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
在我國,每位公民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特殊兒童也不例外。目前我國實施的特殊學生融合教育機制就是專門針對特殊學生設計的一種教育形式。通過隨班就讀,可以使特殊學生和普通兒童一樣接受同等的教育教學,讓特殊學生可以更快融入社會生活,有助于兒童的長期發展。
一、隨班就讀與融合教育概述
(一)隨班就讀概念
隨班就讀就是讓特殊學生進入普通學校內,和普通學生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的一種形式。目前,特殊學生接受隨班就讀形式的教育已受到法律的保護。隨班就讀的推行,具有投資低、見效快特點,有助于特殊學生義務教育的普及,是融合教育有效實施的基礎。
(二)融合教育概念
融合教育是指在鄰近的學校和適合孩子的年級內,為所有的孩子提供平等、有效的教育,并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輔助性和支持性的服務,使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完全的成員。這種融合體現了教育的決心,即在孩子應該參加的班級或學校里盡可能地對每一個孩子進行教育,這就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支持服務,而不是把他們送到專門的機構,要求孩子尤其是特殊學生在此安置過程中能獲益。融合教育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股新的思潮,其意義是要改變當前對特殊學生的教育與服務方式,以及對特殊教育的偏見。特殊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每個孩子都要有自己的個性。因此,教育應該以全體兒童為中心,而非僅為普通兒童服務,這就需要現有的教育體系和兒童教育服務模式實施改革與創新,建立融合教育教學模式,讓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共同接受同樣的教育。
二、隨班就讀集體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融合的生態環境
班級是一個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小型生態系統。當前我國普通學校的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著與隨班就讀學生不相適應的情況,容易導致學生的情感、行為等方面出現問題。此外,還有可能會導致出現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效果不理想等情況。
(二)缺乏專業的融合師資
普通小學的學科教師和資源教師是融合教師隊伍的核心成員。但現階段學科教師通常是普通教育背景,而專業資源教師通常不夠,且資源教師和學科教師配合的廣度與深度不夠,影響教育的實效性。
(三)缺乏彈性的課程與教學整合
學科與教育優化是集體教育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現階段小學融合教育條件中,學科與教育優化程度較低。教師難以根據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需要優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也難以應用合乎隨班就讀學生優點的教學資源協助其學習。整體上,普通小學對個別化教育規劃的擬定與執行有相應重視,但較少探討融合學科,造成普通小學的教育未能因隨班就讀地推進而產生根本轉變。
(四)教學效能的缺失
教育效能是鼓勵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現階段的隨班就讀教學中,學生違背課堂紀律、適應障礙等狀況反復發生,干擾整體教育的成果。教師難以緩解學生的情緒化行為表現,從而影響教師的教育效能,干擾教育的實效性。
(五)隨班就讀的管理問題
在隨班就讀形式快速發展的狀況下,領導機構并不完善。有很多特殊學校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始終處于“半癱瘓”模式,監管部門的不關注和特教教師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不夠是核心因素。再加上一級監管機構缺乏對隨班就讀的制度化管理,隨班就讀比較容易進入“自生自滅”的處境。
(六)目標設置忽略個體差異
在推進隨班就讀環節時,部分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定普遍存在相應的不科學狀況,極少從學生主體性考慮,不夠關注特殊學生人群的真實需要,設定教學目標時存在很大的籠統性,造成特殊學生由于天生條件受限而難以跟進課程安排,慢慢落后,并漸漸地失去對語文課程學習和探究的自信。與此同時,在設定學習目標的環節中,教師目前的行為并不標準,所設定的學習目標比較單一化,所體現的層次性和延伸性不夠理想,造成學生在專業學習環節中思想認識比較盲從,呈現的學習效能也比較低下。
三、提升隨班就讀教學實效的支持性策略
(一)制定可達到的目標
