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營利性組織作為當今社會組織的一種結構形式,其中的志愿服務團是典型的非營利性組織,以黨員“雙報到”為載體,倡導在職黨員和廣大志愿者參與社區(村)建設和服務工作,利用業余時間積極為社區建設提供服務。但這種非營利性組織在提供服務的角色定位上仍舊面臨很多制約問題,自身體制建設尤其需要加強。以襄陽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風志愿服務站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數據統計等方式,對該社區志愿服務團參與社區建設情況進行摸底,對非營利性組織自身建設和長效機制建立等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東風志愿服務;非營利性組織;社區建設;公共服務;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6.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3-0142-03
襄陽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風社區是響應襄陽市委市政府“服務東風公司、壯大汽車產業”的號召,于2011年3月正式批準成立的。成立以后,東風社區以黨員志愿服務為重要載體,建立東風志愿服務站,主要汲取黨員志愿者,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一、東風志愿服務站參與社區建設和服務的突出做法
(一)以黨員引領為前提,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東風社區以東風黨支部為依托,吸納轄區內有志愿服務意向的黨員和群眾,成立了東風志愿服務站并建立會員制,將轄區大部分企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發展為志愿服務會員單位。各單位成立志愿服務隊,同時積極推薦單位優秀共產黨員、團員和有技術特長的青工為志愿者,倡導黨員志愿者為樓棟長,廣泛參與社區日常活動。
(二)以發展社團為基礎,創新志愿服務方式
東風志愿服務站動員轄區的志愿者和在職黨員,成立了東神民間藝術團,定期在社區和企業進行惠民文化演出;2013年底,在東風社區的指導下,經相關部門批準襄陽高新·東風義工協會正式成立,至今已有實名注冊會員2 000多人,其中經常活躍人員300多人,大多數為黨員志愿者;為豐富企業離退休職工的業余生活,東風社區還與東風老年大學共同協調志愿者成立了書畫、養生、京劇、民樂等小組,不定期在轄區內開展各類特色文化活動。
(三)以創建特色為動力,探索志愿服務發展路徑
東風志愿服務站為解決企業職工子女放學后的監管問題,成立了“四點半課堂”,教室面積約為50m2,可同時容納50名兒童進行學習、游戲;針對東風職工的工作壓力情況,特別聯系邀約心理醫生,為轄區職工居民開展心理咨詢志愿服務。除此之外,針對轄區居民不同層次的需求,東風社區還設立了減壓室、法律援助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襄陽市圖書館分館等功能室。
(四)以社企對話為契機,開創志愿服務新局面
東風志愿服務站鼓勵會員單位簽訂志愿服務協議。會員單位根據自身文化的創建特色和企業的資源優勢,為志愿服務提供一定的物資資源和就業信息,推動志愿服務良性發展。東風社區組織召開月度工作例會,確定月度志愿服務內容,實現共建共贏,科學有效地把志愿服務工作落到實處。
(五)以完善機制為保障,全面推進志愿服務工作
東風志愿服務站近年來按照襄陽市文明辦要求,通過志愿服務的時間與質量的認定來評價工作,開展“星級志愿者”評定活動,推薦優秀志愿者參與“襄陽好人”評選活動,進行年度評選,選樹先進典型,宣傳優秀黨員和先進志愿者事跡。
二、社區非營利性組織志愿服務的成效
東風志愿服務站在社區大黨委的引領下,立足東風公司襄陽基地,致力于打造“五家社區”,在服務社區、服務社會、關愛他人、關愛自然等方面做了很多實效性活動。
(一)搭建平安之家
為了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社區志愿服務站組織黨員志愿者、社區居民、業委會成員組成義務巡邏隊,每天對轄區內的居民小區進行巡查,加強社區的保衛力量。疫情期間,東風社區志愿站在缺少足夠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雙報到的黨員同志們承擔了多項任務,有效緩解東風社區抗疫壓力。
(二)打造宜業之家
社區工作者長期從事基層服務、協調工作,對居民生活方面的服務需求了如指掌,由黨員志愿者組織的鄰里互幫互助志愿服務活動,最大限度為居民解決實際問題。
(三)構筑健康之家
東風志愿服務站積極組織東風醫院定期開展義診、舉行健康講座、進行心理咨詢等活動。每月定期向群眾宣傳常見病的防治知識、免費進行骨齡檢測、血糖檢測等,為群眾提供了便利,增長了健康知識。
(四)營造文化之家
東風志愿服務站將轄區的部分文藝工作者組織起來,集中開展文藝志愿服務。為豐富居民精神生活,特建設休閑文化廣場,開展廣場舞免費教學,定期舉行書畫培訓、講座,舉辦書畫展覽。
(五)創建關愛之家
東風志愿服務站多層次、全方位開展精神病患者、優撫對象、低保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工作,及時解決他們生活、工作上的一些困難。2014年,東風社區和高新東風義工協會聯合開展“親情關懷”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幫扶了26個留守兒童。
近兩年來,在600多名黨員志愿者的帶動下,東風志愿服務站開展了文藝匯演、志愿者服務、親子互動等志愿活動200多次,吸納志愿者13 000多人次,受益群眾近8萬人。2014年剛成立就開展各項志愿服務120多次,得到了廣大群眾高度贊揚。充分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東風志愿服務站集結青年志愿者、黨員志愿者、民警等多方力量參與治安巡邏共計520余次。疫情防控期間,開展大排查、信息登記等暖心志愿服務活動服務居民5 000余人次,實現了在基層群眾中有感召力、有親和力。
