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摘 ?要:“雙減”政策的推行,可幫助學生減輕生理表象負擔,且能使其心理層面壓力得到舒緩。在遵循適量原則的前提下布置作業,不僅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同時能夠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深刻認知數學概念并獲取數學方法與知識,從作業堆中脫困,消除部分學生存在的應付、抄襲作業等現象,有利于雙贏目標的實現。基于此,本文從“雙減”政策出發,探討了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策略,以期幫助學生實現進一步成長。
關鍵詞:初中數學;作業;雙減
當前初中生學習負擔很重,不僅有家庭教育的因素,學校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理念影響下,很多學校與教師對學生考試成績非常關注,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初中數學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優化作業設計,避免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才能真正實現減負增效[2]。
一、尊重差異,作業設計應有層次性
“雙減”則是積極緩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及校外培訓負擔,初中數學教師應結合差異化教學理念,精心設計差異化作業,基于每一位學生差異化特點實施分層、動態管理,促使其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經驗,促使其獲取更大的進步[3]。例如,在“一定摸到紅球嘛?”課后,教師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數學作業:判斷事件發生不確定性;對比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借助圖表題開展可能性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全面收集,準確判斷分析出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大小等邏輯推導問題。這三個作業難度水平不斷提高,最簡單的題目則是判斷事件出現的不確定性,學生具有一定生活嘗試便可準確解答,是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設計的;中等層次的作業則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對比,針對數學能力中等生設計的,學生可基于題意對比兩件不確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最后一類作業則是為數學尖子生所設計,不僅能夠考察學生對“可能性”概念、“可能性大小對比”等知識掌握情況,而且還引導學生基于題意自主分析出事件是否有發生的可能性、可能性大小。
二、寓教于樂,作業設計應有趣味性
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設計趣味性作業不僅可實效高效學習,而且還能夠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4]。趣味性作業設計時,應對如下幾點進行重點把握:其一,數學作業設計時應注意發展學生多元化思維,其同減負增效教育理念相吻合。數學作業設計時,教師應注意訓練學生探究性思維、趣味性思維、創新型思維,以此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5]。例如,在“圖案設計”作業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來調動其學習熱情。首先,教師向布置書面作業,如“若△ABC與△DBE是兩個全等正三角形,其中DE⊥AB,△DBE能夠思維由△ABC旋轉所得,那么旋轉中心是點 ? ? ,旋轉角度為 ? ? ,旋轉方向為 ? ? 。”通過針對性書面練習題,全面訓練學生知識。接下來,為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設計了趣味性作業:尋找身邊圖形,可采取旋轉、移動等方式設計出新的圖案,對比誰的圖案更漂亮。教師開展評比比賽活動,讓全部學生投票選出最喜愛的團,并鼓勵學生大膽介紹自己的作品。評選完成后,將最受歡迎的圖案粘貼在展示角,供學生學習與欣賞。在展示拼比活動中,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了圖形變換,竭盡全力地、完美地完成作業。
三、學以致用,作業設計應有實踐性
對于人類而言,學習數學的根本出發點在于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然而面對各種實際問題學生往往無從下手,所以教師不得將學生大量時間與精力耗費在機械性習題練習中,重點關注如何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據了解,高分低能是目前初中生普遍現象,數學各項測評結果均為優異,但是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卻不知所措,這一問題常常困擾了教師[6]。為什么有的知識點只是增加了一些附加條件,學生卻懵然不懂?追蹤溯源在于:雖然學生掌握了知識,但是卻不具有運用知識的能力。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一味地布置大量習題,要求學生重復練習,但是這些數學作業卻不具有實踐性[7]。對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革新自身觀念,迎合“雙減”政策,積極創新,涉及一些實踐型作業,促使作業更有溫度,確保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所遇到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統計圖的選擇”教學中,學生可基于相關統計問題選擇統計圖,并對比三類統計圖的優劣勢,找出三類統計圖使用的不同條件,切身感受數據處理對于統計決策的價值。結合單元知識,教師精心設計了如下實踐作業任務,學生自主設計統計對象、統計范圍、統計方法,并選取恰當的數據搜集與整理方法,結合實際問題去選取最佳統計圖。因本次統計實踐任務是面向全校開展的,搜集范圍廣、任務重,因此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組內科學分工,分別選取不同區域內學生開展統計,對數據進行有效歸納與整合,并整合數據收集、統計圖選擇等多節課知識點,深入分析數據,強化學生統計意識與能力,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總之,教育是民生之基,“雙減”政策的實施,也讓我國的教育領域發生了較大改變。在如此重要的時刻,初中數學教師也要積極落實“雙減”政策,以學生認知規律及學習需求為根據,在遵循“減負增效”原則的基礎上合理進行作業的設計,突出減負不減質,以創新作業形式為主要抓手,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數學作業優化路徑,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深刻感受與理解數學思維及精神,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更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偉.初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2022(02):209.
[2]姜曙光,尹海濤.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賦能作業設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6):125—128.
[3]黃莉.讓能力在作業中升華——“學講”模式下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J].數學之友,2021(06):55—56.
[4]韓錦平.“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差異化作業設計探索[J].數學之友,2021(06):57—58.
[5]黎云國.“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J].新課程研究,2021(34):119—120.
[6]許俊.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J].中學數學,2021(22):24—25.
[7]林順增.淺析設計初中數學作業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21(8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