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敘紅 王雪 董會寧

摘要: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主動融入職業教育體系,然而職教師資的培養無論在數量方面還是綜合素質方面,都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面對新工業革命對職教師資隊伍提出的新挑戰,如何充分發揮優勢培養時代所需的職教師資是當前地方師范院校發展的重點。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地方師范院校開展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所具備的內外條件和面臨的競爭與挑戰;探索地方師范院校以普通師范教育為立足點,通過專業建設、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國際合作,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協作培養具有“師范性、學術性、職業性”職教師資,構建學校“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從而有效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地方師范院校;職教師資;SWOT分析;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2)05-0031-05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其他部門組織編制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鼓勵地方本科院校積極參與到職教體系建設中。面對國家教育改革發展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地方師范院校積極主動融入現代職教體系,豐富學校辦學類型、拓展辦學空間,這既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學校轉型發展、體現價值的內在需求[1]。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多數職校在師資上面臨不少問題:專任教師隊伍量缺不穩、結構失調、技能型人才“進口”渠道不暢,這是近些年職業教育師資始終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師資無論在數量方面還是綜合素質方面,都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這不僅是職教師資培養院校面臨的困境,更是對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出的挑戰。筆者擬運用SWOT法分析職教師資培養現狀與發展前景,并提出地方師范院校培養時代所需職教師資的有效策略。
二、地方師范院校培養職教師資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為基礎教育培養人才的地方師范院校在教師教學技能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對培養師范生過硬的教學技能已形成了成熟的體系。地方師范院校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理論教學和通識素養的養成,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學校的教育資源、濃厚的師范教育氛圍,使學生的師范性得到了充分的滋養。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教育內容、手段、方法、評價等各方面在發生著深刻變革,尤其在新冠疫情下,教育教學網絡化、信息化已成為常態,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探索一并促進了師范生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劣勢分析
1.單一的經費來源限制了學校的發展
地方師范院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財政撥款,經費有限且來源不夠多元化。模擬仿真實驗實訓室、實習基地、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這些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的基本教學保障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地方師范院校原有硬件、軟件設施相對落后,校內有限的實驗條件主要用于培養基本教學技能,無法承擔更多專業技能的實踐教學。校外基地的建設推進緩慢,教學、實習、實訓等方面沿用普通師范生培養模式,職教師范生管理能力、課堂駕馭能力、實踐指導能力無法得到有效體驗與提升[2]。
2.高素質的雙師雙能型教師缺乏
職教師資要培養學生具備工學結合、實踐經驗結合、課程多元化的能力[3]。地方師范學院現有專業教師大多數是直接從高校畢業后入職教師崗位的,行業實踐背景相對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職業教育的時效性和專業性。高校難以長期而穩定地聘請到企業技術骨干到高校兼職,教師到企業跟崗實踐的機會又非常難得,這個矛盾使“雙師型”教師比例不足的困境長期存在。校企雙方在目標取向上差異明顯,利益上兼容性不強,企業缺乏參與職教師資培養的積極性,國家政策和外部保障制度不充分,使得雙方合作停滯于表面且難以深入[4]。
3.職教師范生對口就業不容樂觀
對優質生源吸引力不足、對口就業也不順暢,職教師資培養院校一直處于兩難的困境中。全國共有37所院校培養本科層次職教師資,畢業生到職業學校就業的不足20%。究其原因,影響職教師范生就業選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職教師范生對職業教育認同感低,畢業后不愿意到職業學校任職,導致職教師資的資源流失和培養投入的回報率低[5]。第二,隨著我國職教事業的發展,許多地區的職業學校對專業教師的學歷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必須有碩士學位。這使得地方師范院校培養的本科層次的職教師范生就沒有資格進入職業學校。第三,職教師范生在升學、工作待遇、職務晉升等方面的發展也存在一定障礙。
(三)機會分析
首先,根據《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的總體思路,政府將職業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實行普職并重,促進普教、職教協調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選擇需求。未來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生源比例要達到1∶1,也就是對職教師資需求量更大。其次,在終身教育理念下,國家通過持續實施一系列的“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對中小學教師的職后培訓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體系,有效地促進了中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整體素質的提升。然而,職教培訓體系建設存在的目標不明晰、培訓體系組織結構欠合理、運行機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問題尚未解決[6],加之地方師范院校學科的多樣化、知識結構的特殊性,進一步增加了培訓有效開展的難度。
(四)障礙分析
1.高校間的競爭加劇
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動,勢必有更多的大學進入職教領域。這些高校,特別是有“雙一流”學科的大學,普遍基礎雄厚、歷史悠久、師資隊伍一流、學科優勢明顯。這些都使得學生可以接受到多元化、多學科交融的校園環境的熏陶,有利于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為職教師資素質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這些優勢顯然是其他一般院校無法比擬的。因此,地方師范院校畢業的職教師范生論學歷、論綜合素質都比不上這些一流高校,論實踐操作能力又遜色于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2.觀念陳舊
更深層次的障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校內外各界在對職教的認識上還存在偏見,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地方師范院校轉型融入現代職教體系是降低了學校的社會價值;社會對職業教育也存在偏見,職業教育長期以來被人們定性為“次等教育”[7]。在很多人看來,職業教育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成績差”“沒前途”“被淘汰”的孩子才去上職校,很多家長對孩子上職校后的前途也表現出普遍的擔憂與悲觀。觀念的背后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明顯差距、與學生對自身成長成才期待的落差。
