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緒濤,徐進茹
(湖北經濟學院 經貿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不僅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占有較大比重,在世界制造業出口貿易中也占有較大比重,自2001 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額不斷增長,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01 年中國制造業出口額為2 397.6億美元,占世界制造業出口總量的4.3%;2019 年達到23 650.9 億美元,占世界制造業出口總量的13.8%,年平均增長率為12.7%。中國制造業的出口額及其世界出口比重在不斷增加,出口結構也在不斷優化,1995 年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高技術產品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4.4%、85.6%、6.8%;2019年這三個比重分別為5.4%、94.6%、29.9%。這體現出中國制造業產品在逐步向中高端邁進,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在近40 年對外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績。在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許多學者對中國制造業各行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張凱竣和雷家骕(2013)[1]在對中國光伏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后指出,中國光伏制造業在銷售凈利率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在勞動直接生產率等方面低于國外競爭對手,總體來看中國光伏制造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左云菲(2019)[2]利用國際競爭力指數對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并與主要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后,得出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整體產業國際競爭力大而不強的結論。王厚雙和盛新宇(2020)[3]對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研究中發現,中國的高端裝備制造品在德國、韓國、日本等11 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優勢較弱,且中國高端裝備制造品在美國、日本等9 個主要出口市場中的產品市場滲透率較高但競爭力不強。田祖海和柳筱玥(2016)[4]在中墨制造業產品貿易結構及對美出口競爭力比較研究中發現,墨西哥制造業產品貿易結構優化程度高于中國,但中國制造業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強于墨西哥,且中國出口貿易結構基本完成了廣度的升級。尹偉華(2016)[5]在對中日兩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后,得出的主要結論有:中國低技術制造業始終保持最高的競爭優勢,而日本則保持最低的競爭劣勢;中國中高和高技術制造業出口競爭力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并由競爭劣勢轉為競爭優勢,而日本則始終保持強勁的競爭優勢。總而言之,現有這些研究表明,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的競爭力水平在不斷增強,但與歐美、日本等國家的高科技產業還有一定的差距,中國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成為制造業的大國和強國。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本文將對中國制造業各細分行業國際競爭力測度,選取12個制造業細分行業在2005—2018 年的數據進行RCA、TC指數的測算,以期較為全面地反映當前我國制造業的出口貿易競爭力水平,接著以研發投入水平、高技術產業發展規模、科研人員數、自主創新能力等因素實證分析對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影響作用,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對中國進一步提升制造業出口貿易的競爭力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制造業的出口貿易競爭力,本文根據SITC 分類標準,選取了制造業中的152 種產品,并將其劃分為12 個細分行業進行貿易競爭力指數測度,以下為對中國制造業各細分行業RCA指數、TC指數分析。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測算方法為:RCA=(Xij/Xi)/(Wj/W),其中Xij表示該國某種商品出口額,Xi則表示該國總出口額;Wj表示該商品的世界出口額,而W則表示世界出口貿易總額。表1 根據UNCTAD 數據庫2005—2018 年的數據計算的中國12 個制造業細分行業的RCA指數,由此來分析中國制造業各行業的競爭力。
由表1 中的數據可知,食品、飲料與煙草制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其歷年來的RCA指數都小于0.8,且呈逐年下降趨勢,由2005 年的0.57下降至2018 年的0.37;紡織、服裝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強,歷年來的RCA指數均在2.5 以上,2011 年RCA指數達到了3.03,但2015 年以來,其RCA指數有所下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其RCA指數在0.65~0.7左右徘徊,均小于0.8;醫藥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很弱,歷年來的RCA在0.25~0.36 之間,遠遠小于0.8;橡膠和塑料制品在2011 年以前的RCA指數均小于0.8,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優勢,2011年以后其RCA指數在0.9 以上,但低于1.25,國際市場競爭力有所增強;非金屬礦物制品和金屬制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強,歷年來的RCA指數都在1.25 以上,但非金屬礦物制品自2008 年以來的RCA指數大于金屬制品業,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普通機械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在2007 年以前的國際競爭優勢較弱,RCA指數小于0.8,但此后其RCA指數均在0.8 以上,保持著一般水平的競爭優勢;電氣及器材制造業的RCA指數在1.95~2.27之間波動,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較強;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很強,RCA指數均在2.6 以上,2005—2012 年其RCA指數穩定在3 左右,但2013 年以后有所下降;其他制造業只有少數年份的RCA指數在0.8 以上,其他年份均低于0.8,總體來說國際競爭優勢不強。可見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集中在紡織、服裝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制品業、電氣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六個產業上。

