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福濤
摘? ? 要:文章介紹了玉米種植新技術所具備的優勢,分析了目前推廣玉米種植新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從提高對種植基礎工作的把控、加強先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注重產業鏈發展規模化生產、重視技術人員專業水平提升、合理安排生產結構科學布局等方面,對推廣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有效對策進行詳細論述,以期能為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8-0136-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A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具備耐旱性強、耐寒性高、耐貧瘠性較好的特點,在我國多個地區廣范種植。對現代社會而言,玉米不僅是很好的糧食作物,還是畜牧業、養殖業的重要飼料來源,其運用范圍較廣。隨著科技不斷地進步,玉米成為了醫療衛生、輕工業以及化工業方面的主要原料之一,為農民帶來了極高的經濟效益,因此要全面推廣玉米種植新技術。
1 玉米種植新技術所具備的優勢
1.1 群體光能效率高
光合作用是農作物的重要生產動力,傳統的種植技術未能良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費,部分農戶為了提高產量,也沒有合理地規劃種植密度,導致玉米出現了倒伏、空桿率較高、千粒較輕等狀況。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能節省人力資源,還能提高玉米產量。合理密植可提高群體光能的效率,既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還能改善個體植株的通風以及透光條件,以此不斷提升玉米的質量[1]。
1.2 優化玉米的生長
玉米種植的新技術包含范圍較廣,其中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智能化、人性化、自動化,通過現代機械的測量與分析,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精準計算,能夠對玉米生長的環境層層把關。過去保守的種植技術主要是依靠人力、畜力進行勞作,所以在玉米種植和生長環節,施肥以及田間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精準性。而全新的種植技術能夠在選種、適土以及種植方面實現精準化管理,不僅能夠保證玉米生長的穩定性,還能夠根據氣候以及環境的變化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
1.3 提高玉米的產量
提高玉米產量有三大關鍵要素,即穗數、穗粒數以及穗粒重。過去許多農戶在種植玉米時,無法根據品種特性或者土壤特性選擇及調整相關種植工作,使勞作較為被動,受天氣和周遭環境影響變化因素也較大,無法提高玉米的產量。而玉米種植新技術能夠優化玉米的栽培條件,提高土壤的肥力,協調穗數、穗粒數以及穗粒重三者之間的關系,確保玉米的生長發育完全,實現產量大幅度提升。
2 推廣玉米種植新技術面臨的挑戰
2.1 種子因天氣原因減產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產活動增多,全球氣候呈現出極端化現象。由于玉米種子是種植新技術的關鍵,因此天氣對于玉米種子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這種客觀不可抗因素成為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所面臨的挑戰。在2021年黃淮海玉米種植區域,多地出現了玉米倒伏、沒有雌穗、流蘇穗等情況,一是由于2021年的陰雨天較多,長期的低溫及陰天狀況給玉米的生長帶來極大的影響,使其不能良好地授粉,進而導致無法生產較為優質的玉米種子。二是在選種時,玉米種子自身存在一定差異性,加之天氣的影響,導致玉米減產,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即使技術相對成熟、先進,但受到玉米種子質量的影響,無法得到優質高產的玉米。
2.2 農民群眾思想過于保守
我國是農業大國,主要農業生產對象是農民,但由于受到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的限制,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過于保守,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差,這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由于部分地區農民長期延續著傳統的種植與勞作方式,新技術的引入會使部分農民感到不安,認為新技術的危險性較大,不愿意嘗試[2]。加之區域間的地理環境差別較大,政府如果沒有牽頭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對玉米種植新技術進行實踐性的成果展示,農民就無法了解玉米新種植技術的全面性和優勢,從而阻礙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有一些地區雖實現了新種植技術的運用,但由于農民技術能力有限,導致新種植技術無法發揮最大作用。
2.3 高素質勞動力逐漸下降
現代化水平建設以及城鎮化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提高了國家整體經濟水平,但部分地區也呈現出農耕地越來越少、生態逐漸脆弱、青年勞動力逐漸下降的現象,這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大難點,也是推廣新技術的一項阻礙。許多地區呈現出留守老人和兒童較多、中青年勞動力逐漸向城鎮化發展的局勢。而新種植技術不僅涉及到人工種植技術,還涉及到對現代化農用機械的操作,在推廣過程中,年紀較大的種植戶對互聯網信息以及智能自動化技術認知水平較低,即使想要運用新技術,但其受到自身能力限制也無法立即實施,加之部分地區農業技術人員不足,新技術很難得到大范圍普及。
