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任。科研育人作為“三全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教學”與“科研”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切實提升課程育人質量。本文從科研育人的內涵及現狀出發,圍繞提高培養科研人才質量的角度,從科研理念、科研過程、科研環境等三個方面對科研育人工作進行探索,科研融入教學,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培養科研意識;師生共同參與科研活動,提高科學素養;通過優化育人環境,創新科研方式提升科研能力,從而做實科研育人。
關鍵詞:科教融合;科研育人;高校
一、引言
育才造士,立德為本。“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開啟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從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五大育人長效機制,到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七大育人”體系,到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十大育人”體系,再到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提出充分發揮科研育人功能,提高研究生導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和能力。科研育人作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高校在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進程中,科研育人任重而道遠。
二、科研育人的內涵及現狀
高校科研育人是指在科研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科研任務,在共同探索和發現未知的過程中實現科學精神的培育與傳遞以及科學道德的體驗與生成的方式方法[1]。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科研育人與教學育人同為高校教書育人的實現形式和途徑。高校的科教融合,一方面是教師將學科專業的科研動態引入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是教師在科研活動中傳道受業解惑,科研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科研與教學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寓教于研,充分發揮科研育人作用,實現教育目的。
在現階段,高校對科研人才的主要培養對象是學生,但對于學生的科研訓練還存在不足,學生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時,未對學術專業進行深入思考,科研意識淡薄、參與度不高、主動性不強。畢業論文的選題和實驗方案很多是在導師的安排下完成的,高校需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本文圍繞提高科研人才質量的角度,從科研理念、科研過程、科研環境等三個方面對科研育人工作進行探索,科研融入教學,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培養科研意識;師生共同參與科研活動,提高科學素養;通過優化育人環境,創新科研方式提升科研能力,從而做實科研育人。
三、科研育人工作探索
(一)科研融入教學,推進科研理念育人。
高校的科研育人工作,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傳統的課程教學多為單一的知識灌輸,學生被動式地學習知識,淺嘗輒止。教師“言傳”的過程中,將科學研究思想和科學研究過程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是一種有力的教學方式。探索“教師講授—師生研討”“學生探究—師生研討”雙螺旋課程教學模式,把科學實驗貫穿在教學中、把最新科技成果融入課堂、把項目研究成果編入教材中,讓學生真正走進科研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體系中去[2]。打造“課程育人”與“科研方法”相融合的科研課程育人體系,將“教學”與“科研”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切實提升課程育人質量。可以借助教科研創新實踐平臺、科研資源、雙師雙優型人才團隊等優質資源,結合教學過程開展科研訓練,圍繞創新驅動組織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和求知欲,介紹專業領域的前言動態、發展趨勢、學科進展,避免陷入“教而不研則淺”的困境,培養學生科研意識。通過解讀科研項目申報指南和申報公告,明確科研項目的指導思想,審查科研項目進行意識形態和學術誠信,參與申報的項目負責人簽署科研誠信承諾書,對科研過程、科研成果等的真實性負主體責任。以此加強學生的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科研動機和端正的科研態度。
(二)建立師生學術共同體,推進科研過程育人。
科研育人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依托科研項目,強調在科研環節、科研管理、科研評價、成果推廣等全過程中,建立師生學術共同體,學生由理解科研到參與科研,需要在科研實踐中提高科研素養。首先,科研育人意識是教師從事科研育人實踐的前提。科研育人不僅要“育學生”,還要“育教師”,而“育教師”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育學生”[3]。教師需將思想引導置于首位,提高對科研育人的認同度,樹立“以德為先”的育人理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研討會或先進科研榜樣的典型示范,轉變教育理念,加強教師對科研育人理念的價值認同,從思想上解決科研育人的畏難情緒。其次,充分發揮科研活動的育人作用。教師進行科研訓練時,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原則,把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從科研動機、科研目標、科研作風、科研方法等方面考量學生的科研學習情況,鼓勵學生自主研究。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時,不應僅僅加入項目成員一個名字,方便評獎評優,而應該善用參與科研這一契機,充分了解當前學科的研究動態,完善研究環節,規避研究方法不合理、研究問題有瑕疵等問題。使得學生體會科研創作過程,感受學術嚴謹,培養自主思考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三)優化育人環境,創新科研方式。
有效地開展科研育人工作,需要建立領導負責、部門管理、職工落實的育人環境,豐富科研育人的創新方式。其一,貫穿思想引領作用。領導的高度重視,做好科研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風向標建設。成立科研育人工作小組,整合相關職能部門資源,加強對科研育人的頂層設計,重視科研育人工作,提高科研育人意識強度。其二,建立科學的科研育人評價制度。目前,很多高校在職稱評審、聘期考核、科研考核、科研獎勵中,多以科研項目、論文級別、科研獲獎、出版著作、發明專利、成果轉化等因素考核教師。完善科研評價標準,改進學術評價方法,警惕科研評價陷入“五維”陷阱,避免評價結果與獎勵業績直接掛鉤,通過政策引導,正向激勵師生科研育人的內驅力,滿足師生的個人發展需求。其三,多方位協同育人。加強外部合作,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與國內眾多知名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將企業優質科研平臺資源轉化為教學和育人資源,探索教研一體、學研相融的科研育人機制,推動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有效銜接[4]。高校內部層面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寫作科研論文、參加科技競賽等活動。如今很多省級高校科學研究項目、市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單列了研究生項目,借鑒上級部門經驗,設立校級科研發展基金,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促進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結語
作為一種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的科研育人是培養人才質量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立足學校發展定位和學科特色,創新思維方式,優化科研育人體系,加強在科研育人制度、科研項目、育人環境等方面的建設力度[5],充分利用科研資源,指導師生開展科研實踐,將科研效能與育人理念相結合,協調影響科研育人的相關指標,設計科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形成以“有組織科研創新為主體、無功利科研場效應為支撐、正能量管理文化為保障”的全新科研育人環境,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參考文獻:
[1]張亞光.曾丹旦.“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科研育人探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1):91-93.
[2]王志新. 新時代高校科研育人影響因素與路徑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21(12):62-66.
[3]楊兆強. 三十余年來我國科研育人研究的總體狀況、進展及趨勢——基于 CNKI“科研育人”論文( 1988—2020 年) 的統計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21(06):143-149.
[4]劉樂.西南交通大學探索開展“科研+”行動積極推進科研育人[D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0/202201/t20220111_593690.html. 2022-01-11.
[5]龍達峰.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工科專業科研育人探索與實踐[J]. 惠州學院學報.2021(12):116-119.
作者簡介:楊麗媛(1991,5),女,漢族,
工作單位:安徽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社會保障,科研管理。
基金項目:安徽建筑大學“三全育人”專項課題(2021sqyrz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