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遠林 徐文彬
摘 要:目的:研究心理護理和健康認知在乳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為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提供依據。方法:通過征求對醫院不同時間的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后,對患者進行自我形象和生活質量情況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發現超過半數以上的患者普遍認為疾病和治療嚴重影響到了她們的自我認知和生活質量。討論: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提出心理護理及健康認知在乳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在乳腺癌治療過程中加入心理護理和健康認知的幾點干預措施。
關鍵詞:乳腺癌;乳腺癌患者;心理護理;健康認知
根據我國2019年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癌癥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率占全部死因的近四分之一,且連續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態勢。從表1可知,女性發病首位的仍為乳腺癌,每年發病約為30.4萬人,且相比于2014年的發病率增幅較大。
“早發現,早治療”是乳腺癌診治的關鍵,現階段常采用手術、內分泌治療、放化療等治療方案。然而,各種治療方案都會使患者面對一系列身體外形變化的苦惱中,比如乳房的缺失,內分泌治療造成的體重增加,放化療過程造成的脫發、皮膚變化等問題。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1]。但是各種治療方案造成外形改變帶來的不適應通常會對患者自我認知、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等造成不良影響[2-4],嚴重者將導致抑郁[5]。患者對自己外形的認知能更好的促進癌癥的治療。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2014年3月到2018年6月期間入住達州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的乳腺癌患者。通過征得患者和家屬的同意,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其中發放問卷51份,回收有效問卷49份(96.1%)。年齡為31-68歲的已婚女性年齡分布如表2所示,平均年齡為53.5歲,其中長期居住在城鎮者為18人(36.7%),長期居住在鄉村者為31人(63.3%),有夫妻生活者36人(73.5%),喪偶者6人(12.2%),離異者7人(14.3%)。
1.2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經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在患者和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問卷調查,填寫完畢后,研究人員仔細檢查問卷是否有遺漏選項,確認全部填寫后當場回收。
2 結果
本次問卷的主要調查內容如表3所示,共設置了“對身體和外表的注意程度”、“是外表吸引力減少”、“使身體缺少完整性”、“使男性(女性)特征減少”、“很難注意自己的裸體”、“穿衣后對外表的不滿意”等12個項目。每個項目有 “一點也不”、“稍微”、“相當”和“非常”四個選項,患者可根據每個調查項目對自身的影響選擇對應的選項。如果將“一點也不”和“稍微”歸為“輕”類,而將“相當”和“非常”歸為“重”類,那么從表3可以看出,幾乎每個項目對大多數患者的影響都很“重”。比如疾病或治療使患者“對身體和外表的注意程度”一項中,只有5個人(10.2%)認為自己一點也不注意,有9個人(18.9%)認為自己稍微有點注意,剩下35個超過71%的人相當和非常注重;再比如疾病或治療使患者“會因為身體避開人群”一項,有53.1%的人相當會選擇避開,24.5%的人非常會選擇避開人群。由此可見,疾病或治療對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自我形象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非常大(重)。
3 討論
從調查的結果中可明顯看出,疾病和治療對患者自我形象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非常大,患者通過自我感知和感受他人的反應而形成對自身不滿,表現為躲避人群、對自身的不滿、感到悲傷等不良情緒,最終導致患者心理和社交障礙[6]。
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國外文獻曾提出采用認知療法(包括疾病認知、行為認知和健康認知)、運動療法和心理疏導等多種干預措施[7, 8]。本文也提出如下心理護理和健康認知干預建議:
(1)疾病認知普及
人們對“癌癥”的認知都處在“談癌色變”的階段,當人們得知自己患癌或者家人、親友患癌后,都會出現不安甚至恐慌的情緒。因此,醫務人員要對患者、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安撫安慰的同時,對他們普及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減少他們的不安和恐慌。
(2)提供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在患者得知病情初期,可通過團體治療的方式,讓患者能找到有共同處境的人群,提高自己的認知并有效接納當前或者今后的自己,讓治療過程中的自己有心理接納的緩沖過程。
(3)提供支持和理解
家庭、社會和同伴的支持非常重要。研究發現,情緒和處境低谷的人群感受到的支持感越高,越容易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和自我認知,主觀幸福感越高。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做好患者以及家屬的心理輔導,提供支持和理解,讓患者和家屬積極陽光的面對困難。
(4)加強鍛煉
無論是采用何種治療方案,患者都需要加強自身的適量鍛煉,以提高身體免疫力和幫助治療后的身體恢復。研究發現,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是的血液流動加快,進而提高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更新速度,使人心情舒暢,這能極大降低患者產生抑郁的幾率。
參考文獻
[1] Tawima S, Sasiwan P, Supakorn 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perception and weight-related behaviou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8:1410348157.
[2] Plesca M, Bordea C, Houcheimi B E, et al. Evolution of radical mastectomy for breast cancer[J]. Journal of Medicine & Life,2016,9(2):183~186.5C3EC6A4-CD3A-40F0-BE8F-948B08D34BA8
[3] Wu C Y, Du S L, Zhang J, et al. Exosomes and breast cancer: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rom diagnosis to treatment[J]. Cancer Gene Therapy,2017,24(1):6~12.
[4] 周毅娟,劉真真,劉東英,等. 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惱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1):1758~1763.
[5] 賀曉華,莫青倩,季靜芬等. 乳腺癌患者體像與抑郁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網絡首發),2020,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00629.0823.004.html.
[6] Rodgers R F, Lowy A S, Halperin D M, et al. A Meta-Analysis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Pro-Eating Disorder Websites on Body Image and Eating Pathology[J]. European Eating Disorders Review,2016,24(1):3~8.
[7] 張林鄧小平. 自尊在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間的中介效應[J]. 應用心理學,2009(2):155~160.
[8] Ahmad F S, Barg F K, Bowles K H, et al. Comparing Perspectives of Patients, Caregivers, and Clinicians on Heart Failur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2016,22(3):210~217.
作者簡介:
龔遠林(1981-),男,講師,執業醫師,研究方向:外科學;
徐文彬(1979-),男,講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外科學。
[基金項目]達州市科技局2020年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20ZDYF0003 )
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項目(SLQ2021SD-31)5C3EC6A4-CD3A-40F0-BE8F-948B08D34B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