表1 2005—2018 年中國制造業各行業RCA 指數
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一國貿易差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簡稱TC指數,測算方法為:TC=(XM)/(X+M),其值可以反映一國產業的競爭力情況。下表2 為根據UNCTAD 數據庫2005—2018 年的數據計算的中國12 個制造業細分行業的TC指數,由此來分析中國制造業各行業的競爭力。
由表2 可知,中國食品、飲料與煙草制品業在2017 年以前具有比較優勢,2017 年其TC指數為0,2018 年為-0.06,競爭優勢在逐漸消失;紡織與服裝制造業的競爭力很強,除2005 年外,其TC 指數都在0.73 以上,2018 年達到了0.81;化學原料及其制品的競爭優勢不斷增強,其TC指數自2014 年起,一直保持在0.6 以上;醫藥制造業的TC指數在2011年以前為正數,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此后其TC指數均為負數,且有下降的趨勢;橡膠和塑料制品的競爭優勢不斷增強,2015 年其TC指數為0.51,并呈現上升趨勢;非金屬礦物制品的競爭力較弱,其TC指數均為負數,歷年來的指數都在-0.3~-0.2左右;金屬制品業的競爭優勢較強,歷年來的TC指數都大于0.5,普通機械制造業的TC指數在2007年由負數轉為正數,競爭力在逐漸增強;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逐漸降低,TC指數在2013 年由正數轉為了負數;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歷年來的TC指數均為負數,競爭力水平較弱;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很強,歷年來的TC指數都在0.5 以上,2017 年達到0.79,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其他制造業也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力,歷年來的TC指數均在0.75 以上,最高值達0.87。在中國制造業中,紡織與服裝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金屬制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強。

表2 2005—2018 年中國制造業各行業TC 指數
綜合以上對中國制造業各細分產業的RCA指數、TC指數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水平不高,在所研究12 個行業中,只有5 個產業具備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其他7個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甚至不具備競爭優勢。具體來說,在我國制造業中,紡織與服裝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具備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其他制造業的競爭力水平一般,還有待加強;食品、飲料與煙草制品業、普通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微弱,且食品、飲料與煙草制品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競爭力還有下降的趨勢;而醫藥制造業的競爭力一直很弱,未來需要大力發展。由此可見,我國制造業各行業發展的內部差異較大,紡織服裝等傳統制造業發展較好,而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新產業發展不足,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中低技術水平的產品上,而高端制造等高技術水平的產品競爭力明顯不足,中國需要大力加強高端制造業的出口貿易競爭水平。
為了分析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對一些影響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外商直接投資、研發投入、人民幣匯率等因素對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影響,為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水平提供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本文采用制造業產業競爭力指數(TC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來衡量我國制造業產業競爭力,時間為2005—2018 年期間。相比于RCA指數,貿易競爭力TC能夠更客觀地評價某產業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及其大小。
在現有相關文獻基礎上,對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的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的解釋變量為外商直接投資(FDI)、外貿開放度(OPEN)、研發投入(RD)、人民幣匯率(RMBE)、每單位GDP 能耗(EN)。這些重要的解釋變量將會對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的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有必要實證檢驗它們的各自影響和綜合影響。其中外商直接投資(FDI)、外貿開放度(OPEN)、研發投入(RD)、人民幣匯率(RMBE)、每單位GDP 能耗(EN)這些變量數據來源于2005—2019年期間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
根據上文選取的相關指標,構建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的模型為:

