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潔
碳達峰與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戰略是中國提出的兩個階段碳減排奮斗目標:我國力爭于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是旅游業整體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從自然環境層面來看,實現“雙碳”目標可以從根源上減少環境氣候變化對旅游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強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雙碳”戰略的實施可以推動生態旅游、低碳旅游等旅游形式發展,豐富旅游產業的生產形式與營收類型,助力旅游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我國生態環境建設。
我國已從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在經濟增速放緩的階段,強調通過高質量發展使經濟發達地區進行轉型升級。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上具有較強影響,是我國進行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優質轉型的主力產業之一。與其他產業不同,旅游業是一個產業集群,具有多樣性和依托性,在產業發展上的可塑性較強。因此,在“雙碳”目標的約束下,探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重塑和高質量發展,合理的實施路徑尤為重要。
一、“雙碳”目標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價值重塑
1. 綠色發展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維度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較短,這意味著我國碳減排任務重、責任大。旅游資源的承載能力有限,長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旅游規劃方式與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嚴重不符。挖掘旅游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價值,不僅有助于提升旅游業整體經濟效益,增加旅游業整體收益,還有助于提升旅游整體發展效率,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是解決旅游產業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有效手段。在“雙碳”目標下,應大力開發綠色相關的旅游產業,在排放量較大的相關產業上進行合理改進,構建合理的旅游業綠色發展體系,充分發揮綠色發展的價值理念,協調旅游企業、政府部門、生態環境、旅游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使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空氣質量得到合理保護,推進旅游業實現“雙碳”目標,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2. 低碳文化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旅游業發展離不開文化的賦值,無論是傳統旅游景觀所呈現的傳統文化符號、文化形象,還是新興旅游景觀展現的數字文化、科技文化。低碳優能不僅是概念性、發展性的議題,同樣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文化體現。在“雙碳”戰略的部署下,低碳文化正逐漸滲入經濟發展的各大產業。低碳文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全面性、階段性和認同性,其所倡導的低碳生活、低碳能源、低碳生產等人類活動是應對目前溫室效應加劇及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旅游業文化內涵價值的重要方式。低碳文化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在進行旅游活動的過程中融入低碳文化價值理念,加深人們對“雙碳”目標的認知,促使人們進行低碳消費行為,從消費端減少旅游業整體碳排放總量,提升低碳旅游者的生態文明程度,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3. 碳匯補償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降碳減排是實現旅游業碳達峰的主要途徑。而要實現旅游業碳中和目標,更重要的是增加旅游業的碳匯儲備。相較于其他產業,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尤其在旅游景區的規劃建設中,良好的林木、水體資源本身就是碳補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旅游整體規劃建設中,應大力開展碳匯保護、碳源整合的舉措,凸顯旅游業碳匯補償的外延價值。旅游景區的規劃中,在注重對自然資源保護的前提下,增強企業負責任環境認知,合理規整碳源,協調開發土壤中生產、吸收碳源的能力,增加褐色碳匯;在森林景區規劃中,保護存在較好的林木種植環境,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維護旅游地物種多樣性,增加綠色碳匯;在海濱旅游規劃中,積極進行淺海海底再造、海岸生態修復,增加藍色碳匯。在增強旅游業碳補償能力的同時,豐富旅游資源種類,增強人們旅游體驗價值。