三、地方師范院校職教師資培養的策略探索
現代產業生產模式正變得高度數字化、個性化、網絡化、靈活化[8],職業學校用人標準的提升以及外部環境的變革,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職教師資逐漸成為現代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客觀需要[9]。
(一)學校頂層設計應有前瞻性
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為特征的時代,職教師資的“雙師型”教師內涵也在與時俱進: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數字化模式下的實踐能力及創新教學能力。地方師范院校應拓寬視野、更新理念,將國際成功經驗與本土創新有機融合,提升培養效率。學校頂層應從不同的視角設計:從本土實際出發,設計地方師范院校職教師范生的培養特色,確保職教師范生的整體素養和差異化優勢[10];從國際視角,設計我國職教師資培養的國際戰略,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與國際接軌,有利于職教師資參與國際交流與指導能力的養成。
(二)練好內功,培育一流專業
地方師范院校要在職教領域有所突破,就必須克服觀念誤區,避免職教“文憑化”的同時,加強以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系列深刻改革為核心的內涵建設[11],建立高校培養和職后教師教育齊頭并進的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培養體系。
首先,學校應對現有專業進行優勢整合、重新規劃,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堅持基礎教育的前提下,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設置職教師資專業,使其既不同于基礎學科師范專業,又要與高水平工科學校的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形成區別與優勢[12]。
其次,全校合力,集中精力財力進行專業建設,培育省級一流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應以OBE理念為引領,反向設計培養方案(如圖1所示):根據內外部需求確定培養目標、以培養目標確定畢業要求、根據畢業要求確定知識結構、根據知識結構確定培養方式、根據知識結構與培養方式進行課程配置,構建師范性、學術性、職業性相互融合,綜合素質、專業能力、職業方向為一體的課程體系[13]。在教學實踐中以專業認證為指南,一切教育資源、課程組織、教學實施都以職教師范生核心能力素質培養為中心,推動課程教學質量、各教學環節標準落地落細,實現課程標準對職業能力的覆蓋。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既要與社會行業實際需求相契合,適應崗位能力需求,又應高于現在的需求,要為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起到人才引領的作用。培養優質職教師資,一方面需要外援提供理念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其核心依然是校內培養,只有加強校本培訓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本校、本區域、本行業需求的優秀師資[14]。
再次,建設基于職業教育教師教育質量監測平臺和大數據,引入多元主體參與過程性和結論性評價,內部保障與外部評價相結合提升專業質量保障能力。地方師范院校必須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運用常態監測與合格認證相結合,在線監測與現場考查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從多維度、多視角監測來自我評估專業教學質量狀況。職教師資培養目標達成度、社會需求適應度、學生與用人單位的滿意度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
最后,完善職教師資培訓保障體系。培養方案的調整、課程設置的改革、教學核心內容的把控,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能力。如果教師的素質仍停留在固有職業教育的層次和水平上,那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素質教育就不可能實現[15]?!奥毥?0條”提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為有效落實這一要求,地方師范院校不僅應提供持續穩定的財政支持,還必須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激勵機制,包括績效補貼、職稱職務晉升等政策來提高職教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推進在職教師內在知識、技能、涵養的不斷深化與融合。
(三)對外合作,增強服務社會功能
1.密切校校合作,探索分段培養模式
不同層次的教育機構、辦學主體在責權利方面沒有交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彼此的合作。中職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更多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否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前期調研要更加細致,避免課程設置方面有重復或銜接問題,保障教學質量。因此,不同辦學主體間的暢通銜接尤為重要,而且從形式上的銜接轉向內涵的銜接是課程體系得以優化的基礎。
從高職高專和中職升入本科高校的這部分學生在綜合能力和文化知識基礎方面都弱于普招學生,但在動手操作方面是強項。為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地方師范院校應主動與高職高專、中職學校聯系,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與壁壘,使本科階段與高職、中職的教學內容形成層次梯度,避免本科教學內容的重復或脫節,真正實現課程設置的有序性、連續性和整合性。分段培養模式不是教學內容簡單的疊加與延長,中職教育側重技術性,本科教育則更凸顯科學性[16],各階段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分工合作發揮優勢,協調解決銜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才能確保分段人才培養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地方師范院校與職教生源校建立長期協同合作的有效機制,既可以保障優質生源的選拔,又利于本科階段優質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的高效率,還為學生畢業后進入這些職業學校暢通了就業渠道。
2.強化校企合作,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
首先,地方師范院校要主動尋求合作機會。在信息資源共享的時代,高校應主動與相關行業企業對接,努力尋求社會各界信息資源參與到職教師資的培養過程中來。同時,還必須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財政資助。
其次,提升企業參與職教師資培養的積極性。為促進企業與高校合作,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而成本收益是影響企業參與教育合作積極性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地方師范院校自身優勢不突出,難以吸引到資深大企業參與產學合作,因此,地方師范院校必須重視與地方中小企業的合作[17],主動與他們溝通和協作,為其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讓企業切實體會到產學合作的必要性。只有校企雙方暢通了交流渠道,促成強烈的合作意愿,校企合作才能有效落到實處,實現互助共生。此外,特別是與中小企業的協作,應當成為熟悉他們的工作方式、期望和利益的合作伙伴,企業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會感到更安全[18]。相互信任才能相互理解,這是一切協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
