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蘭 潘倩影


一、融美勞動課程構建的背景
從宏觀層面來看,勞動教育基于教育部對全國教育系統的文件要求,反應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與時代的要求。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人的勞動能力培養,對校園的勞動教育一直在進行中,在該文中不再贅述。
從微觀層面來看,廣州市回民小學是一所民族團結特色學校,建校93周年,學校辦學理念為“融和互惠,美善共生”。學校的愿景為“做最好的自己,向美而行”。旨在培養多民族少年兒童互相尊重彼此文化,共同成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未來成為一個融和擔當,互惠求新,能擁有美好生活的合格公民。2018年暑假,回民小學北校區天臺上建起了一個近千平方米的種植園,取名為“和園”。有了種植園,似乎勞動課程才真正提升日程。2019年暑假,南校區天臺同樣重新布置了低年級的“融園”,這樣為學校勞動課程進入課表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學校將勞動課程定位為一個育人載體,更是將勞動教育提升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平臺。結合教師、學生與家長,三個教育的主體與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教育資源,學校提出了“3+3”微認證融美勞動課程體系。勞動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在學校辦學理念的支撐下進行,是學校“融和-互惠”課程體系的一個內容,也是學校“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
二、融美勞動課程構建的原理
融美課程體系的構建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理論基礎來進行。
第一個理論基礎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能力。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與空間。能將這六大解放融為一體實現的最好方式就是勞動課程的構建。生活即教育,將勞動課程跟日常生活相結合來進行,這是回民小學構建勞動課程的核心理論基礎。
第二個理論基礎是:中國美學理論。朱光潛認為,“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在一所小學里談的“美”與美學家談及的美還有一定距離,但是作為一個多民族團結教育特色學校,將“向美而行”列為學校的辦學愿景,其實也是育人的終極目標,那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追求“美好的人生”。因此學校教育只有在勞動課程中才能與所有學科相融和,在勞動課程構建中去追求各種美好的境界。因此回民小學的“融美”勞動課程構建的一個理論基石就是:美學原理。
三、融美勞動課程模式的構建
廣州市回民小學的勞動課程構建,源于2019年7月,學校北校區天臺上建起了一個近千平方米的種植園,取名“和園”;緊接著南校區建成了“融園”,這樣在“融和”教育理念下誕生了學校的“融美”勞動課程。為何取名為“融美”?學校以“融和互惠,美善共生”為辦學理念,以“和美”作為學校文化之“魂”,以“融和-互惠”課程體系為路徑,打造了回民小學特色的“融和”教育與“和美”學校文化。在“融和互惠,美善共生”的辦學理念下,學校創生了“融美互惠、勞動至美”的勞動教育思考。“互惠”指勞動教育過程中,學校通過“家校社”共建共育途徑,讓“家校互惠”“校社互惠”“師生互惠”“生生互惠”,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美”指勞動教育融民族教育的文化之美、融品德教育的心靈之美、融語文教育的文字之美、融數學教育的數學之美、融健康教育的健體之美、融信息教育的科技之美、融藝術教育的藝術之美”、融種植知識的自然之美。學校定位勞動教育與全學科相融和來進行設計,在每個課程互相融和的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終極目標就是培養懂美、審美、愛美,最終能享受美好人生的融和少年。融美勞動教育的模式如圖1。
課程作為勞動教育的核心,回民小學不斷嘗試跨學科融合課程的開發和落地。學校創新設計了N-ELECT校外實踐課程體系,開展縱橫相攜,六線并行、螺旋遞進、具有主題系列性實踐活動,搭建互相協同的課程體系課程。結合時代背景,創新開展“融美勞動”課程系列,采用“勞動釋壓,自然育人”等理念,教師在勞動教育中靈活應用心理教育方法開展不同主題的活動,為小學生認識自我、規劃方向、發展社交、調節情緒,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等提供了很好的途徑。
基于此,學校嘗試構建立足融和特色、重視身心健康、關注真實社會、“家、校、社”共育的“3+3微認證”勞動教育模式。該模式建立了層次遞進的勞動教育體系,含教師培養、勞動課程集群、學生勞動能力評估、勞動能力微認證平臺、家校共育體系、校社資源聯動等,同時,充分考慮素質教育和智慧教育理念的現實應用,創造性的引入微認證理念,通過“家、校、社”的融合力量,串聯全年課程系列課程,圍繞學生特點,在微認證教育管理平臺上建立回民小學學生勞動能力模型,匹配微能力認證機制,生成學生勞動教育成長報告。
勞動課程課程體系中包含了:生活課程與研學課程,這也是構建了學校勞動課程的整體內容,既有校內也有校外的勞動。真正達成“3+3”勞動教育模式。
四、融美勞動課程實施成效
勞動教育在回民小學日常教育教學中,作為德育教育內容之一,一直都有開展。自2020年9月開始,回民小學的勞動課程正式進入了課程表,每周孩子們都有勞動課。其中有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種植課程與每月一次的半天戶外研學課程等。經過了近三年的勞動課程實施,學生、家長、教師與學校都發生了看得見的變化。
首先是學校的文化建設成效明顯,校園在孩子們每天勞動護衛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美,學校辦學聲譽得到了家長與社會的高度認可。2022年9月預設的新生一年級由原來的7個班級,上升到8個班級。廣東電視臺、南方少兒頻道、廣州電視臺G4欄目等都對學校的勞動教育進行報導;廣州日報2021年7月4日,整版刊登回民小學的勞動教育成果。
學生參加勞動課程學習,獲得身心健康成長,同時也取得參與勞動項目的各級各類獎項20余人次。教師在執教勞動課程的過程中,融和全科教育,教學相長,教師們積極參與課題研究與各項評比,成績斐然,10余人次獲獎。
五、結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回民小學在此指引下,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智體美相融合,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具備必備的勞動能力,培養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格。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