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瑩
關鍵詞:高校;課程美育;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4 — 0174 — 03
美育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受到重視。2020年10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美育在高校育人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高校實施美育的指導意見,它既體現了國家對高等教育在新時代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新要求,又為高校踐行美育提供了現實路徑。
英語的人文學科屬性明確了在人才培養上,一方面應該培養學生具有英語語言素養,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情懷。毫無疑問,美育在這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為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英語教學缺少美育目標。除了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英語專業培養的人才還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深厚的人文素養和中國情懷、廣博的國際視野、和寶貴的創新精神。這是當今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的急切需求。但長久以來,學生和教師都十分重視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知識的標準化、結構化更傾向智育的培養,在培養學生美育能力方面做得不夠,致使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道德情操有待提高,審美能力的發展需要提升。
教學形式不適合美育教育。英語知識技能的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認知角度講,記憶、理解等低認知活動涉及較多。這種記憶和理解多機械性分析,結構式思考,從而導致學生想象力匱乏,欣賞力低下,對美不敏感,審美淡漠。豐富教學形式才更契合美育教育屬性,引導學生尋美,懂美,創美,逐漸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豐富學生的人格特質,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師對美育的理解不深。教師是言傳身教的典范,美育在英語教學中的缺失有很大原因是教師缺乏審美意識或對美育理解偏頗。首先,教師對美育理解不全面,限制了美育的范疇。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不是開設美學公共課,或藝術鑒賞課就可以完成美育目標。美是無處不在的,如同課程思政,可以潛移默化在專業教學中。其次,教師對課程的美育元素挖掘不夠深入。教師也許有將美育滲透于專業課程教學的意識,但苦于不知如何將美育元素融入專業知識,這反映出教師的審美素養有待提高。英語的語言屬性、文化屬性、人文屬性十分顯著,要善于依托教學內容聯系自然、社會、生活,發現美的元素,通過教師授課的美育導向,培養學生個性化美學的洞察力、感知力、創造力。
英語專業課程美育的思維價值。美育是以形象為載體,以情感為動力的思維活動。英語是以語言塑造形象,以語言傳遞情感的思維載體。英語專業課程有顯著的美育特征,首先,英語專業課程以語言學習為基礎,以內容為依托。語言的學習理解離不開內容創設的語境,語境賦予文字情感。其次,英語學習是語言符號與形象意義的關聯轉換,這種關聯與轉換需要學生依靠語境,把自己的經驗與語言符號構成的形象聯系起來。這種關聯的練習必然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再次,語言可以傳遞情感,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提升感知力,才能體會到語言傳遞的言外之意,這無疑是對思維敏銳度的鍛煉。
英語專業課程美育的情感價值。情感價值既包括自我情感的調節,也包括對他人情感的理解。以內容為依托的英語語言教學可以通過內容學習讓學生感知其傳遞的各種情感,在學習中與文字產生共鳴;也可以通過閱讀欣賞來充盈自己的情感,提升與他人共情的能力。
英語專業課程美育的人文價值。英語的人文學科屬性,決定了美育與英語的融合蘊藏無限的人文價值。英語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西方的文化、風土人情、價值觀,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在教師的引領下,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中西對比,讓學生在文化比較中形成思辨習慣,更理性的看待文化的差異,求同存異,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培養國際視野。
英語專業課程美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集中反映。語言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傳遞著人類的共同情感。英語專業課程中的美育教育能培養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感知語言背后想傳達的人文精神,民族智慧,體會人類共同的情感,在這種共鳴中培養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英語專業課程分為技能類課程和知識類課程,兩種課程類型都可以發揮其美育功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本文以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課程為例,該課程選用《現代大學英語》教材,該教材設計合理,題材和體裁豐富,涉及人與自然、生活方式、價值觀、獨立思考等各個方面,有利于挖掘課程的美育元素,幫助學生思維發展,怡情養性。
目標是育人的指南針。傳統的英語教學注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近些年又增加了情感目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育目標包含了情感目標,但它的范疇可以更廣,內容更豐富。高校的教育目的是為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具體可以落實為三個層次的美育目標:一是培養學生尋美,懂美,秀美,創美的審美能力。二是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從而形成強烈的求知欲和進取心,促進知識的進步和創新。三是通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道德升華,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這三個目標層層遞進,為英語專業課程的美育滲透提供了宏觀的指導。本課程通過解析各單元題材豐富的文本,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實現美育的培養目標。
英語畫面美
詞是英語最基本的單位,承擔著語義表達的重要作用,但詞匯不僅僅是表達和理解的語言功能,結合英語語音語調的高低起伏,可以呈現出文章的畫面美。
Along the roads, laurel, great ferns and wild flowers delighted the traveler’s eye through much of the year. Even in winter the roadsides were places of beauty, where countless birds came to feed on the berries and on the seed heads of the dried weeds rising above the snow.
