改革突破口,黨中央對職業教育改革的充分肯定不僅是對未來國家實施人才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規劃,更明晰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聯系與區別,有利于為職業教育發展指出方向,為我國培養不同類型社會主義人才提供多種途徑。
人才的培養是長久且復雜的過程,職業教育地位的逐漸提升與我國經濟轉型是分不開的,一直以來,職業教育人才的需要與培養都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就業市場需求動態結合,隨著國民學歷教育層次的提高,企事業單位及其他行業就業標準也相應提高,這也是造成我國大學生待業群體數量不斷增長的原因之一,就業人才梯隊現也面臨著轉型的狀態,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為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更新行業用人標準提供了另一條可借鑒之路。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后,學生或面臨升學,或面臨工作,但無論如何選擇,在經歷了傳統的學制教育之后,最終都將走向工作崗位。我國長久以來注重的都是學術型教育,大學生被視為高級教育人才,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得到過多的上風,任何理論如果沒有運用到實踐中,將是空洞的、無價值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型人才更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職業教育的大力倡導有效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發展不同需求類型的人才,有利于完善我國人才體系梯隊,對學生群體進行分流引導,將擁有不同智能的學生群體有效分配到相適應的人力資源上,不僅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能合理利用教育財政支出,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研究通過什么樣的教育途徑來獲取合適的職業從業資格的科學,其特殊性表明其不可替代性,應“在職業教育學和職業科學的所有層面”開展對職業教育的學習問題的研究(格林納)[1]。毋庸置疑,職業教育的教學目的與宗旨應是培養人的專業技能,這不僅是個人的謀生手段,更要理解為是能使人在社會群體中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目前,我國職業技能種類多種多樣,且能面對社會上的需求進行彈性調整,其次由于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職業道德素養也理應被納入職業教育之中,尤其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生了許多行業,在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就業選擇的同時,由于互聯網部分職業的低門檻也導致學生在從業過程中產生對職業道德與素養理解的偏差,在面對學生職業就業選擇時也要注重職業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減少由消極行為帶來的影響。
職業技能不能單向的理解為從事職業的技術技能,技能注重為實用,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觀讓人獲取學習的能力、專業的能力、社會的能力,學習的能力讓個體無論在什么樣的情形下都能夠主動的獲取知識,樹立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不至于在迅速變化發展的社會中停滯不前;專業的能力意味著讓知識進行轉化,不同的環境下進行不同的應用,并內化為自己實際的本領;社會能力意味著個體是具有感情的動物,人的社會屬性體現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尋求他人或群體的幫助,實現互惠共贏。
職業教育不能被狹義的理解為只是技能上的熟練,專業技能要與學生人文素質相輔相成,道德素質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這其中有良性影響也有不良性影響,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更要牢牢把握尺度,在職業院校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不僅是道德品質,還有價值觀的引導。如果說職業教育被認為是以就業為導向進行的教育類型,那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對職業教育來說不僅是片面的也是有失公平的,不管是何種教育程度的個體,最終都將融入社會的大集體中去,社會是以群體的方式得以存在,任何人不能獨立于社會之外,個體在社會生存中不僅僅是簡單的掌握一門技能,還要在社會的洪流中學會自處,與他人共處,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工作環境中、社會環境中,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精神上的輔導也是各職業院校應該做的必要功課,現階段的職業院校,還存在著班主任老師不負責的狀態,對學生沒有做到生活上的關心、情感上的幫助,導致出現令人心痛的事件,如果學生掌握了熟練的專業技能,卻不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質,遇到挫折不能及時的進行自我排解,或者遇到困難就退縮,甚至出現傷人傷己、仇視社會的行為,這是得不償失的。
盡管國家一再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教育地位,但職業教育在民眾面對擇業時,仍然將其拋之于首選之外。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視為學術失敗的人才會選擇的教育類型,而在實際的社會招聘崗位之中,也會將職業院校的學生排除在名單之外,這也是導致普通教育較之職業教育更受追捧的原因,職業院校的學生在長期的忽視中,也被冠上了差生的名聲,學生不聽管教,甚至與老師發生肢體上、語言上的沖突,或校園風氣差、職校育人理念弱、老師不負責任,還有職校辦著辦著突然宣布解散,這樣的負面事跡又進一步影響了職業院校在民眾心中的印象。
學校的主陣地是育人,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然而職業院校中很多教育觀念落后、教材陳舊,還有部分職業院校偏離育人觀念,將學校看作是賺錢的“工具”,教育理念的偏頗也為職業教育蒙上了一層陰影。進入新時代,產業需求迅速更迭,職業教育就業的方式從包分配變成了自主擇業,失去了政府的包就業,如果還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學校教育,恐怕已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理論的枯燥性與實踐的落后性,使得很多學生在學校學的知識到了工作崗位時“用不上”“用不對”“用不好”,而企業需要員工快速熟悉工作環境、熟練掌握工作技能,從而為企業提升經濟效益。學校與企業的這種現實沖突使得學生“所學非所需”,也是導致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落差大的原因之一。