三、社區非營利性組織參與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東風志愿服務站看來成效不錯,筆者通過與服務站的志愿者和社區負責人員、社區群眾溝通發現服務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通過翻閱一定文獻記載,發現中國多數的社區志愿非營利組織受國家傳統體制影響,相關政策、資源、措施始于政府,初期發展規模小、組織動員能力不強、組織自發性差,社區志愿組織按照上級要求機械完成任務,因此志愿服務組織難以整合形成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的緊密的治理結構。
一是志愿行為碎片化、表面化,不夠日常化、普遍化,服務行動呈現“活動化”“節日化”傾向,短期行為明顯,存在“曇花一現”的問題。尤其是近兩年國內疫情反復,大多數志愿者利用休息時間和節假日時間積極參與中高風險地區返襄來襄人員摸底排查、臺賬登記管理和疫情防控措施落實等,并聯合社區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精力有限,忽視了其他社區志愿服務。
二是志愿服務組織自身存在問題。志愿服務站組織發展資金來源單一,政府很少會出資幫助,組織所獲得經濟收益只能作為組織發展基金,不能作為收入發放給志愿者成員。經濟方面資本的短缺導致組織可供支配的資金減少,直接影響志愿服務組織的發展。以東風志愿站為例,大多數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發展資金只能依托于所屬社區的機關單位撥款慰問幫助。
三是志愿服務組織中志愿者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通過調查發現,東風志愿服務站大多數黨員志愿者為離退休干部或者無業者,人才流動性較大,活動開展渠道也比較單一,不穩定性造成了高素質人才流失。
四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法規。志愿服務組織的運行缺乏長效的績效評估和監督反饋體制。襄陽市目前正在積極探索“以錢養事”服務機制,推行政府機構像第三方非營利性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模式,對非營利性組織缺少監督,極易滋生腐敗現象。
五是黨員志愿者號召力不夠。通過問卷調查實際走訪分析,東風社區80%多的在職黨員愿意參加公共服務,但實際參加志愿服務的在職黨員僅有50%左右。這表明在職黨員實際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比例遠遠低于主觀意愿,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工作繁忙,無暇參與志愿服務;需求信息與志愿服務站對接不順暢。通過實地走訪發現,大多數在職黨員反映雙報到志愿活動信息的發布多以黨員“雙報到”微信群和“i襄陽”APP為主,部分黨員參加只是為了完成積分任務,且微信群缺少共心力,社區領導調動黨員積極性不夠,尤其在疫情反復的階段,大多數時候難以把握志愿服務的時間和次數。
四、非營利性組織更為有效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
通過對東風志愿服務站成立6年以來的案例調查,不難發現,我國當前的社區非營利性組織還需要從決策層面、體制創新、資源整合、人才招募等多方面加強,志愿組織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是增強組織決策的公開透明性和民主科學性。志愿組織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可以通過實地拜門查詢、發放實質問卷調查和網絡調查等多種方式對民眾的真實需求進行摸底,并具體抓落實。比如通過信息公開制度,設置志愿服務組織的公開信息欄,接受社區群眾的監督,并保證社區群眾提供意見建議的渠道暢通,以便能夠及時發現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更正。襄陽市近年來以“服務年”和“奮進年”為契機,工作模式向縱深發展。實地調研走訪,聽取各類社區群眾對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好主意好辦法,并多方鼓勵積極分子參與社區志愿服務。
二是積極建立長效的認可與反饋機制。首先,完善志愿站等非營利性組織的內部管理。機構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實行上網公開、進行公示并定期維護更新。其次,要發揮社區所在街道辦事處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積極動員社區群眾參與監督。再次,可以利用志愿站黨員支委會的形式,“一月一會”“一季度一評議”有效實行內外聯合監督機制。可以借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設計相應的監督工具,讓社區志愿者、社區志愿組織和服務對象都參與到活動中去。
三是拓寬組織資金來源渠道。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現,我國類似社區志愿服務站這些的非營利性組織普遍存在缺乏發展基金的現象,經費不足就導致很多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目標難以實現。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為非營利性組織發展注入資金,如襄陽市近期擬開展的“以錢養事”計劃就是很好的創新例子,一方面調動政府機構的活力,另一方面為非營利性組織提供更多的人才機遇。社區志愿服務站可以與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一起建立“四方聯動”工作機制,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為資金來源打通新渠道。
