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竹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只有加強課程思想政治建設,才能完善合作教育的教學目標,及時糾正傳統課堂存在的問題。鑒于此,將課程思想政治與課堂思政相結合,已成為近年來教師的教學理念之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教育工作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優化教學策略。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學生接觸德育的重要渠道,可依靠這些觀念是不可能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因此,有必要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理念相結合,為學生的學習指引方向。
一、大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目標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上大學接受知識,這離他們的夢想又近了一步。在大學校園中,為了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精神,就需要注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理念的實施。首先,在學生的認知中,課程思政知識是死記硬背的,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明確地告訴學生關于課程思想政治知識的知識。雖然它是一種觀念,但它也是一種鍛煉學生思維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將所講述的內容與課程思政理念相融合,發揮其獨特的價值所在,這一理念也正是學生所學習的方向。其次,近年來,高校校園內的德育內容逐漸凸顯,我們也應重視將德育理念的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準。這樣學生在走入社會后,才會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因此,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必須在新時代引入新思想,創造新精神。
二、大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研究
(一)創建平臺
近年來,為了實現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高校校園的教育理念逐漸發生了變化,思想政治對學生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了認識。因此,這一理念也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節,開展了協同育人的模式。為了可以實現最初的理念,在協同育人的發展過程中,大學校園內的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建一個資源共享平臺,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看到這一知識。
具體的過程可以如下:首先,教師要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進行有效結合。對所講述的內容進行研究,挖掘專業內容,將兩者互相補充。其次,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直是教師教學的標準,所以兩者的結合也應該給學生一個實踐的機會。
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這樣的資源共享平臺。很多大學生在課堂上屬于懶懶散散的,因為經歷過高考,學生就會產生頹廢感。但此時此刻,教師就可以創建這樣的平臺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并且通過協同理念的講述,讓學生知道思政課程以及課程思政的更多實施方式,采取信息技術的方式進行展現,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有學習的方向。
(二)創新理念
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仍然注重應試教育的思想,給學生講很多知識。然而,這些理論知識很難在生活中實踐,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事實上,如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教學理念就實現不了最初的設想。因此,在開展課程思政以及思政課程協同理念的教育中,高校教師需要加強模式的創新,摒棄不能滿足學生課堂實際需要的傳統教學理念,引入符合學生的內容,以此來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然而,一些協同理念在教學方法雖然沒有明確的局限性,卻需要與各項內容相融合的,所以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挖掘。
首先,作為教師,需要挖掘各學科的思政元素,爭取通過日常的教學來發揮出育人的效果。比如:一些學科中會涉及到名人名家或者是歷史人物,教師就可以通過這一因素的出現,合理的設計課程思政,從而融入其中。其次,思政課程中可以融入一些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每一個學科的內容都是豐富多彩的,當教師將這些內容與思政課程內容相融合時,可以為學生展開一個不一樣的學習“領域”。最后,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多媒體、微課、電子白板、flash等都已經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教師要充分進行應用,發揮其優勢所在。爭取讓學生看到學習的“舞臺”除了在課堂以外,也可以在課后,甚至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所以要讓學生學會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學習理念。
(三)激勵機制
大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這一理念的出現,想要在新課程改革標準背景下,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除了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改變后,教師的思想也應當進行改變。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一定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提高,并不是自己有教育學生的能力,就一定會把學生教育好。特別是時代的發展,教育的模式會發生改變,學生所接受到的知識也是完全不同的。此刻,教育工作者就需要進一步進行補充和更新,要意識到這一理念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其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在什么年齡,教師都希望學生有學習的信心,這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教師也是如此。面對眾多學科,教師也希望自己的教學內容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因此,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相關人員可以對能力突出的教師給予適當的獎勵。它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只要對教學有信心,教師才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最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理念的開展,一定要擁有良好的保障制度。不管是學校、教師還是其他的工作人員要設計合理的渠道,對其內容進行監督。此外,由于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體,也是學生學習環節的引領者,教師的行為標準、師德風范對于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鑒于此,根據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所有教師應當以這一理念為準則,確保課程思政能夠得到實施,平時多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把自己想象為一名“偶像”,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距離社會最近的一批學生,傳統思政課堂的理念已經沒有辦法滿足如今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在新課程改革標準背景下,作為高校的教師,需要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理念引入到教學中,進行合理地開展,爭取對學生育人工作給出一定的引導,實現“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王靜,姜鑫,劉玉兵,張靜,徐珊珊.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協同育人路徑探索[J].才智,2022(10):125-128.
[2]金航軍.大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2):199-201.
[3]沈春梅.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實踐創新研究——以江蘇海洋大學為例[J].大陸橋視野,2021(12):105-107.