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如何實現農村留守老人精神脫貧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留守老人精神貧困的成因有農村空巢化、城市化沖擊孝文化等。為助力鄉村振興,更好地實現農村留守老人精神脫貧,提出增加健康服務者、振興農村經濟、發展孝文化等路徑。
關鍵詞:農村留守老人;精神脫貧;鄉村振興戰略;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3-0028-03
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的數量達到了2.45億,老年人口的數量占總人口比例的18.1%,這其中農村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48%。雖然農村老年人口占比將近1/2,但是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明顯缺乏,這不利于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發展。段成榮指出,目前我國流動人口中絕大多數為夫妻一起流動,并且有3 600萬未成年子女已經跟隨他們的父母一起進城流動。留守子女已經陸續跟隨父母進城,獨留老年人口在家,所以說現如今的留守老人是真正意義上的留守老人,無子女在身邊,無孫輩在身邊,獨自生活,缺少陪伴,這使得留守老年人精神貧困現象更加嚴重。
一、農村留守老年人精神脫貧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
鄉村與國家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鄉村振興國家就會振興,鄉村衰敗國家就會衰敗。2004—2021年的連續18年中,中共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都是以“三農”為主題。由此可以看出,“三農”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2020年,新華社宣布中國宣告消除千年絕對貧困。物質上脫貧有了保證,精神上脫貧也不能放松。然而,隨著農村老年人自殺率的升高,農村留守老人如何精神脫貧成為更為嚴峻的社會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村留守老人的晚年幸福,還影響著即將步入老年行列的中年人士,并關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農業、農村、農民一個也不能掉隊,農村留守老人精神脫貧,會使其重新煥發對生活的熱情,積極順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發揮余熱。老年是個體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階段,有著提示器的作用。老年人精神健康、身心舒暢、安享晚年,無形之中也給即將步入老年的中年人行列打入一劑“強心針”,使他們不再畏懼衰老,生活無后顧之憂,更能全心投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中去。
二、精神貧困的成因
(一)農村家庭空心化和農村社會空心化
推拉理論認為,人口遷移有兩種力量——推力和拉力。在中國背景下,農村對于勞動力拉力的力量弱于城市對勞動力拉力的力量,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經濟收入這一最重要的核心驅動力。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城鄉分割,形成了巨大的城鄉收入“剪刀差”,且自城鄉二元結構以來,農村與城市的經濟發展差距愈拉愈大,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年輕農民紛紛跑去城市謀生活,村莊與社區的年輕男女越來越少,留守老人所占的數量愈來愈多。據統計,2010年人口普查比2000年流動人口數量增加了11 700萬,增長率為81.03%。2015年流動人口數量為29 247萬,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流動人口數量增加了3 108萬,增長率為11.89%。這主要是因為多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加速轉移以及經濟快速的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產生,這使得農村家庭結構小型化,甚至帶來了農村家庭空巢化,而農村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又導致了農村社會的空心化: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家中只剩年邁的老人,空間上的距離不僅限制了子女對父母的照顧,還限制了老年人兒孫滿堂愿望的實現,這也將會導致農村留守老人產生精神慰藉不足的問題。
(二)農村基層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的內容顯示,到2016年年底,只有16.6%的鄉鎮有體育場館,鄉鎮有公園和健身廣場的數量占比為70.6%,有體育健身場所的村莊占比為 59.2%。鄉鎮體育館的數量不到1/3,村體育健身場所比重剛過半,由此可見,在農民閑暇時間,可以供給農民娛樂、放松心情的公共設施很少,即使有公共設施,也沒有對公共設施進行適老化的改造,這使得這些設施不適合農村老年人獨有的鍛煉需求,很容易導致農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不足、陷入精神貧困。該文件還顯示,2016年末,81.9%的村有衛生室,說明還有將近1/5的村莊沒有屬于自己的衛生室,這給當地需要看病的農民帶來了不便。村衛生室大都是坐診制,農村高齡留守老年人腿腳不便,衛生室的作用對于高齡老年人來說形同虛設。尤其是對患慢性病的留守老人來說,不僅看病不方便,而且手中沒有余錢。因此杜鵬指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更容易陷入精神貧困。而相比之下,2015年我國城鎮基礎設施資產的投資累計達到了89 062億元,增長了18.2%。在城市中,老年大學、老年合唱團、日間照料所等老年人喜聞樂見的社會組織較為常見,與之相比,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更為貧瘠。
(三)城市化沖擊孝文化