最后,教育部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為地方師范院校與區域外企業廣泛合作搭建了橋梁。一般而言,企業更傾向于與地理位置相近的高校合作,協作互動平臺更容易建立,雙方信息交流更便捷,現場指導機會更多,因此,地域相近合作的可能性更大[19]。隨著信息技術與產業和教育的不斷融合,地理位置的影響減弱,產學協同育人項目為高校拓寬了合作主體,與外地企業的合作將大大開闊專業教師的視野。隨著校企間全方位多層面交流合作的推進,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教師資培養過程,在經驗交流、信息共享、培訓指導和支持、培訓基地共建、課程開發中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地位與優勢,企業指導者在研究教學的過程中獲得了更深刻的實踐經驗,這不僅提升了企業指導教師的職業能力,更是提升了企業的社會知名度[20]。產教融合為高校實訓基地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新途徑。
3.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探索國際聯合培養模式
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和“一帶一路”不斷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也逐漸成為職教師資的必備能力,學校必須注重對學生多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教學能力[21]。借鑒職教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教師培養機制,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和工藝融入職業教育,引進國外優秀職教師資,提高學校自身的國際化水平;同時,依托“一帶一路”,尋求與國外優質職教聯合辦學的機會,探索與國外職教機構和學院交換師生的模式,為教師和學生國際交流與培訓提供機會。
綜上所述,持續完善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機制,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增強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推進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為此,立足教師教育優勢,地方師范院校“兩條腿”走路,整合內部資源,優化布局,堅持普通師范教育與職業師范教育協同發展的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張磊,王繼元.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主動融入現代職教體系的困境與突破[J].教育與職業,2018(17):47-50.
[2]酈凱鋒.職教師范生“三能合一”教育核心競爭力培養模式——以浙江師范大學與鄞州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合作為例[J].職業教育,2019(4):61-63.
[3][9]張洪華.中國職教師資培養的探索與創新(1978-2018年)[J].職業技術教育,2018(28):42-47.
[4]吳健.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成就、問題及改革路徑——基于十九大報告的解讀[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9(1):57-59.
[5]王雯.“雙一流”背景下職教師資培養的困境[N].中國教育報,2018-05-22(09).
[6][13-14]車明朝.現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論壇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4):54-57.
[7-8][21]胡茂波.繼承與變革:21世紀歐盟職教師資的質量保障[J].職業技術教育,2018(28):74-77.
[10]安冬平,張曉丹.日本經驗歷史追蹤下的我國職教師資培養路徑創新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4):86-92.
[11][15-16]蔡基剛.警惕職業教育“本科化”退化為“文憑化”[N].光明日報,2021-04-29(02).
[12]孫琳.新時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定位及發展趨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0):36-40.
[17][20]王敘紅,胡錦芳,蔡麗,等. 地方師范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現狀與發展的思考[J].成都師范學院,2020(2):29-34.
[18]O'REILLY P, CUNNINGHAM J.中小企業參與大學技術轉移的促成因素和障礙:研究者的視角[J].小微企業研究,2017(3):274-289.
[19]JOHNSTON A, HUGGINS R.大學—產業聯系的驅動因素:農村地區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公司的案例[J].區域研究,2016(8):1330-1345.
(責任編輯:劉東菊)
The State and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WANG Xu-hong WANG Xue DONG Hui-ning
(1.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2.Yuhuan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Zhejiang Province, Yuhuan Zhejiang 3176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ntegrate into cultiv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itiatively. But the fact is tha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cultiv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actual demand, whether in terms of quantity or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the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must focus on how to make use of their advantages to cultivate compet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his paper adopts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mstances and challenges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ultiv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Effective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for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Based on normal education, through major construction and multi-coop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normal nature, academic nature and professional nature" will be trained. The pattern of "one body with two wings" will not only promot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enhance the local normal university'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ability to serve the society? effectively.
Key words: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ers; SWOT analysis;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