二、“雙碳”目標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
1. 政策引領:推進旅游業零碳戰略轉型
“雙碳”目標下旅游業實現整體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政策引導,旅游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產業帶動性優勢明顯。在我國推進“雙碳”目標實施過程中,旅游產業相關政策應緊密圍繞“雙碳”目標政策做出調整與優化,以推動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旅游業作為碳節點行業代表性產業,在能源供給、資源輸出和服務配給上與供電發熱、農耕紡織、水泥加工等碳排放較重行業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長期溫室氣體低碳發展的戰略選擇上也有所區別。
“雙碳”目標是約束性條件,在旅游業“雙碳”政策制定中,首先,應制定旅游企業與旅游消費者相關的碳排放政策標準,完善旅游業“雙碳”法律相關條例,從環境規制的角度約束旅游產業相關企業年均碳排放量,從而使旅游業整體碳排放量達到國家標準。其次,完善旅游產業綠色發展制度,目前國家自然資源部劃定國土空間規劃的3條控制線為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及城鎮開發邊界,并稱為旅游規劃的3條紅線。而在“雙碳”目標下,還應制定以區域為邊界、與碳排放相關的約束紅線,促使旅游企業保質保量、合理開發。第三,制定旅游產業碳達標的獎勵政策,鼓勵旅游相關產業的技術創新,充分肯定產業相關企業的降碳減排運行舉措,實現旅游業零碳發展、綠色發展。
2. 產業升級:促進旅游業綠色經濟增長
傳統的旅游產業發展是緊密圍繞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進行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用情境化手法可以將旅游的要素拓展到10個,除了傳統的六要素外,還包含體、療、學、悟。隨著“雙碳”戰略的部署及推進,現在的旅游要素可以增加一個“責”,不僅意味著旅游企業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經濟責任,還凸顯旅游企業需重視環境責任。因此,旅游產業的產業升級顯得尤為重要。
在“雙碳”目標及可持續發展的雙戰略推動下,旅游業實現產業升級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是推進地鐵、高鐵等低碳交通的網絡構建,拉近城鄉與景區、景區與景區、城鄉與城鄉之間的時空維度,推進旅游交通一體化建設,實現旅游交通業整體提升。其次是推進數智化旅游的發展進程,營造無門票、無車票、無紙質發票的低碳消費模式,減少林木砍伐數量,從而實現低碳減排。最后是完善旅游碳足跡統計,測算旅游碳排放總量。旅游碳足跡的計算一直是旅游業碳排放統計的難點,而在旅游生產過程中通過旅游產品碳標簽制定,從所銷售的旅游產品得出景區內碳排放總量,進而對旅游者碳足跡進行統計匯總。產業升級是旅游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而旅游業產業升級離不開其他產業支持,只有充分發揮產業融合功效,提升旅游產業效能,旅游業才可長久、持續、高質量發展。
3. 科技創新:推動旅游業低碳綠色發展
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尤其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綠色發展和生態技術將融入旅游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據統計,旅游業碳排放中旅游交通占總體排放的60%,是主要影響因素;旅游活動占15%,是影響旅游業碳排放的次要因素,而旅游餐飲和旅游住宿分別占10%;旅游用電僅占旅游業碳排放的5%1。因而從碳源生產角度來看,將低碳科技應用于旅游業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能源技術突破、旅游住宿及餐飲低碳材料突破、旅游景區固碳技術突破。
有鑒于此,旅游業低碳科技創新首先要實現旅游交通的能源替代創新。隨著溫室效應逐漸加劇,多國開始公布禁售燃油車的具體時間,其中,美國、印度、以色列等定為2030年,加拿大和日本定為2035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在2019年開始統籌制定燃油車退出時間表。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登上歷史舞臺,并在逐步替代傳統燃油汽車。因此,首先,在旅游交通工具選擇上倡導使用新能源汽車,利用氫能、電能等代替傳統化石能源燃燒,不僅可以降低旅游交通業碳排放總量,還對乘坐舒適度、運行速度有一定提升,提升游客的旅游效益。其次,要進行旅游住宿的建造技術創新。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低碳材料、零碳材料進行搭建,合理利用太陽能、風能進行采光與發電,運用雨水回收循環系統,增加能源利用率,有效減少建筑物碳排放量。最后,則需要旅游景區的固碳技術創新。旅游景區應積極應用新能源技術,減少化石能源燃燒。部分有條件景區可以利用碳捕集技術收集景區運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固碳封存的方式將二氧化碳存入地表再逐步進行吸收。通過創新低碳科技,為旅游業增能降碳、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系該院講師,博士;收稿日期:2022-02-28)
[責任編輯:吳巧紅;責任校對:宋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