城市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其產業結構類型發生調整,導致其社會結構由以農業為重點轉向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等非農業為重點的現代城市型。城市化導致了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引出了“競爭”這一概念。楊華指出,中年人一個勁地為著家庭的競爭奔波,很難再騰出額外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來照顧老年人,所以他們便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老年人。這導致留守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引發了其精神貧困。同時,競爭的目的是為家庭積累資源來實現更好的生活,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農民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調動家庭勞動力,以此投入到競爭之中,以獲取更多的資源,而這時的老年人不僅不能為家庭競爭資源,還消耗家庭資源,顯然就成為家庭參與競爭的負擔。在競爭壓力下,傳統的孝老、尊老、敬老的文化被摒棄,競爭成為制勝的法寶,而老年人由于無法參與競爭,便逐漸被競爭文化所拋棄。并且由于青年子女常年在外,其孝道觀念進一步淡化,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提供的必要的精神慰藉,精神慰藉不足就會容易陷入精神貧困。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
(四)自身文化水平低,自我意識差
現如今的老年人大多出生在建國初期,那時教育普及率不高,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簡報顯示,2015年,我國老年人口中文盲占比為29.6%,高達1/3。文化水平低,導致其精神世界貧瘠,無法通過讀書等文學手段來減少精神貧困。首先,大多數農村老年人一生圍繞著田間勞作與兒女生活,沒有自我意識,而等到兒女長大,自身也退出勞動舞臺時,他們開始關注自我,但突然間發現自己變成了“閑人”,由家里的頂梁柱突然間變成了依附子女的“閑人”,這一心理跨度的出現使得留守老人極易陷入精神的貧困。其次,農村青年勞動力到老年之后由于生活軌跡的變化,會感覺到社會與自己的生活之間拉開了距離,外部世界日新月異,電子產品層出不窮,而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不高,這導致其與社會脫節,使得農村老年人常常有一種被時代和社會拋棄的感覺。再次,孝文化的支撐基礎是家庭關系,我國傳統的家庭關系是以父子軸心為基礎,強調了以父權為核心,但改革開放后夫妻關系成為主軸,這一關系的轉變提升了年輕人和婦女的家庭地位,可話語權的喪失使得農村老年人心理不平衡。最后,在交換式代際關系中,老年人屬于未付出者,因為老年人退出勞動市場,沒有經濟來源,無法再為家庭作出貢獻。同時不再掌握家庭財富的分配權,所以農村老年人家庭地位下降。這會導致農村老年人心理不平衡,再加上得不到及時的精神慰藉,從而會陷入精神貧困。
三、精神脫貧的路徑
(一)增加流動健康服務者,豐富基層公共服務供給
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預測,到2050年年底,我國老年人口的數量會達到4.8億;2014—2050年間,老齡人口消費市場也會逐步擴大,消費市場將擴大25倍左右,占GDP比重也將從1/10增長到1/3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老年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政府應增加基層公共服務供給。首先,應加強老齡服務機構、隊伍、項目建設,逐步培養專業服務人員。老齡服務機構應該側重于留守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方面,保證老年人每周的聊天時長,同時觀察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其次,應逐步開展村級老人活動室、健身運動場所建設。村級老人活動室不僅可以加強同村人員的親近關系,共筑同村文化,還可以使老人在與同村人員的交流中,緩解自己的孤獨感,豐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留守老人也能一同分享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果。其中,健康服務者的引入有兩個作用。一是身體上的健康,農村留守老人年紀偏大,腿腳不便,很難去村衛生室尋求幫助,而健康服務者通過每周對留守老人的隨訪,可為其檢查身體狀況;二是健康服務者通過對村內留守老人的隨訪,起到和老人聊天、緩解孤獨的作用,而老人會形成每周有人來探訪自己的習慣,喚起對生活的希望。
(二)振興農村經濟,吸引人才回流
首先,應發展農業規模經濟。一定的規模經濟可以產生一定的規模效益。當前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的體力不足以應對繁重的田間勞作,因此可以使土地合理流轉,將分散的農田連接起來,形成小型農場。其次,可以提升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形成的小型農場,占地面積廣,用人力勞作是費時費力的,可以采用機械化種植,減少人力的支出,減少留守老人的體力勞動,使其安度晚年。最后,資本入住,升級農場。當小型農場經營到一定規模時,會帶來一定的收益,而當農產品利潤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吸引資本入住,企業家會投資農場。利用其豐富的資金資源,聘用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人員,這就形成了具有知識的人員的回流。在現有的信息技術、資金、人員的依托下,以往不具備設備、信息、科技人員的小型農場會迅速蛻變成正規化、市場化、信息化、規模化、知識化的現代農場。現代農場的規模收益達到一定程度后,企業家便會開發其周邊資源,吸引大批在外工作的青年男女返鄉,從而盤活農村經濟,農村人員多了,留守老人的陪伴也就多了,其精神慰藉不足的問題便可以解決。
(三)樹立自我意識,豐富內心世界