此段是《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單元Silent Spring的開篇,作者通過動植物詞匯描繪了一個生機盎然,富饒靈動,讓游客大飽眼福的村莊景象,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然而隨著第三段evil spell這種負面詞匯的出現,雖然仍有許多動物詞匯,如chicken,cattle,sheep,但swept, sicken, died的使用,給村莊蒙上了一層消沉、陰郁的氛圍,與開篇形成鮮明對比,引得讀者思考為何村莊遭此厄運。
再例如,第八單元In My Day “She ran after chickens, an axe in her hand, determined on a beheading that would put dinner in the pot. She ran when she made the beds, ran when she set the table. 作者描繪了一個年輕時好強,不服輸的母親形象。在這一段的描述中,三個ran既體現了母親操持家里的上上下下,又詼諧幽默的表現了母親一天到晚忙不停的狀態。
語言學習與美的表達是分不開的,通過以上舉例分析可以看出,從詞這個小單位去挖掘形象美的元素,讓學生注意到英語的畫面感。而這種畫面感的呈現需要選詞精準,用詞點睛,語言也更生動,兩者相輔相成,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可以提高審美的敏感度,和用詞表達美感的創造力。
英語修辭美
修辭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之所以生動形象,是因為作者善于發現本體的屬性特點,用修辭能使本體更直觀、形象、突出。要善于挖掘英語的修辭美,使學生了解作者使用的妙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學習如何使語言更具表現力和說服力。
《現代大學英語》第三單元Dill Pickle講述了一對分手六年后偶遇的情侶,作者通過對雙方對話、行為、心理的細致刻畫,展現了一個敏感、熱愛生活的女主人公和一個極度自私的男主人公。通過對比、明喻、暗喻反映出來兩人巨大的性格差異,也預示著兩人終將走向分手的結局。
例如:She felt the strange beast that had slumbered so long within her bosom stir, stretch itself, yawn, prick up its ears, and suddenly bound to its feet, and fix its longing, hungry stare upon those far away places. 作者把女主人公內心對旅行的渴望暗喻為一頭沉睡許久的猛獸,聽到男主人公過往的旅行經歷,女主雖然表面平靜,但內心早已涌動,渴望如同睡醒的猛獸伸展著,跳躍著,豎起耳朵渴望又期待。文末猛獸這一暗喻再次出現,象征著女主人公對男主沉寂已久的感情開始萌動。心理活動用語言平述是缺失美感的,通過恰到好處的修辭,將人物心理細致刻畫,從無聲的側面展現了十分飽滿的人物形象。因此,英語的修辭美十分值得教師關注,它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開拓他們的創造力。
英語結構美
語言結構是對語言內容的承載,英語重形合,從詞匯搭配到段落的層次再到篇章的布局都體現出英語的結構美。《現代大學英語》第四單元Diogenes and Alexander講述了古希臘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過著如乞丐般的犬儒主義者Diogenes,一位是至高無上的大帝Alexander。本文對比手法明顯,從篇章結構看,結構清晰,前半篇敘述Diogenes,后半篇敘述Alexander。從文章內容看,作者分別從生活習慣、行為舉止、哲學思想、他人的角度對比了Diogenes和Alexander。從句式結構上,對人物的刻畫并沒有用英語的長句或復合句,相反,短小精悍的分詞,介詞把一個無欲無求,看起來像乞丐一樣的哲人生活習慣躍然紙上,與后文貴氣十足的亞歷山大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對比,既反映出他們截然不同的性格,又引申了兩者殊途同歸,擁有權力和財富可以擁有無限的自由,忽視物質財富也可以擁有無限的自由。通過對文章結構美的分析,可以加深學生對人物性格和特點的把握,增進對主題的理解。
英語專業課程與美育的結合必然需要改變教學方法,找到美育在課程中的切入點,以符合美育屬性的多元化教學,讓學生參與到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中來,最終實現怡情養性,自我提升的目標。
