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仙菊 鄧淑芳
摘 要:目前,中小學的職業啟蒙教育屬于部分學校的自發行為,與勞動教育融合得不深,相關聯程度不夠,與職業院校合作處于松散狀態,缺少與職業相關的校內外實踐體驗場所和專兼職教師,缺乏整體規劃部署和系統實施方案。因此,需要理清職業啟蒙教育與勞動教育的關系,從課程構建的原則、課程的構建體系、校內外聯動搭建平臺,從師資隊伍的建設,育人實施模式的研發,主體效能的激發,保障體系的完善等方面進行實踐落實。
關鍵詞:職業啟蒙;勞動教育課程;課程體系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組織實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給出了方向性指導。然而,傳統價值觀念、教育資源配置、認知偏差等因素對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提出了諸多挑戰,如課程、場地、師資等。針對上述問題,學校需要以職業體驗為紐帶,聯合區域內普通中學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經過調研,各方主體協同確定勞動教育分層培養目標,并對職業體驗課程進行了整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驅三融”勞動教育實踐體系,實現了融勞動教育于職業體驗活動過程中,多形式、多場景開展職業體驗活動,推動生成協同育人生態格局,為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動手實踐與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促進每一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勞動教育與職業啟蒙教育的融通
(一)職業體驗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初中要注重圍繞增加勞動知識、技能,使學生初步養成職業意識;要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參加生產勞動;要“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注重選擇新型服務性勞動的內容”,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改進勞動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庭、工業生產或實習基地、社會勞動”,注重與職業對接,注重創新創造。可見,職業體驗是在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職業體驗,學生既能了解職業需求和必備的品質,又能親身感受勞動艱辛,增強勞動情感,提升勞動技能,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二)職業體驗是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
職業體驗是集知識學習與實踐體驗、職業感知與勞動意識、職業認知與生涯規劃、職業實踐與勞動精神為一體的全新教育形式。職業體驗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內容有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和勞動觀念等。通過職業體驗,能促進學生認識職業崗位職責,理解勞動;通過體驗性勞動,認知勞動特質,感知職業要義、拓展職業和勞動視野。
二、基于職業啟蒙的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策略
(一)以質量保證為目標,構建管理體系。
學校要建立科學完備的課程質量保障體系,加強對職業體驗、職業能力、學習感悟、職業價值觀等形成情況的考核,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監督教師的教學實施,確保目標的有效達成和各項機制的有效運行。一是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學校從師資、資金、資源的投入等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爭取院校、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多方支持,實現多方聯動,多元投入,確保所需資源及時到位并健全執行激勵和問責機制,不斷提高資源使用效益。二是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學校將職業啟蒙教育從方案制定到具體執行,從師資引入、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到具體的教學體系、授課要求、實際項目等均有質量管控和標準要求,保障職業啟蒙教育的全過程有序化和高水平。三是建立質量評價體系。學校可以針對性地分類開發如《職業啟蒙勞動課程過程體驗評價單》《職業體驗項目化學習評價單》《指向課程實施的師生調查問卷》《實驗中學勞動教育教學評價》等診斷性評價指標,依托網絡平臺,生成一生一檔數據庫對教學形式、資源配備、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功能。
(二)打造專業師資隊伍,推進職業啟蒙融入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探索
打造教師成長共同體,以學校外聘中職學校教師為核心,以企業工作人員入校指導為契機,成立職業體驗種子教師團隊,實現由“幾個人到一群人到全校人”的轉化;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共同探討和研究融合的方式方法,由此帶動學科組、教研組、年級組所有教師共同成長,實現教師可持續性發展。二是成立教研教改協作體。以省級、地市級課題研究為引領,探尋勞動教育中職業啟蒙的真諦,通過校本教研、學科教研、聯盟教研、跨片教研、區域內教研等方式,以鮮活的主題、靈活的方式進行勞動教育課程職業啟蒙課例打磨、課程診斷,在學習中探尋發展方向,在實踐中探索優化方式。
(三)內容上以調動學生參與為思考點,激發主體效能。
課程實施內容中需要打破學生作為內容的接納者,凸顯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性和活動性特點,在融入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增強學生參與的內驅力,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效能。一是給予教師主動權,發揮主導作用。采用項目認領方式,讓教師自主選擇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開發特色案例、制定體驗支架,引導學生思考并反饋課程教學中所融入的職業啟蒙內容和實踐活動的選取、融入方式等問題,將課程做精做細。二是給予學生選擇權,增強學習動力。組織教師篩選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中所融入的職業啟蒙教育內容,羅列可執行的實踐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按照多選的先行思路,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推進,以此提高學生的興趣度,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三是賦予活動生命力,創新教學方式。挖掘活動的內涵與外延,以實際操作促進學生對職業和勞動的認識和感悟為導向,以興趣和責任為觸點,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讓學生獲得觸及心靈的勞動體驗,引導學生在交流、共享中加深對職業和勞動的認知、認同。
三、結語
以職業體驗活動為載體開展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深化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創新舉措。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既是勞動教育的實施主體,也是職業體驗活動的重要設計者。隨著科技發展與產業變革對勞動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多元主體之間的協作分工以及勞動教育課程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融合等問題仍然值得我們關注。要確保勞動教育能取得成效,需要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學校、企業、社區、家庭“四位一體”的組織架構,明確職責,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勞動教育保障體系。要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企業和社區教育的支持作用,以及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恒.以職業體驗為載體構建勞動教育實踐體系初探[J].課題博覽,2021,(02、03):104
[2]周俊.以職業體驗教育提升勞動教育質量[J].江蘇教育,2020(36).0F59F40A-4F82-4C6B-BE80-4F86E3FE2A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