首先,應使老人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老人不是無用之人,雖然老年人退出了勞動市場,但他們也曾經參與過祖國的經濟建設;雖然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但其社會經驗豐富,應該樂于分享自己的社會和生活經歷,而不是自怨自艾,陷入對自身的否定之中。其次,留守老人要主動與其他人交流,在交流過程中輸出自己的觀點經驗,輸入新鮮的知識養分,及時更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自己長年孤獨生活。人是群居動物,常年自我封閉會使精神失去依靠和寄托。
(四)大力弘揚孝文化
“百善孝為先”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孝文化也是支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弘揚孝文化,可以滿足留守老年人對家庭溫暖的需求,使得留守老年人從家庭溫暖中得到精神慰藉,緩解精神貧困。從目前現有的文獻可發現,我國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提供者仍是家庭成員。對于留守老年人精神脫貧,家庭成員身上的擔子是不能推卸的,這是一種責任與義務。首先,家庭成員應尊老敬老,主動和留守老人進行溝通交流,緩解留守老人內心的孤獨感,提升留守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使其脫離精神貧困。其次,地方政府應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央文件,在執行文件的過程中,要避免運動式應對,要切實保障人民的利益。同時,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積極出臺相關文件,促進當地先進孝文化的穩定與發展,倡導養老敬老的文化氛圍,重塑尊老意識,對孝順父母的家庭給予精神獎勵,發揮好榜樣的作用。最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中小學課堂應開設孝文化培養課堂,開展孝文化體驗活動,從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孝老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嚴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分析[J].營銷界,2019,(28):72+74.
[2]? 段成榮,呂利丹,鄒湘江.當前我國流動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2):17-24.
[3]?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2011-04-28.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
[4]? 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2016-04-20.
[5]?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2017-12-14.
[6]? 楊華.分化、競爭與壓力的代際傳遞——對農村老年人自殺現象的理解[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34-51.
[7]? 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簡報[EB/OL].國家老齡研究中心,2020-09-15.
[8]? 張友琴.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的城鄉比較研究——廈門市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1,(4):11-21.
Analysis on the Spiritual Path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
HOU Dian-di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go out to work,the spiritual comfort of the elderly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social problem,and how to realize the spirit of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 out of povert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The spiritual poverty of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 is caused by the empty-nestering of rural areas and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Therefore,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etter realize th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by increasing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revitaliz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developing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Key words:elderly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extricate oneself from mental poverty;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oute
收稿日期:2021-04-20
作者簡介:侯點點(1996-),女,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社會保障研究。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