1.言語表達目標。因為隨班就讀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具有障礙,這對他們的常規溝通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人際溝通是推動學生不斷進步的主要構成部分,所以,怎樣在常規教學活動中協助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弱的隨班就讀學生擺脫孤僻、不喜歡說話、咬字不清等問題是需要高度重視的。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強這類學生的語言能力的練習,協助其合理地抒發自己心中的想法,提高隨班就讀學生的人際交往水平,讓他們在溝通環節中建立自我概念,持續促進他們發展。
2.識字閱讀目標。針對智力具有障礙的學生,練習寫字是他們了解社會生活的另一種方法,他們可以利用認字開展瀏覽和寫作,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其對社會生活的了解,抒發自身的情緒。教師可以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刪改部分教材內容,盡量達到按照隨班就讀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學活動。針對低學段的學生,教師可以傳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發音和書寫格式給他們。例如,教師可以傳授他們專門的發音和書寫格式,讓他們可以看到物品講出名稱和寫下物品的名稱。
(二)創新課堂管理形式
隨班就讀唯有選取適宜的課堂教學方法才可以提升教學活動的效率和學習效果。過去的語文課堂以課程內容的傳授為主導,教師只需重視教學的總體成效。而隨班就讀的語文課堂要求教師重視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要為那些隨班就讀學生給予相應的支撐,助力推動他們的全方位發展。比如,教師在開展學生分組的過程中,要將隨班就讀學生跟普通學生組合在一起,讓所有組里的普通學生帶領隨班就讀學生,這些隨班就讀學生某個領域的技能和優勢也能對普通學生產生某種互補性。例如,某個隨班就讀的學生行走跑步有一些問題,但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十分強,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管理方式,讓隨班就讀學生得到他們的優越感與存在感,也能讓普通學生學習隨班就讀學生身上的意志力。2B5D57C2-71F3-4F53-825B-425E0A6DBD32
(三)探索改進課堂教學
1.激發學習興趣。特殊學生通常缺乏端正的學習態度以及自主學習的自覺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調動特殊學生對學習的興致,根據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為特殊學生設計合適的教學步驟、適度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存在感,從而自然而然地對學習產生興趣。
2.調整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教師要讓隨班就讀的學生也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學習中來。例如,學習《故宮博物院》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談一下自己學習后的感想,很多學生都說希望能有機會可以去故宮博物院看一看,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神奇的創造能力。提問隨讀生時,他也非常高興地說想到故宮博物院參觀一下。盡管特殊學生的回答是模仿其他同學的,但依然可以看出他為自己的回答感到興奮,而教師的認可更讓他覺得自豪。
3.改進評價標準。特殊學生生理或心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在平時的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大多數時候都不會被關注,這就導致學生形成消沉的自卑心理。所以,針對特殊學生的評論,教師要堅定因材評論,對他們的評論基準應該是以上一堂課的學習狀況為基礎。例如,這堂課的坐姿比前一堂課好,這堂課讀語句的聲音比上節課洪亮等。教師在等待特殊學生反應時要更有耐心,要盡量地找出他們做得優秀的部分,予以鼓勵性的評論,增強他們語文學習的信心,進而使他們形成語文學習的動力。
(四)改進教學目標管理
隨班就讀學生的融入需要小學語文課堂針對教學目標實施有效的優化,對不同學習能力以及性格愛好的學生,在課程目標上進行相應的優化,建立適宜所有學生的成長方案,如此可以讓所有學生都掌握他們水平范疇內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從而推動特殊學生自我價值觀的建立。例如,教師在教授《石灰吟》這篇詩詞時,針對普通學生,課程目標要實現下述三個方面:第一,學生可以正確、流利地朗誦全詩詞,同時可以背熟這篇詩詞。第二,借助這篇詩詞,塑造學生積極進取、勇敢堅強的良好心理素質。第三,可以正確理解全詩的三個生字表,會寫三個詞語。針對這堂課要實現的這三個課程目標,針對認知有障礙的隨班就讀學生要對這三個課程目標實施相應的優化,讓他們可以依據自己本身具體情況達成其中的一項或兩項目標。