本文運用Spss 22.0 軟件對模型(1)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其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貿易競爭力指數RCA 回歸結果
對方程(1)進行降維分析,KMO=0.716>0.5,P=0.000,這表明回歸方程適合做主成分分析,相關系數矩陣和方差貢獻率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相關系數矩陣與方差貢獻率求解結果
基于特征值大于1 的標準,系統提取了1 個主成分,該成分的特征值為6.452,方差貢獻率為92.167%>85%(見表4),符合主成分提取規則。根據下圖1 的因子載荷碎石圖,可以看出該成分已經包含原始變量足夠多的信息,因此本文只提取一個主成分F。

圖1 因子載荷碎石圖
根據因子載荷矩陣,對提取的主成分F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該成分對各變量都有很高的載荷,基本可以反映各指標的信息。由因子載荷矩陣,進行主成分回歸之后,模型的,系數值較高,F值為122.436,DW值為1.171,P=0.000,方程擬合效果較好。常數項C和自變量的P值都在0.01 水平上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即常數項和自變量F對因變量RCA都有顯著性作用。回歸方程結果如下:

由以上分析結果可知,將自變量進行降維,消除多重共線性后,自變量的相關系數符號基本與預期相一致,模型最終結果的比較好。
根據本文模型的最終研究結果可知,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競爭力具有正面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出口貿易競爭力水平提高0.37%,可見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出口貿易的競爭水平提高具有顯著的影響。國外需求對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有正面影響,國外需求每增加1%,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就提高3.62%。國外需求的增加,意味著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機會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企業擴大規模,產生規模效應,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相關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的提高,服務貿易出口額每增加1%,我國制造業競爭力可提高3.66%。服務貿易與制造業貿易密不可分,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增加制造業產品貿易的附加值,進一步提高制造業貿易的競爭力水平。研發投入水平對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研發投入每增加1%,我國制造業競爭力就提高3.68%。研發投入水平的提高能夠加快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改善出口貿易結構,增強一國制造業貿易的競爭力。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對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有負面作用,人民幣匯率每增加1%,我國制造業貿易的競爭力就降低3.32%。人民幣匯率保持較低的水平,能夠使我國制造業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價格競爭優勢,提升制造業貿易的出口競爭力。單位GDP 能耗對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有負面作用,單位GDP 能耗增加1%,制造業貿易競爭力降低3.69%。制造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對能源需求大,耗能多,單位GDP 能耗越大,制造業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越低,制造業企業生產成本越高,不利于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貿易開放程度與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呈負相關關系,這是由于近十年來對外貿易額占GDP 的比重逐漸降低,我國貿易開放程度相對降低,從而對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產生了不利影響。
隨著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額不斷增長,有關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研究也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和研究,本文對2005—2018 年期間12 個制造業的RCA、TC指數的測算研究表明,中國出口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為紡織與服裝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電子及通信設備等勞動密集型、低端技術密集型行業,在電氣機械及器材、醫藥等高端技術密集型行業則競爭力較弱,中國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高端制造業的出口貿易競爭力。本文進一步運用2005—2018 年期間數據實證檢驗外商直接投資、外貿開放度、研發投入、人民幣匯率、每單位GDP 能耗、服務業出口等重要因變量對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影響水平,其研究結果顯示,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出口貿易競爭力水平,中國不僅需要大力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水平,還需要進一步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不利于中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競爭力水平的提升。同時研發投入水平的增加、每單位GDP 能耗的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出口貿易競爭力水平;服務貿易出口的增加也有利于制造業的出口貿易水平進一步提升,這表明服務業發展水平提高有利于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的提升。總之,進一步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水平的增加、加強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水平,提高制造業的能耗效率,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及其大力發展服務業,這些政策措施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進一步轉變為制造業強國的關鍵變量,使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的出口貿易競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