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或海洋溫度等因素,可能是導致海冰減少的更重要原因。
這也能解釋這些年來,為什么海冰面積時增時減。

社會學中有一個詞叫“刻板印象”(stereotype),通常指人類對某些特定類型的人事物的一種概括性看法。
而這樣的看法,可能來自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中的某些個體,給人帶來的印象。比如:雙臂紋身、戴黑色墨鏡、面相嚇人的壯漢,很可能跟黑社會或“不務正業”掛鉤;在公司人人稱道、親和力十足的員工,往往不會成為重要文件丟失的懷疑對象……
也正因此,“刻板印象”成為許多影視劇題材塑造“反差魅力”角色的重要工具。事實上,刻板印象在學術界、自然科學等領域也不乏表現—今年3月,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公布了一組數據,顯示南極海冰面積在2月下旬達到了有衛星觀測史以來的最小值:192萬平方公里,比2017年的211萬平方公里還要低。
于是,有環保志士再次扶起鏡框,呼吁發力抑制全球變暖,保護南極海洋環境。然而,此次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真的又拜“全球變暖”所賜嗎?
兩極海冰往往隨著季節交替而變化。在南極,海冰通常在9月中下旬達到其最大面積,并在次年2月融化至最小面積。然而,這一規律在2021—2022年出現了異樣。
2021年9月1日,南極海冰達到峰值1875萬平方公里,比往常提前了近一個月,且面積遠高于平均水平。但這并沒有持續很久。
次年1月,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西北部的冰層即開始融化,到2月25日,南極海冰降至最低值192萬平方公里,極值的范圍及波動幅度都較往年更大。
對此,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研究員Walt Meier表示,雖然這是創紀錄的最低點,但事實上,南極海冰面積每年都有波動變化,時高時低,并不能因此得出一個確定的變化趨勢。

思韋茨冰川的面積相當于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小
南極大陸容易受到洋流變化和環流變化影響。冰層薄,使其易于隨風移動。據研究,這一年南極海冰面積變少,可能是由于2021年底在半島內部形成的低壓系統。
這一長時間、高強度的低壓系統,會產生強風和暖空氣,進而侵蝕冰層。強風會將羅斯海的冰層推向更北的暖洋中,這都會導致南極海冰減少。
這一年南極海冰面積變少,可能是由于2021年底在半島內部形成的低壓系統。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美國氣候學家、俄亥俄大學副教授Ryan Fogt,和他的同事使用統計模型,重建了1905年的南極海冰覆蓋面積圖。他們發現,海冰自20世紀起呈下降趨勢,但在1979年之后又波動上升。
從1979年到2015年,衛星觀測顯示南極海冰面積在擴大。這與氣候模型所預測的,在全球變暖情況下所要發生的相反。
研究人員認為,風或海洋溫度等因素(而非氣溫),可能是導致海冰減少的更重要原因。這也能解釋這些年來為什么海冰面積時增時減—因為如果僅僅是全球變暖所致,海冰面積的變化趨勢應該更加穩定。
Fogt表示,從長期的自然環境背景來看,我們現在觀察到的逐年波動,可能曾經也發生過。研究和數據表明,南極海冰在過去150年里是自然波動變化的,所以今年南極海冰的情況,很可能在上個世紀就存在過。

NSIDC公布的2022年南極海冰面積示意圖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包括2022年在內,過去7年的夏季最低氣溫一直低于1980—2010年的平均水平;2016年以來,海冰面積也呈現一個輕微下降的趨勢,但從統計的角度來看,試圖因此總結任何長期趨勢或結論,證據顯然是不夠的。
或許,當我們看到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或接近歷史低點的情況再持續5年,我們才應該開始考慮,冰面變化是否是全球變暖引起的。

2021年2月17日,美國得州遭遇極端寒流侵襲
但不管罪魁禍首是否為氣候變暖,南極海冰減少所造成的影響已經發生。居住在當地的研究人員和野生動物的生活,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羅斯海的企鵝逐漸遷移到海岸上,而它們的天敵海豹就生活在海岸附近;在松島灣附近,南極洲最大冰川思韋茨冰川的海冰面積擴大,阻礙了研究人員的進入,迫使他們在西部的多特森冰架上進行研究。
雖然研究人員們謹慎地將南極變少的海冰歸因于氣候變化,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也正在影響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
研究顯示,南極和北極的變暖速度,都快于全球平均水平,氣候變暖已經導致南極洲和格陵蘭冰蓋失去了大量的陸地冰。溫暖的海洋溫度,可能會破壞思韋茨冰川的穩定—該冰川面積相當于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大小,對全球每年海平面上升的貢獻率約為4%。這也意味著極端氣候對人類的威脅加大。
比如,2021年2月,美國得州遭遇極端寒流侵襲,油電暖氣等多項設施停擺,人們生活必需品緊缺。麻省理工學院大氣環境研究教授柯恩(Judah Cohen)表示,歐亞大陸西北的海冰融化,使得西伯利亞降雪增加,導致歐亞大陸東西溫差加大,從而擾亂了極地渦旋的氣流環繞狀態,于是引起極端寒流發生。
海洋環境也受到影響。據統計,海洋有多達100萬種不同生物,海洋溫度升高造成了物種非常規遷移,生物多樣性下降。溫暖水域中的物種數量將會減少,而極地周圍較冷地區的物種數量急劇增加,破壞了生態平衡。
北極地區甚至面臨“熱點效應”的風險。氣候變暖和海水酸化速度迅猛,夏季海冰融化、冰蓋融化和從融化的永久凍土中釋放的甲烷,都在對北極物種、生態系統發出致命的威脅。
全球變暖,自社會工業化開始,似乎就從未停下過腳步。細數氣候變暖的危害,如今連小學生都可指點一二。
然而,我們真的覺得環保與自己息息相關嗎?那漸臨消失的物種,真會因自己節約用電或者重復使用購物袋,就發生命運的改變嗎?沒有人知道未來。然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如果我們從未改變,又何來盼望呢?6C1B9860-F87C-47C1-9D1C-B029D991B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