就美論美。英語專業課程除了知識屬性,一定包含美的元素。就美論美是指通過教師設計提問遞進深入,從課程內容入手,然后探究內容背后的深意,從深意過渡到行文思路,從行文思路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通過這樣的層層剝繭,提高學生的賞析和思考能力,培養問題意識。比如第三單元的Dill Pickle,當我們分析完它的修辭美,可以以修辭為突破口,設計由個別到一般的系列問題:作者在描述女主人公心理活動時為什么使用暗喻?這個暗喻揭示了女主人公的何種性格特征?作者為什么沒有給女主人公設計很多對話?作者的其他作品是否也有這樣的特點?你能總結一下作者的寫作特點嗎?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讓學生以討論的方式就美論美,提高對美的敏感度和鑒賞力,也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等高認知能力。
由美及美。英語語言的學習讓學生有機會了解西方的語言、文化、文明,而西方美可以通過與東方美的碰撞,讓學生擴大視野,對待同一主題從多角度去理解,在分析對比的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文明的了解,樹立文化自信。由美及美,即把西方美與東方美對比,以開放性的討論進行美育。比如第四單元的Diogenes and Alexander,課文學習后,學生了解了犬儒主義,教師可以設計類似的問題:中國有沒有類似的哲學思想?你認為老子的“無為”與犬儒主義思想有何異同?犬儒主義和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當今社會有何思想價值?
溢美紛呈
美本身是異彩紛呈的,所以從教學方法上要盡量多元化,以多種方式呈現美的內容,讓學生有興趣加入到尋美、讀美、創美的過程中來。可以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整理素材實踐的過程中對主題有更多的了解。可以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此處的線上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融媒體平臺搜索資源,以音頻、視頻等方式展現主題美。還可以采用課內加課外的方式,此處的課外可以采用小組形式完成相關任務,然后在課內進行展示交流,鼓勵學生發揮專長,可以用微視頻的方式展示創意,匯報成果。
以審美教育和審美體驗為核心的英語專業課程美育教學將會為學生感知自然、社會、生活、和自我提供新途徑,教師應該提高審美意識,盡量在英語專業課教學中尋找美的切入點,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賦能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與工作的意見[EB/OL]. (2018-09-11)[2020-05-31].http://www.Xinhuanet.
com/2018-09/11/c_129950838.htm.
[2]甘敏,安福勇.美育與英語專業課程改革[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99-101.
[3]雷雷,任晟姝. 新時代背景下持續推進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新景況下中國高校美育工作的現狀和對策高端研討會”側記[J].美育學刊,2020(05):16-19.
[4]李田田.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美育教學[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2):88-89.
[5]王文,郭英杰.試論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學審美的價值及其實施策略[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12):71-73.
[6]夏育文.基于審美教育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高教論壇,2011(03):94-96.
[7]葉澤州,趙伶俐.我國高校美育研究四十年:回顧與展望——基于CNKI的文獻分析[J].美育研究,2019(04):43-50.
[8]趙研.以美育教育為導向的翻譯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科技傳播,2021(09):111-113.
〔責任編輯: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04 — 12
基金項目:2020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研究項目《新文科視閾下農業院校美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編號:SJGY202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