(五)教學方式的調整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讓特殊學生可以在普通的教學環境中實現生活學習,塑造其正確的認知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特別注意學生的心理特征,適度地為其制造機會,讓這些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展現自己,借助這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此外也要重視班集體環境的構建,使他們可以和健康學生建立起和睦與友善的人際溝通,讓他們感受到來源于班集體的關懷與呵護。例如,在實施語文基礎知識游戲“詞語接龍”時,綜合考慮隨班就讀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基礎知識沉淀的瑕疵可能會影響游戲的順利實施,可是依然要讓特殊學生融入游戲活動里,這時就可以依據游戲的特性,讓隨班就讀學生作為“領頭”,讓他講出游戲的首個四字成語,如此既讓特殊學生直接參與了游戲活動,又有效呵護了他們的特殊性。又如,在實施看圖作文課堂教學指引時,對一般學生教師的提問方式可能是:“圖上面都看到了什么東西?他們都在干什么?”而對隨班就讀學生可以轉換成:“圖上有幾個人?他們在什么地方?他們各自都在干什么?”借助細化的指引,讓學生可以跟隨教師的指導思想,對圖像能形成相應的解讀。這樣的形式可以讓隨讀生在學習中緊跟教師的節奏實施學習,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六)建立幫扶小組
融合教育不單單是指隨讀學生和普通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中就算是融合,靠教師的一己之力也實現不了融合,還要啟動學生的能量,在班上構建結對幫扶小組,讓隨讀學生在這樣的團結友愛的班級文化環境中,不但感受到源于教師的重視與關照,更主要的是源于同學們的結對幫扶與暖意。利用如此的方式還有助于普通學生助人為樂的優良品行的養成。此外,幫扶小組的建立,還可以有效避免出現隨讀學生在班集體里被同學取笑與排擠的狀況。在教師的安排與指導下讓同學構建幫扶對子,結對幫扶隨讀學生,開展作業輔導與閱讀理解的結對幫扶,同時利用模范激勵的方式調動普通學生奉獻愛心的自覺性,讓更多學生可以積極、熱情地助力隨讀學生的學習,讓班集體構建起友善、互濟的學習氣氛,也有助于全部學生思想道德的增強。
(七)增加課堂交流
在隨班就讀的教學目標中,最為關鍵的一項便是要提高不同學生與隨班就讀學生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樣的溝通與交流要真實反映在教學過程中。而小學語文課堂尤其作為一門開放式的教學課程,針對許多問題都沒有確定的參考答案,在學習中更需要見仁見智的思考,因此,也更適合應用在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充分調動自身的發散性思維,產生專屬于自身的答案。所以,小學語文課堂的這一特性十分有助于普通學生以及隨班就讀學生相互之間的學習交流。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的學生都積極發言,各自分享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某個長輩的故事,讓每一名學生利用這樣的分享實現對自身心身的構建。這樣的一種教學溝通與交流讓所有學生都可以聽見其他同學的思想,也有助于隨班就讀學生產生對社會與生活的多元化認知。
(八)融入人文關懷
語文是一類非理性的課程,可以對學生的品德與品性進行培養,也可以讓學生產生對周邊社會的細致敏銳的感知。所以,在語文的隨班就讀教學中應全面融合語文這門課堂的課程特性,全面發掘語文課堂針對弱勢人群的人文情懷,向語文課堂中的隨班就讀學生分享周邊的暖意與真誠。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時,教師便要全面挖掘這篇課文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感知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在學習《青山不老》時,要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對家園的熱愛之情,利用對語文課堂人文關懷這些方面的挖掘,讓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建立健全的人格特質與崇高的品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班就讀教學課堂支持策略著眼于每一名學生的差異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名學生的潛能,有助于融合教育課堂實效性的增強,打破了融合教育教學中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無法統籌兼顧的問題,使普通教師實際操作中進一步提升特殊學生教育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踏上普特融合的系統化發展道路。
(宋行軍)2B5D57C2-71F3-4F53-825B-425E0A6DBD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