我國雙師型教育發展較晚,目前學界提出的雙師界定以及資格認證標準共有四種:一是“雙職稱”說,指在獲得教師職稱以外,還有其他職稱,如“教師+技師(會計師、律師、執業醫師等);二是“雙證書”說,教師資格證書加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三是“雙能力”說,既能講授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實踐技能;四是“雙融合”說,即既持有“雙證書”,又具有“雙能力”[2]。理論的提出可以指導實踐,但雙師隊伍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其中摻雜著諸多復雜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的探索,不僅對教師的任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對社會來說也是一種持續的挑戰,如:師資的教學資質如何保證、師資力量的來源問題、教學水平的評判標準、以及由工作量的增大所帶來的教師待遇問題。
自我國大力發展職業院校以來,發布了一系列有關職業院校的法律法規及文件,有了國家外部的政策支持,職業院校本身也要革新教學理念,內外聯動,發展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之路。首先亟需解決的問題就是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要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專業發展之路;其次逐步制定職業院校畢業生薪酬機制,使職業技術人員與企業職員薪酬水平相當,不至于出現畢業實習生無法滿足日常生活等問題;再次改善職業院校校園環境,引進優質師資,讓學生處在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中;最后政府要起到監督的作用,定期對職業院校進行走訪調查,完善職業院校法律法規制度,將法制化融入職業教育的方方面面。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職業教育改革息息相關,是推進職教改革的重要措施。根據相關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政策,職業學校在與企業進行合作時應該當遵循平等協商原則,學生參加校園招聘或進司實習時,要充分尊重學生肢體意愿,且學生應與學校、企業簽訂三方協議,以保證各方合法權益[3]。但是在實際的協議落實工作中,部分職業院校協議約定流于形式,如校企合作合同不規范、忽視學生主體權利[4]、為就業率強制學生就業、校企合作利益協調不均衡、學生行為獨立等原發的不確定性等[5]。從根源上來說,校企生皆是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關者,學校希望獲得政府的財政支持以促進學校發展;企業希望獲得人力資本、政策支持以節省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希望獲得社會效益。政府需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職能,承擔主體責任,規范校企合作制度,合理分配校企生之間的利益,最大限度保障三方權益。
“雙師型”教師發展體系在我國尚不成熟,職業教師從業路徑大多采用傳統培養模式演變而來,據2001年對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狀況調查顯示,部分高校職院、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校和民辦高校中,65.8%的教師都由普通中學升入大學,再由大學進入職校任教[6],這從側面顯示,教師團隊在培養的過程中接受的傳統教育占比較大,具有實踐工作經驗以及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較少,且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較短,部分職業院校教師并未經過系統培訓,據顯示具有工作經驗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22.2%以下[6]。這說明我國目前的雙師型隊伍過于單一,還未擺脫傳統的培養模式,還是遵循著老舊的高校模式,其次隨著研究生教育的擴大招生和雙一流高校的建設,部分職業院校提高教師任職標準,重學歷輕能力的情況時有發生,應多角度設立職業院校教師任職標準,彈性制定師資隊伍比例,如學校牽線搭橋,招聘具有實際工作經歷的企業職工為校內學生提供實踐指導;聘用企事業單位職員或返聘離退休職員;定期對校內任職教師進行校外培訓、去企業地實習參觀;由具備多年從教經歷的“雙師型”老教師帶新教師等。
我國產業結構正從勞動密集型走向技術密集型,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不光能為我國產業轉型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動力,更能糾正長久以來民眾對職業教育的偏見看法,有利于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平衡發展。推進職業教育服務社會和個體發展的能力,提高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最大限度的豐富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理論,然而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體系仍不完善,仍要砥礪前行,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
〔參 考 文 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一)[J].職業技術教育,2006,27(01):5-10.
[2]黃麗.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困境、轉向與路徑[J].當代職業教育,2021(04):69-75.
[3]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Z]教職成[2018]1號.
[4]解瑞卿.校企合作的判例分析與律師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3):45-49.
[5]鄭彬.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契約治理問題與對策——基于契約理論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9):18-24.
[6]余群英.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模式及其轉型[J].高教探索,2006(04):77-79.
〔責任編輯: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04 — 1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雙創教育”背景下大學生人格特質對創業動機的影響實證研究(2020-KYYWF-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