2.4 玉米種植體系有待完善
種植業是一項較為復雜的行業,不僅要求人們根據植物的生長機能實現人工培育獲得糧食,還要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副食品、飼料以及工業原料的生產。在很多地區,玉米不僅是糧食作物更是經濟作物,在滿足日常需求的同時,還要增加經濟效益,這都需要完整的種植體系來實現。提高玉米種植經濟效益的關鍵在于提升玉米質量,要嚴格把控每個環節。部分地區由于農業技術人員能力有限,且沒有招商引資扶持玉米種植,導致玉米種植體系不夠完整,缺乏實效性。而有些地區未能意識到在玉米種植中構建產業鏈的重要性,進而影響了玉米的經濟效益,造成地區整體種植水平較為落后。
3 推廣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有效對策
3.1 增強玉米種子質量選擇意識
種子質量與種植技術成效息息相關。因此,為保證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工作有效開展,并強化新技術種植成果,應不斷加強地區相關單位和農民的選種意識,提高玉米種子的質量以及存活率。可以通過以下3方面開展:一是建立健全的檢測制度。例如遼寧省朝陽縣種子管理站,根據我國相關種子法以及農作物種子質量標準,制定了一系列質量檢驗管理制度,不僅保證了外調種子抽檢的質量,且自產種子檢驗步驟也會相對嚴格,便于新種植技術的推廣。二是要加大監管力度。對于在生產和銷售中出現的不合格種子,應予以嚴肅處理并進行通報,將不合格種子遏制在萌芽中,保證農民的利益和玉米種植技術未來的發展。三是要結合制種田,在田間對種子質量進行檢驗,采用劃區設點的方式,將同一來源和繁殖世代的品種放置田中,形成對比,以便相關種植人員進行選取。AF6AF67C-026A-4DD7-97C2-E7B79CE92A58
3.2 提高對種植基礎工作的把控
玉米種植新技術是在傳統種植技術上結合了現代科學技術,在推廣新種植技術時,技術人員要對每項步驟層層把關,其技術的滲透既要立足于現代化,又要突出科技性、智能化和自動化,這樣才能進一步確保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工作的實效性。種植基礎工作大致分為3方面:一是因地制宜,優選品種。針對傳統種植技術中存在的無法根據品種和土壤環境選擇適合玉米生長和延長玉米壽命的情況,應采用高產栽培技術,以此提升玉米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以及生長穩定性。在選擇品種時,可以采用先進的植物無損檢測檢疫技術,從源頭把控玉米的品質,實現玉米交易價格的穩定,并以此為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工作打好基礎[3]。二是做好整地和土壤肥力管理工作。玉米的生長環境決定了玉米的栽培技術水平及質量、產量。為了實現新技術的應用,應通過減少化學肥料污染,加大深松耕層力度,采用秸稈還田的方式,推廣種植經濟可持續增長發展觀念。三是合理管控種植密度。保證玉米對養分的充分吸收,提高玉米種植新技術的公信力。
3.3 加強先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玉米新種植技術不僅要依靠高栽培技術和高密植技術的結合,不斷提升玉米的質量和產量,更要通過現代化農業機械技術來緩解目前農村高素質勞動力不足、玉米生長環境不夠穩定的現狀。通過現代種植技術與現代化農業機械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推廣新種植技術的優勢,提高農民對于玉米新種植技術的認知程度。傳統種植技術采用人力和畜力勞作的方式,其工作效率較低,而采用現代智能自動化玉米種植技術,能夠精準把控種子間的種植距離,實現合理的種植密度。同時對施肥量以及種苗深度的把控,有利于對種植資源的利用,能夠極大程度地縮減種植成本[4]。推廣單位可以通過建立統一農業管理平臺的方式,實時推送當日天氣狀況以及種植要點,幫助農民實現對于玉米種植技術的精準應用。相關單位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設置公眾號,定期向農民推送玉米種植新技術的優點及應用方面的文章和小視頻,開設網絡直播解答問題,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實際性問題,以此提升作業效率。
3.4 注重產業鏈發展及規模化生產
為了保證玉米種植新技術的優勢和推廣力度,在進行相關推廣工作時,要注重產業鏈以及規模化的生產,從而進一步提升玉米的產量,實現科學作業。可以通過整合優化資源的方式,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形成連貫的產業鏈,以此提高玉米種植新技術的經濟效益。相關單位要積極做好準備和落實工作,幫助當地農民選擇適合玉米生長環境和市場條件的種植區域,加強種植農藝與機械技術的融合。針對不同的種植規格,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保證生產結構平衡。還要做好農戶種植技術的培訓以及思想指導工作,積極引導基層群眾參與到玉米種植新技術的產業鏈以及規模化生產中。通過積極探索,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地區之間種植業產業鏈的形成以及規模化生產離不開政府的助推,可以通過當地政府帶動的方式,引進龍頭企業,形成專業化的農業合作社,將分散種植農戶集中,提高地區間的整體生產水平,鼓勵農戶學習玉米種植新技術,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實現精準化推廣及應用[5]。
3.5 合理安排生產結構及科學布局
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與市場對于玉米的需求存在較大關系,為了保證對玉米種植工作進行科學規范的布局,將經濟效益最大化,帶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學習和應用玉米種植新技術的項目中,應遵循3項原則,合理安排生產結構。一是因地制宜原則。為了解決生產過程中項目過多、預測和管理較為困難的問題,推廣單位應對不同區域內的水文地質進行充分調研,根據種植環境決定玉米種植的品種,并建立科學的管理評審標準,幫助農戶把控玉米種植工作。二是模塊化原則。模塊化生產是信息產業中常見的詞匯,根據不同環節進行分區塊化的生產活動,應用在農業生產計劃中能夠使玉米種植工作更加科學精準化。三是重視種植大戶和種植企業。這兩者對于玉米種植的推動工作具有巨大的影響,相關部門要做好對于種植大戶和種植企業的監督以及科學管理工作,以保證周圍的散農種植戶充分應用玉米種植新技術[6]。
