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
摘 要:絲綢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蘊含了豐富的民族精神,學習絲綢文化利于增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進一步增強民族情感。在幼兒園開設絲綢生活課程,有利于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國意識,愛國精神,以便于之后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絲綢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兒園的孩子對事物充滿好奇,有極強的探索欲,對于絲綢文化也有很強的學習興趣。基于此,幼兒園老師安排了絲綢生活課程,建設了絲綢活動基地,本文主要就老師安排的絲綢生活課程,淺談課程評價。
關鍵詞:幼兒園 思考生活 課程分析
引言
我國很早就出現了絲綢文化,它貫穿了我國歷史。絲綢在我國古代就已出現,是貴族的日用品,其文化底蘊豐富,蘊含著極高的教育價值。幼兒園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根據絲綢文化,選擇正確內容安排教學,合理的進行教學設計,將國內外的環境等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幼兒園孩子雖然有效注意時間短,記憶力較差,但是重復學習總會增加孩子的印象,進一步來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儲備。將絲綢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此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開闊其視野面。
一、對絲綢生活課程進行評價
1、幼兒園整體課程環境的營造
幼兒園的孩子可塑能力較強,家庭教育和環境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作用,幼兒園抓住了環境對教育的作用。首要做到了對環境的創設,老師在幼兒園整體的環境創設中做出了相應的改變,因為幼兒園的孩子喜歡形象生動的事物,所以老師在創設過程中加入了一些卡通元素,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了解絲綢的來源。其次,學校和班級都有公示欄,老師在公示欄上融入了絲綢的內容,孩子每天在班級里學習,抬頭低頭都可以看到公式欄,潛移默化的進行隱性教育,更好地了解絲綢內容。
班級和區域環境創設。本次絲綢生活教育基地的建設中,班級環境的創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老師將班級的環境進行了整體的更改,選擇尊重幼兒的意見,根據幼兒的喜好來進行內容的創設。小班中班和大班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喜好,男生和女生的喜好也不同,老師要尊重每個人的意愿。比如對于小班的兒童,他們對橡皮泥等感興趣,那么老師就可以在班級中增加捏造的事物;中班的孩子對絲綢的歷史感興趣,老師就可以在班級中裝飾一些關于絲綢的歷史內容;大班的孩子比小班和中班的孩子年齡要大,他們對絲綢有進一步的了解,比較關注絲綢制作的過程,那么老師就可以在區域中進行制作工藝的創設。這都是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喜好來定,當然,前提都尊重了孩子的意見,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2、展開絲綢生活主題活動
幼兒園在學習一項新內容時,可以展開主題教育,引導孩子對學習內容進行分類,由系統到個體,讓孩子在頭腦中對整體知識有一板塊的劃分。比如,本次的絲綢生活和絲綢基地的創設,老師將一個大主題分散成了多個領域的教學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在創設活動主題時,老師也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進行設定,小班中班和大班也是三個不同的層次,由于階段不同,理解水平和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差別。雖然他們都是幼兒園,年齡相差不大,但是幼兒園的孩子們發展速度較快,一年就可能變一個樣,所以老師在設定教學目標內容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盡量選擇孩子們都了解的知識,保證活動的有效性。
如在小班幼兒的主題設定時,老師確定主題名字為“蠶寶寶歷險記”,這種充滿趣味性的名字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中班取名為“絲路的秘密”,吸引他們的好奇心;大班幼兒能力較強,取名為“絲路傳奇”。這樣的主題設定很好的滿足了孩子們的需求,并且符合他們的年齡發展,對課程質量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3、創設絲綢生活活動課程
環境創設和活動主題都設計好之后,幼兒園的老師又根據網上的內容增加了額外的知識點,比如老師從網上找了一些記錄片讓孩子們觀看,覺得記錄片不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之后,有些教師將記錄片進行了改變,做了一些動畫元素。孩子們對形象的東西感興趣,老師充分抓住了這一特點,很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現在新課標進行了改革,幼兒園的教學目標也發生了變化,提高學生五項領域的發展,其中就有動手能力,因為這次絲綢生活的創設,老師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增加了孩子實踐的內容,讓孩子自己畫出關于絲綢的東西,學畫蠶寶寶,學畫蠶寶寶吐絲,也可以折疊出桑葉等,用手工來勾勒出當時絲綢運輸的場景;除了孩子自己動手,老師引導孩子進行社會實踐,有條件的幼兒園引領孩子到當地的科學博物館參觀,通過觀察,對絲綢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了解;五大領域中也包括健康領域,要讓孩子提升一定的健康意識,絲綢也需要保護,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絲綢,保護我國家文化,保護我國的遺產。比如蠶寶寶吐的絲需要受到保護,老師教孩子如何保護蠶絲,儲存蠶絲,豐富了孩子的見解,達成了教育目的,促進了幼兒能力的提升,保證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4、家園共育豐富教學活動
讓家長參與到本次活動的建設,對孩子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孩子喜歡和家長相處,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了本次絲綢文化的建設特色。在進行家庭教育時,父母根據老師的介紹和教育建議,保證教學活動的一致性;其次,教師是專業的人員,掌握著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在進行教育時,老師可以利用平臺,在網絡上通過公眾號等向家長們推送相關內容,進一步讓家長豐富家庭教育的內容,為了保障活動的積極性和有效性,老師可以讓家長在公眾號中進行返圖,保證家長積極的參與到教育中,促進孩子能力的培養,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們要選擇好合適的內容,將絲綢的知識和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通過課程學習不斷提升孩子們的能力。絲綢生活課程基地的建設,以孩子的認知特點為基礎,尊重了孩子的喜好,加入了孩子喜歡的卡通元素。絲綢生活課程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們從小就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培育民族情感,在今后的學習中有基礎來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希望幼兒園老師能進一步的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增加和孩子們之間的情感,將絲綢文化很好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程國琴.走進生活品“絲”意——幼兒園絲綢生活課程的開發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162-163.
[2]呂靜芳.聚焦絲綢文化? 構建特色課程——關于幼兒園“絲綢生活”課程實施的思考[J].新智慧,2021(14):39-40.
[3]丁沈夢.淺談幼兒園絲綢生活課程評價[J].讀寫算,2021(07):49-50.5C60DB5C-EB6C-4E49-9A10-ECCEABAB36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