四是提升組織成員的能力素質修養。提高人員進入門檻,定期對組織成員進行培訓,優化志愿服務團隊,強化其工作技能和價值觀。并通過設計公平公正的福利措施,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積極參與到社區服務活動中。同時也可采取發布青年志愿者招募令的方式吸納共青團員和社會各界熱心青年加入志愿服務的隊伍中,如襄陽市襄城區閘口社區,社會創新提升志愿者的素質,寒暑假期間積極向返鄉大學生和初中生、小學生等共青團員宣傳,通過一些江邊巡堤,社區打掃衛生,上門送祝福,錄入返襄人員數據等等簡單的工作任務,增強青年志愿者的責任感。通過調研發現,這些年齡較小的年青志愿者普遍認為,積極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既是“助人”,亦是“自助”,一舉兩得,每一個人都應當積極參與。
五是創新志愿服務模式。社區是聯結政府和民眾的橋梁與紐帶,志愿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為社區服務凝聚更多力量。一方面可以通過資源整合,廣泛開展留守兒童興趣班、社區戲劇大舞臺等活動吸引群眾,積極入戶宣傳“防詐騙APP”并協助下載等關于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大力宣傳環保垃圾分類、勤儉節約等生活理念,同時結合疫情期間的需求,可以招納信息化人才開發返鄉人員填報智能小程序,高效提高社區抗疫工作并聯合社區做好核酸演練、社區退役軍人信息登記、等志愿活動。整合社區各類資源,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根據民情檔案建立精準需求清單,積極開展專業便捷的“靶向”服務。
六是以雙報到為載體,建立健全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的考評制度和積分制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社會化媒體等信息化手段,促進上下聯動,管理向縱深發展,提升社區志愿組織工作效率。襄陽市自疫情以來開展“i襄陽”黨員雙報到志愿服務平臺,建立了黨員積分制,與所在單位年底考評掛鉤,每一位黨員都建立了自己的服務檔案,并分配有一定的包保戶,全年表現突出的,社區會頒發先進黨員服務者榮譽證書,并作為先進典型進行宣傳,所在單位也會視情況優先考慮評優評先。另外,可以創新開展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區,根據各自參與志愿服務的積分,可以兌換不同價值的豐富小禮品,有效激發在職黨員參與志愿服務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通過創立合適的積分制度改變過去志愿者單向服務的狀況,將志愿服務受益人群延伸至志愿者本人,激勵更多普通社區居民加入志愿服務活動中。
結語
筆者所研究的東風志愿服務站是因東風而立,也是為東風而生,東風社區轄區內的居民一大半都是東風的在職或已退員工及其家屬,東風社區在搞好基礎性和深入化的服務后,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由此而產生的東風志愿服務站成為一個典型的案例。一方面積極響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縱深推進襄陽市文明城市建設,深化和弘揚社區文明內涵;另一方面也為非營利性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進一步提供案例支撐。本文以此為案例分析了社區非營利組織在社區治理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措施。社區非營利組織尤其是志愿服務組織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社會多方仍需繼續努力,力求為居民提供更及時、更暖心、更周到的社區服務,逐步構建根植于民、服務于民、惠及于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喻小俊.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管理觀察,2018,(23).
[2]? 曾丹.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公共品供給的困境與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6).
[3]? 彭惠青,付鈺平.社區非營利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適應與行動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
[4]? 趙巍,齊績.中國城市社區非營利組織面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J].社會主義研究,2004,(4).
[5]? 魏亞雯.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促進非營利組織成長的實踐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6]? 胡鋒娟.淺析我國非營利組織內部控制問題——以紅十字會為例[J].財會學習,2017,(2).
[7]? 高紅,楊秀勇.西方國家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邏輯[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8,(3).
收稿日期:2022-01-18
作者簡介:任慧(1991-),女,河南漯河人,MPA在讀研究生,從事行政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