3.6 建立種植補貼保證農民利益
許多種植新技術難以推廣的原因在于農民思想保守,格局規劃不夠長遠,認為投資初期利益較小。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大對于種植新技術的扶持力度,通過制定、申報和下發相關政策的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戶運用玉米種植新技術的積極性。一是加大對于現代化農機購入的支持力度。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應用和生產工作離不開現代化農機的輔助,部分農戶存在購入設備設施較為困難的現象,政府可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舊換新或與農機制造企業合作的方式,給予農戶一定的補貼,鼓勵相關農作人員積極投身于種植技術項目體驗中。二是部分生態環境較為薄弱的地區,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民的種植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為了打消農戶對于種植生產所存在風險的顧慮,政府可以聯合當地供銷合作社、農業綜合辦及農村合作社等單位,為不同種植區域制訂合理的農業自然災害和收入保險計劃,通過與保險公司深度合作,進一步保障農民的利益,調動農民對于投入新技術的積極性。
3.7 建設示范田提升推廣效率
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為了進一步在基層中提高實施玉米種植新技術的信心,樹立及擴大其影響力,可以設置示范田,通過展示產品與技術實力的方式,為日后廣大農戶的種植生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在建設示范田時,一是要選擇適宜玉米生長的土壤和環境,可以通過改變環境的方式整理田地,在種植初期減少能夠影響玉米生長的因素。二是要建立專業性示范技術團隊,在建立時,為了解決部分地區人手不足的情況,可以將黨員合理分配到示范田的隊伍中,讓其做好模范帶頭作用,從而進一步擴大黨建工作的影響力。選取能力較強的技術人員,針對示范田的特點對其進行指導,并且幫助農戶解決種植工作中所出現的實際問題。三是通過拉動當地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種植農戶,加強示范田的宣傳工作,并推廣玉米種植新技術。
3.8 加大現代化病蟲害防治工作力度
病蟲害防治是玉米種植新技術中的重點工作之一,為進一步落實玉米種植新技術中的農業可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應加強現代化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推廣,盡量避免傳統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于農作物所產生的傷害,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一是推廣單位要根據規模化生產的現狀,合理規劃對有害生物的應急處置與防治工作,幫助農戶把關。二是要充分向農戶滲透綠色農業、科技支撐、環保為主的防治理念,使其對玉米種植新技術的原則和發展觀產生全新的認識。三是要通過政策扶持以及技術指導,鼓勵農戶使用信息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保證周圍土壤和氣候的安全與穩定性,并減少污染。四是通過張貼海報及組織農戶培訓等方式,滲透相關內容,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
4 結束語
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工作離不開政府的扶持以及相關政策的引導帶動,新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玉米作物的產量,還能進一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目標。推廣單位應注重技術人才的培養,只有正確地指導農民,才能夠進一步擴大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及應用范圍,不斷提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高艷軍.玉米種植新技術要點及其推廣方式探究[J].農家參謀,2021(35):24-25.
[2]王芳.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策略分析[J].農家參謀,2021(21):32,118.
[3]蘇瑞山.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應用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8):79-80.
[4]范為語.推廣玉米種植新技術的重要性及途徑[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0):92.
[5]王文凱.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策略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209.
[6]蘇旺平.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途徑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7):60-61.
(編輯:牛 佳)AF6AF67C-026A-4DD7-97C2-E7B79CE92A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