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首先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入手。習慣,是非意識行為,也可以說是不自覺的行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實踐中經多次重復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固的動力定型。是使語文課堂成為一個有效課堂的先決條件。能有一個好習慣終身受益,因此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夠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內部動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我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抓好常規管理,培養良好的“習慣意識”
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首先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入手。人的習慣很多:生活習慣,道德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等,但不管是什么習慣,它們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作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老師們可以發現,許多成績落后的學生往往是道德行為習慣也相對落后的學生,他們往往表現得沒有禮貌,不講文明,如:隨意進出教師辦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歡打架罵人,顯得沒規矩。如果我們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而只是一味的關注他們的學習,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轉變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規管理,從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人手,讓其在頭腦中形成"原來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個規矩"的意識,即形成"習慣意識",使這成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內部動力,從而為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打好基礎,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強化訓練。一般可分為三個步驟:1、使學生了解有關行為的社會意義和產生自愿練習的意向;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過程;2、創設按規定的方式一貫行為的條件,其中包括集體的監督,盡可能地不給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3、使學生了解行為的結果和練習的進步情況,及時給予強化。
二、課堂教學--習慣養成的主陣地
有了學生的內部動力即有了內部強化,對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的養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年幼的學生來說,外部的引導和強化往往具有更大的作用。而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引導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下面就讀`寫兩個展開。
(一) 寫的習慣的培養
1、寫字習慣的培養
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尤為重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1)充分利用教師范寫的作用 在教師范寫時,可以請學生說筆畫的名稱,遇到關鍵筆畫時還應適當講解,這樣不僅讓學生牢記筆順及各筆畫的位置,教師工整的書寫也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促進學生認真書寫習慣的養成。(2)重視書寫指導 教師范寫過后,學生開始描紅臨寫,此時,教師應巡視進行指導。要求學生描紅時一筆一畫認真描,且應一筆描成筆筆到位;臨寫時要按筆順并看清筆畫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如發現有學生不認真或不按筆順,及時糾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當然好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促而就的,到了中年級,教師在每次作業時也應當重視學生書寫情況。
2、寫作習慣的培養
小學中年級開始,開始了較為集中的寫作訓練,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成了中高年級的一個重點。
(1)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態度
教師應當備好每一堂作文課,上好作文指導課,認真批改學生習作,做好作文評講工作,教師對待習作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習作的態度。任何事情只有態度端正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2)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A、認真審題:寫文章就等于把文題按要求擴展開來,就好比是讓一顆種子生根發芽,最終長葉開花一樣。如果種子審查的不夠仔細或根本就沒按照要求幫它澆水施肥修剪枝葉,也許最終長成的并不是別人想要的樹。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找準題目的關鍵所在,讓一顆種子開出鮮艷的花朵來。
B、展開想象:精心選材組織,內容是文章的生命,沒有了內容文章就沒有了生命。文章的內容不是隨題而至的,必須教育學生會搜集材料,想象就是途徑之一然而搜集來的材料是雜亂的,必須幫它修剪一番,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文章來。這個過程就是選材組織的過程,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C、注重修改:天下文章不過一個“改”字,"三分文章七分改"這些都說明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站在讀者,聽眾的位置重新審視自己的習作,從而讓學生逐步做到愿意改,會改,善于改。
D、謄寫工整:這其實也就是認真書寫習慣的延伸,如果前面的基礎打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了。
(二)讀的習慣的培養
低年級美文多,這就給朗讀訓練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教材在朗讀方面提出了三點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教師應緊扣這三點要求展開朗讀訓練,從而培養習慣。
1、初讀:讓學生借助拼音掃除生字障礙,做到讀正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以及自覺的朗讀習慣。
2、精讀:小學低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讀的習慣。這些問題可以是教師給的,但更好的是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幫助歸納的,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帶著問題讀的習慣的養成。有些老師擔心,一年級學生小,不會提出什么問題。其實,正是因為他們小,他們的想象力就比較豐富,還沒有被扼殺,只有從小培養,才能提出更多更精彩的問題。“不動筆墨不讀書”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還是有一部分老師對此不夠重視。該習慣的培養,應當結合各年段的閱讀要求進行。教師首先應當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動筆的地方自己先動筆,這不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給學生"動筆"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養成動筆的習慣。教給方法之后,還應當在多次的自覺運用中強化,最終形成學生不自覺的行為即習慣。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這樣語文課堂才能變成一個有效地、靈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